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创作  -> 正文创作

福德之湾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5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 杨崇演

  这一天早上醒来,冬雨如柱。业已约定的几个朋友在圈里犹豫了,我说:风雨无阻。没有雨水,哪能成湾?遂成行,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德湾进发。

  越是中国的,也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我深信不疑。你是世界矾都的“活遗址”,故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花落”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矿工村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县城到福德湾村大约40分钟,下子车,撑了伞,天空高处的雨滴,无声落在鱼鳞似的屋顶上。瓦片里渗出的水,慢慢滑到屋檐,滴在石板上,发出悠悠的响,此声轻柔,那声婉约,俨然“嘀嗒嘀嗒”地与你与土地说着话。

  比我们来得更早的一群好摄之友,惊喜的,点头的,感叹的,一个个都举着大“炮筒”狂拍不已,望着烟雨蒙蒙的深处:那可是你的故里,有着自己内在的生存秩序。近在咫尺的交谈、彳亍,不免心生向往福德之事……

  历史应该是这样记载的:宋朝末期,当地发现明矾矿,福德湾村从此成了众多逃难者的福园。明清时期,明矾业大力发展,越来越多人迁徙至此,举家投入冶炼明矾并繁衍生息。福德湾本叫苦竹庵?是的,相传村里石壁脚下一处破落的庵堂周围,有一亩苦竹,故而命之。苦竹庵方言谐音为苦竹垵、苦竹湾。因忌讳“苦”字,后又雅化为福德湾——光这名字,我就喜欢上了你。当地有句老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先吃苦,后享福,不也是一种福报吗?!

  站在挑矾小道上,仰望深褐色的煅烧炉,状如“炮筒”,遒劲,从容,更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着这里的人和事,极具智者范儿。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显示的则是庄重的生命,有灵性、有感觉的,还有着荡气回肠的胸怀。在千百个春夏秋冬轮回中,你一定经历过蛮野洪荒、苦难福德……

  这蓬勃盎然的村景,加之一条老街(更确切地说是小巷),加上雨水汇集而成的一湾湾水,也就有了岁岁年年的映波之美。村落居民说,修缮之初,有人说要对小巷大拆大整,拆旧盖新。争了一阵子,还是要留住原貌,适当地让原生态地“活”起来。看着店铺内的传统食物,感受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我看来,这小小的店铺尚能“留下”,如此诗意地生存着,定然是得之呵护之功。

  沿老街拾阶而上的第一家小店铺,是“为唐公”肉燕。见我在等后面的人,又淋着雨,老板娘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坐一坐。等的过程,也是一睹正宗的手工“打肉燕”过程。待热腾腾的肉燕端上来,顿觉色香味俱全,其色似玉,皮薄如纸,口感软嫩,味韧而绵,食香盈口……想当年路过的矿工、挑矾工,苦则苦矣,累则累矣,但凡一碗肉燕入肚,该有口福哩!

  一间颇大的邮局,展示着福德湾的昨天。从明信片到纪念封,从马克杯到体恤衫,处处都自豪地打上你的烙印。主人努力从各种渠道收集相关文物摆放在店内,力求让每个游客都能对你的历史多一份了解。

  有朋友好奇地问:矾塑不卖、邮局没赚,这里的人们怎么都没商业头脑呢?我倒是希望:祖先传承下来的东西,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最好还是保有一份原貌和纯朴,而不是处处都散发着资本的气息。世界在日趋格式化,同质化,没有谁愿意花、花时间去看重复的风景。福德湾之美,美在差异。

  还有一间适中的茶亭,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家三代党员坚守设置的“伏茶点”。早年,免费伏茶点由郑立肺创办,其子郑益本和其媳王宝贞传承,其孙女郑秋燕爱心接力,70年来,三代人的红色传承历久弥新。三代人的善举,在当地成为美谈,传为佳话;“红色驿站”,传承的不仅仅是血液,更是善举的精神。

  烟雨微著,关键小事,往往折射着大福、大德和大美。沿着老街继续向上走,右拐,就来到了家庭微公园“汪田小筑”,这家主人今年已经78岁了。十六年前,刚退休时,凭着兴趣爱好,栽有各种盆景造型,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免费观看。独乐,与人乐,孰乐?于老人而言,也算是颐养天年,有福乐了。

  雨中的挑矾小道,逶迤着,望不到头,仿佛时光在我眼前来回穿梭,那挑矾的脚步声、扁担的吚呀声,不绝于耳。那重重的步履,或光脚,或穿鞋,一会儿蜿蜒而上,一会儿翻岭而下,每一个坑、每一棵树、每一块石,隐藏着多少遥远的岁月故事!

  离开时,雨仍不见停。回望,烟雨裹挟的你,在雾霭中隐隐地泛着青影,真想情不自禁地说一声:哦,且待,我再来!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