·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国内国际  ->  国内  -> 正文国内

机遇与挑战:“智能代工”现象观察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8日 来源:半月谈网

  编者按:无论人类是否准备停当,人工智能大潮确已来袭。

  纵观世界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的跨越式提升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改变。作为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对人们生产生活领域以及各个行业的波及之大、影响之广,或许超乎你我想象。

  近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是影响面广的颠覆性技术,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将对政府管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在我国,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保、司法等领域应用广泛,将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我们也看到,“机器换人”“智能代工”现象在很多企业、行业屡见不鲜,虽然暂时还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潮,但已对大量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岗位造成威胁,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个体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智能代工”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与隐患,加强前瞻性预判,最大限度降低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确保未来人机协同发展,简单性、重复性、危险性任务由人工智能完成;劳动者的个体创造力得到极大发挥,转向更多高质量、高舒适度的就业岗位。

  近日,一间名为“缤果盒子”的无人便利店在上海市杨浦区亮相丁汀/摄

  “智能代工”大潮来袭

  ——机遇与挑战:“智能代工”现象观察(之一)

  发布一个指令,大概只用7.5秒,便有一款产品下线;主刀医生坐在操控台前,由多个机械手臂实施外科手术;迎宾、点菜、送餐,机器人美女微笑着穿行在食客身边;无需押金,无须登记身份证,只需用手机扫一扫,无人酒店便会自动开启;通过手机查看空位,锁定导航,自动付款,停车难问题便迎刃而解……如今,人工智能已经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智慧型“劳二代”崛起

  渣打银行今年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调查了珠三角地区200多家制造企业,这些企业预计2017年工资平均涨幅达7.2%。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希望使用更多智能化产品来代替人工的尝试更为广泛。“智能代工”大潮汹汹来袭,既给产业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也为经济社会提出严峻挑战。

  苏州穿山甲机器人公司总部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在总部大楼餐厅内,该公司制造的机器人正在餐桌间穿梭;位于同一片区域的工厂里,则排列着几百台餐厅机器人,正在等待出货。

  公司首席执行官宋育刚介绍,穿山甲机器人成立于2006年,主要经营送餐机器人等,每台价格约为3万元人民币,2016年销售额约为1200万元,2017年有望达到1.5亿元。

  在江西省南昌市,一家面积仅有25平方米的we-go无人智能便利店在这个夏天可谓“火”了一把。“没有店员、没有收银窗口,琳琅满目的商品自选自取;选购商品后,1秒感应,3秒结算,5秒出门,方便又快捷。”90后消费者沈女士说。

  we-go无人智能便利店创始人刘兰芳告诉半月谈记者,待第一家店步入正轨后,很快便会以南昌为原点,逐步在江西全省辐射铺开。

  眼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起云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孕育兴起,人类开始迈向大智能时代,“智能代工”的应用领域亦在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

  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名首位的江苏徐工集团,生产车间悄然发生改变。半月谈记者在徐工挖掘机械基地中挖结构车间看到,工人热火朝天工作的场景已经消失,只见各种机器人在不同岗位上忙碌着,进行焊接、拼装……

  “在动臂焊接方面,我们采用了行业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柔性焊接生产线,焊接线会自动给机器人分配任务。全过程的自动化消除了人工操作的不稳定性,使质量得到保证,产能提高50%。”徐工集团副总经理、徐工挖机事业部总经理李宗介绍。

  裸眼3D镜头传递高清影像,“章鱼爪”机械臂通过微创口探进患者腹腔,拨开、旋转、切割、缝合……采访中记者发现,引进先进手术机器人、运用全球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问诊”已在不少医院落地,智能医疗方兴未艾。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共先认为,机器人手术创口小、出血少,患者术后辅助药物费用相对更低,且恢复时间更短。

  王共先是江西首例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的医生。2016年,他所在的医院共完成机器人单机手术841例,越来越多患者开始主动选择手术机器人实施治疗。在南京鼓楼医院手术室,记者看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约一人多高,主刀医生坐在操控台前,通过三维高清内窥镜观测,双手操作2个主控制器来指挥多个机械手臂进行手术。

  “一旦医生熟悉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就都回不去(做传统手术)了。”机器人手术专家、鼓楼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郭宏骞说,过去一些风险极高的手术,现在利用该系统,医生可以轻松完成。手术机器人传递画面放大10倍到15倍、三维立体,解剖结构呈现十分清晰,操作也更加精准;过去主刀医生在手术时需要一直站立,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现在通过机器人协助,医生的疲劳得到显著缓解,手术效率大大提高。

  专家表示,我国在人工智能开发领域成果斐然,目前已基本具备涵盖整个产业链条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能力。继第一代传统劳动力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慧型第二代劳动力迈入寻常百姓家指日可待。

  “中国智造”的下一个掘金点

  扫地、擦窗有“智能代工”;警察指挥交通有“智能代工”;就连陪伴孩子,只要一声令下,“机器人书童”都能随叫随到……当“智能代工”走进生产生活的细枝末节,其需求量将是怎样一个数字?

  相关统计显示,仅扫地机器人一项,近年来我国即以年均8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科院原副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谭铁牛预测,到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超过2000亿美元。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不久的将来,每个小孩都会有一个AI(人工智能)老师,每个老人都会有一个AI护理,每一辆车都会装上一个AI系统,AI会遍布中国……”

  “当越来越多的场合体会到‘智能代工’的好处,需求量将会持续上升。”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交叉研究和教学的中科大教授陈小平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前景广阔,将是“中国智造”的下一个掘金点。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智能代工”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有数据测算,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从2012年开始减少,人手不足问题日渐严重,“智能代工”的需求很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看看无人机就会知道,当需求爆发时,不能用一般的思路去看待。”宋育刚说,他坚信销售额增加10倍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刘兰芳坦言:“萌生开无人便利店的想法,是因为现在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加上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招工愈发困难。如今,虽然无人智能便利店在货品陈列、卫生打扫等工作上依旧需要人工完成,但省去坐店管理等环节,一家店可以减少30%的人力成本支出。”

  采用“智能代工”的南昌华兴针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春华说,一台设备可相当于50个人工,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三成。

  不少受访企业家表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进程中,智能制造正引领传统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实现“二次创业”。一些专家则认为,人工智能应用正从工业领域向家居服务、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快速扩张。随着应用逐步扩展,“智能代工”将迎来井喷。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未来的劳力者将是人工智能,劳心者治机器人就好了。”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李明说,人工智能不仅为社会治理带来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而且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形态。

  人工智能引发就业思考

  据国外专家预测,到2025年将有很多职业会因人工智能的出现而消失。工人、翻译、记者、保安、销售、司机、家政等职业都有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仅2017年就有8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1100万人以上。

  “如果一味地推动‘智能代工’,未来可能会对我国就业形势带来冲击,引发诸多社会矛盾。”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财经评论员谭浩俊并不认同此类观点。他表示:“这只是一种假设,是假设机器人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随着“智能代工”走进人们生活,整个社会的商业结构势必也要随之进行格局更新,甚至重塑。

  “发展智能制造,绝不是换几个机器人、多几台数控机床那么简单。”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杨勇说,徐工集团智能制造模式以智能化装备研发、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为抓手,通过智能化升级、制造过程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研发及制造自动化、精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而这些恰恰需要对人类智慧的尊重和敬畏。

  今年元旦起,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每月都为合作客户组织3天的技能培训,每次规模约30人。“机器换人,带来新的用工荒。”公司市场负责人赵鲁说,机器换了人,还要靠专业的人操作,不然买回去也玩不转。一些企业投入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改造自动化生产线,但很多人不会操作,不少设备最终没派上用场。

  被机器换下来的工人,究竟该往哪里去?“‘智能代工’后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应该建立新型劳动关系来适应这种改革,让人去做更高级的劳动。企业应该拿出更多的力量去培养员工向高等级方向发展,用过剩劳动力再造来缓解新的用工荒。”苏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李忠说,机器换人不是简单地用机器替换人力,实质是以装备更新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于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扶持政策的研究,同时积极组织机器人企业与需求企业对接,让智能化更好地“换”出新动能、新发展。

  人类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衍生出许多新的职业。“人工智能的各项研究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李忠告诉记者。

  谭浩俊认为,未来以人工智能行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技术、服务类工作将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吃香的“黄金职业”。只不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与其忧虑,不如更新观念去获取新知,及时抓住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新机遇。(记者 刘巍巍 陈毓珊)

  工业机器人正在组装汽车

  “智能代工”喜中有忧

  ——机遇与挑战:“智能代工”现象观察(之二)

  能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研判,一分钟内能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的新闻写作机器人;能模拟人的语气聊天对话,感觉亲切的微软小冰;能将人工需要36万小时完成的工作在几秒之内完成的软件……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各方面发展也在逐渐完善,并且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超越了人类。

  而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则认为,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也将更为巨大。2016年底,他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预言说,工厂的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诸多群体,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管等工作。

  虽无“近忧”,却需“远虑”

  中国重汽杭州发电机公司的车间中,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机器人手臂上下翻舞,一条生产线上只有几名工人。通过几年来的逐步升级换代,这里所有机械加工生产线已经完全实现智能化生产。从今年开始,工人最多、劳动强度最大的发动机铸件打磨车间也将引入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流水线,工人只需要手持打磨器件操作一次,机器就能够相应地生成工作路径。

  “机器换人”后,中国重汽杭发公司的员工人数从近3000人下降至不到1500人。这一幕,在率先推进“机器换人”的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企业中并不罕见。

  数据显示,浙江省在实施“机器换人”3年后填补了近200万用工缺口,广东东莞市通过1400多个“机器换人”项目减少用工约8.7万人,江苏昆山100多家制造企业有半数以上准备着手“机器换人”项目。

  但另一方面,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大城市缺人现象十分严峻。“我们对一线员工的核心要求已经从车间操作转变为机械养护和维修,光有体力已经远远不够了。”中国重汽杭发公司总经理余建江说,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将由以往的体能转向智能优势。广州一名招聘中介说,懂得一些人工智能,能够带队组建生产线的高层次的技工,月薪可达到2万元,但符合条件的人并不多。

  “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表示,凡工业强国都是拥有高级技工多的国家。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达到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

  不少专家指出,由于我国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存在梯度差异,短期来看,通过行业和区域间的有序流动,“智能代工”所替换的劳动力能够实现再就业,但随着“人工智能”更为广泛地应用,“智能代工”终将影响到全国的就业。若不及时回应这一挑战,从国家到个人都将背负沉重的失业压力。

  “人工智能”背后的潜在危机

  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人工智能将威胁所有人类工作,这项技术甚至可能引发战争,“它是人类文明面临的最大危险”。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也提出,在未来20到30年间,将有超过50%的工作机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将造就“无用阶层”。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到2020年,受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科技发展的影响,超过500万份工作将会消失。如果将目光放在眼前,“智能代工”带来的就业压力同样不容忽视。

  北京、天津、义乌等地快递公司启动机器人智能分拣系统,可减少70%的分拣人力;浙江一家喷雾器企业的自动化流水线上,20个大大小小的配件可自动组装成喷头;人工智能正在代替金融行业的交易员,高盛位于纽约的股票现金交易部门曾经有600个交易员,如今只剩下2个……

  “这才是刚刚开始。”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贾斯汀·卡塞尔说,在未来15年,随着自动驾驶、超人类视觉听觉、智能工作流程等技术的发展,专业司机、保安、放射科医生、行政助理、税务员、家政服务员、记者、翻译等工作都将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技术的进步必然会让一部分职业消失,令职业结构产生变化。”恒生电子执行总裁范径武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指出,职业中可自动化、计算机化的任务越多,就越有可能被交给机器完成,其中以行政、销售、服务业最为危险。

  “人工智能会淘汰或者替换一些工作岗位,我们必须提前准备,做好替代工作岗位的安排。”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会长董振江说。

  然而,对于“智能代工”催生的新的岗位,并非人人都有机会。

  浙江梅轮电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冰冰告诉记者,“机器换人”带来对员工要求的提升,去年以来企业积极引导部分员工转岗至后勤、营销等岗位。“有一部分年纪偏大(平均年龄45岁左右)的一线员工无法适应智能化升级,即使经过培训,有时也会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未来也很难有更好的岗位来安置这些人。”

  《钢铁侠》中的人工智能管家,一度落入恶人手中被“黑化”;《明日传奇》中亨特船长忠实的AI(人工智能)助手,以精湛技术成为人类忠实的伙伴。一黑一白的对比,让人不禁思考,未来“智能代工”是否真的会“黑化”,从而酝酿社会危机?

  “目前,人工智能都是弱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工具。”果壳网、分答创始人嵇晓华认为,强人工智能一旦出现绝对会“黑化”,是人类无法降服的。

  “人们对人工智能应保持高度警惕。”普华永道环球审计服务市场主管合伙人伍智杰认为,应以负责任的方式来设计和部署相关技术。“我们应该帮助人们理解人工智能的效用,使其正确地‘为我所用’。”(记者 陈弘毅 陈宇轩)

  2017年5月16日,在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观众在现场与机器人互动黄宗治/摄

  AI时代,就业危机何解

  ——机遇与挑战:“智能代工”现象观察(之三)

  “未来已来,而你却不是未来的一部分,那会怎样?”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的一句话发人深思。面对“智能代工”可能带来的就业危机,如何做好预判并防患于未然,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授鱼与授渔:重新划定“人机关系”

  人类与机器的矛盾在历次工业革命中都会爆发。“每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一些专业人员,但也会带来很多新的职业,比如火车代替了挑夫,却也造就了一批铁路工人。人工智能一定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冲击,但未来人与机器并不是对立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不再需要学会开车就能轻松驾驶一辆车到达目的地。今年6月29日,国内首台示范运营的全自动驾驶园区通勤车在天津的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发布,有了这款无人通勤车,园区职工只需在手机上下载APP,点击用车,该车辆就可以开到员工所在地,搭载其前往指定目的地。

  虽然人类同样可以驾驶,但自动分析车主的习惯、路径等数据,却是人类自身不易做到的。马云认为,在智能科技中,互联网是生产关系,云计算是生产力,大数据是生产资料,智能世界是系统性的,“特别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可能比人类更了解人类”。

  基于此,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一方面要取代重复劳动,另一方面也将基于大数据分析推动整个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大智能时代,人与机器应该一起学习,达成共识。”国际知名大数据专家、《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表示,当计算机掌握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能够反馈给人类的时候,就可以大幅推进技术进步。

  “我们将看到人机结合产生巨大力量,人的智慧将被人工智能‘放大’。”AlphaGo之父、DeepMind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说,DeepMind将AlphaGo的技术用来优化数据中心的能源配置和管理后,节约了40%的能耗,人工智能应被视为一种能在科学、工程等多个领域普遍使用的工具。

  体能与智能:培养不断学习的本领

  格力电器的叉车大王曹云祥,过去是名搬运工人。后来因为需要,曹云祥通过学习技术转型成为叉车工人。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目前格力的叉车工越来越少,基本上都被机器替代了。珠海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说:“要让他们在智能时代继续转型升级。”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判断,到2050年,劳动力市场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未雨绸缪,要考虑我们的孩子应该去上哪些课、接受怎样的教育,这样他们在接下来的三四十年,不至于失业。”具有不断变革、学习、创新的本领,能适应各种变化,才是真正有用的人。

  人工智能产业井喷式发展,大量知识型、技能型岗位涌现出来,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而这部分人才的缺失,却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国务院近日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快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转变以及新型职业和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建立适应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培训体系,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大幅提升就业人员专业技能,满足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高技能高质量就业岗位需要。鼓励企业和各类机构为员工提供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加强职工再就业培训和指导,确保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的劳动力和因人工智能失业的人员顺利转岗。

  职教与科研:就业做好“双布局”

  面对将要到来的“智能代工”大潮,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应加速对接产业需求和教育供给,破解结构性失业问题,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端科研的“双布局”。

  48岁的陈国平是绍兴会稽山酒厂的一名老员工,30年工龄的他有27年干的都是制麦曲的重体力活。3年前,企业自主研发了一套麦曲自动化制造生产线,经过半年的学习后,他成为这条生产线的负责人。

  在许多企业管理者看来,“机器换人”、智能制造的大潮对无法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员工“有些残酷”,对于像陈国平这样善于学习的员工而言,却是个自我增值的好时机。随着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综合能力、学历等要求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也随之提升。

  为了提前布局人才培养,不少企业近年来纷纷与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例如广东东莞启动“百所院校机器人专业校企共建工程”,以期实现院校培养与产业需求重新匹配,改善当前智造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的局面;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与南京技师学院签约,开设针对工业机器人的专业,培养工业机器人研发、操作、装配和维修等方面专业人才。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刘晓认为,“机器换人”对员工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应注重以职业群为基础设置专业,增强从业人员在某一岗位群中的迁移能力。

  托底与扩容:优化产业结构防范未然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经济新常态下,“机器换人”和智能制造是企业提升产业结构、减员增效的重要抓手,只有重新投入行业竞争、站稳脚跟,才能“把失去的饭碗夺回来”。

  根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到2025年,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专家建议,在智能制造产业规划过程中进行全盘考虑,避免政策激励下的“一哄而上”,通过“机器换人”的阶梯式推进,使就业市场转换更加平缓。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谢小云认为,政府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可采取一定的包容性措施。“比如东部沿海省份可尝试对接中西部产业转移承接区域,通过政府合作,加强转移就业安置的政府引导措施。”

  在机械化程度更高的北欧,由于机器替代了大量的人力,造成部分劳动者无工可打。一些国家通过构建福利社会,没有工作的人每个月也能收到一定数额的资金。国家鼓励旅游、消费,从而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有专家建议,在构建福利社会的同时,要重视拓展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生力军。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可达到70%。

  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达43.5%,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限的,服务业在拉动新增就业上的潜力非常巨大。在人工智能时代,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激发服务业的潜力。”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特别是要加快发展为机器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如机器的保养、维修、营销、设计、创意、电商服务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会副理事长乔润令说。

  此外,小微企业对创造社会就业的贡献不容忽视。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同样的资金投入,小型微型企业可吸纳就业人员平均比大中型企业多四至五倍。(记者 朱涵 李 鲲)

  链接:美国“智能代工”繁荣背后

  伴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人工识别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感器的普及,智能机器正在迅速崛起,未来科技正如高速列车般向我们疾驰而来,并将以难以察觉的速度,给我们带来未知的挑战。在“智能代工”如此蓬勃发展的今天,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美国,又是怎样一番情景?

  智能时代,机器地位将更稳固

  19世纪初期,70%的美国劳工仍在农田中工作。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生产逐渐转向新的制造过程,机器开始大规模取代人力、畜力,大规模工厂生产开始取代个体手工生产。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使得仅有1%的人在从事这些工作,其余绝大部分工作已被机器取代。

  而在人类迈入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机器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在农业劳作中,机器化将继续发展。

  在工业生产中,据相关机构估计,目前美国有150万到175万台工业机器人,到2025年,这个数量可能会增加到400万至600万台。比如亚马逊这样的公司,正在用这些不知疲倦的家伙重复枯燥地举起或沉重或微小的货物,对其检索、分类,然后装上卡车装配货物,并正在尝试用无人机为用户配送。

  在医学领域,医生的手术正在变得机械化,药房只需机器人就可以配药,连疾病咨询智能机器人也可以做。

  在服务领域,将出现机器人清洁工、快递员、出租车司机。

  波士顿大学经济学家Daron Acemoglu和Pascual Restrepo今年3月发表的报告称,自1990年以来,机器人已经让美国失去了36万至67万个就业机会。Daron Acemoglu估计,2015年至2025年间,工业机器人将导致就业人口比例下降0.94至1.76个百分点,工资增长率下降1.3%至2.6%。

  几乎可以肯定,本世纪末,或者就在几十年后,我们所熟悉的职业中,从体力工作到脑力劳动,70%的工作同样被机器、或者说新一轮自动化技术取代。

  应对失业,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回顾历史,审视人类命运,就会发现,每一个人类文明都始终在探索和创新。”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李飞飞说,“可以想象,几十年后,收入最高的职业必然会依赖于那些目前尚未被发明的机械与技术。我们之所以还无法想象这些职业的存在,是因为机器人能创造出我们今天还无法想象的未来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会带来巨大的繁荣,同时也会带来持久的社会影响。

  Daron Acemoglu指出,尖端技术工作的发展会比40年前更为快速,蓝领职业会迅速萎缩。他说,在1760年至1850年间,得益于工会和高中教育的普及发展,当时的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益处才抵达低端蓝领阶层。因此,对于那些被机器、自动化或其他科技“夺走”工作的劳动力来说,为他们提供新兴教育和培训,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尤为重要,这将减少和缩短技术发展对社会带来的阵痛。

  而与此前大规模技术革命不同的是,此轮智能革命,不仅蓝领工作者会受到机器人的“伤害”,白领也同样会遭到威胁。

  AlphaGo之父戴密斯·哈萨比斯说:“目前就应着手思考如何改善教育质量、提升就业能力,考虑如何重新分配被替代的工人。就个人而言,应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也许每5年就要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职业道路。”他认为,虽然不必担忧人工智能对社会造成威胁,但面对未来的挑战,从政府、社会到个人,都应该立即行动起来,拥抱转型。(驻洛杉矶记者 郭爽)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