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创作  -> 正文创作

我们的矾山味蕾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5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 卢小雨

  自古以来便流传着一句话“民以食为天”。食物于老百姓而言不仅仅是满足生理上对于温饱这样较低层次的需求,对于已经离开故乡或是终要离开故乡的你我来说,不管我们走多远,故乡都会倔强而又深刻地停驻在我们的味蕾上。也正缘于此,每每吃到他乡的食物时,我总会很幼稚地拿小时候在故乡吃过的食物与之进行对比一番——故乡的食物是评价他乡食物是否可口的固执的标准。

  几个月前去了趟丽水,在市中心的一条小巷中觅食。一位白发如雪但是精神矍铄的老翁经营着一家馄饨铺子,还没到饭点便已忙活开了。老翁伛偻着脊背但是动作麻利思维敏捷。我坐在馄饨摊边上干净的木质小桌边,两分钟不到,一碗鲜肉大馄饨便出现在我的眼前。青白色的汤底配以十颗浑圆而又饱满的混饨并以几许小葱作为点缀。我迫不及待地去品尝这独具丽水风格的馄饨,但是这丽水的馄饨对我而言终不及家乡的馄饨那般美味脱俗。老家矾山的馄饨煮熟时皮近乎是透明的,用薄如蝉翼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丽水当地的馄饨皮吃起来口感像是饺子皮一样厚实。丽水当地人十分拥护的一家馄饨铺子却难以抵达我的内心。吃着丽水的馄饨,我不禁有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他乡的馄饨,我实在瞧不上。我开着玩笑说,丽水的馄饨竟然吃出了一种饺子的味道,那还叫什么馄饨。

  走了一个又一个地方,尝了一种又一种异乡的食物,但是年幼在故乡吃到的味道将成为我一辈子的执念。

  八岁我就离开矾山,至今已十二年了。每逢节假日我总觉得回老家挺无聊的。如果一定要说出我感觉无聊却又时常回乡的原因,那一定离不开“吃”字。我还记得刚离开家乡不久的那些年,如果周末或是节假日要回老家,总会在前一天晚上临睡前计划好回到老家要吃什么。想着想着,不觉间开始咽起了口水,脑海中浮现着家乡那个美食的色泽和口感,便兴奋地睡不着觉。

  忘不了家乡的早晨,放糯米饭的木桶蒸汽氤氲的样子。我喜欢在早点摊买两块钱的糯米饭加进炒好已经切成丁的豆腐干几许榨菜丝然后再加上一个刚刚出锅的油炸香肠。如果想吃点辣,可以再淋上一点酸辣汤。早餐时间也可以来两三片被老阿婆翻炒地软糯而又油亮的年糕。依稀记得我还没正式上小学的时候,我家旁边古溪的桥边搭了一个木质小屋,专卖早点,由一个矮矮胖胖的阿婆经营。阿婆卖“咸汤”若干种类似“娃哈哈”的饮料还有糯米饭。以及当时,最小份的“咸汤”(其实就是紫菜汤,配料有紫菜,几丝的榨菜还有切成片状的油条。记得我那是吃的时候加了很多醋,这是在父母身边不允许的)要三角钱。有一天,不知是什么原因,我竟只带5角钱吃个早餐。依稀记得当时的自己虽然囊中羞涩,但依然抵不住对“咸汤”的爱,还是义无反顾地点了份三角钱的“咸汤”,然后用余下的两角买糯米饭。阿婆依然乐呵呵给我一个和往常一块钱一样大大的饭团。我怔怔的看着那个饭团,不知所措。阿婆轻声细语的说:“吃饱了,才有力气上学啊。”坐在温暖的小木屋里,听着古溪的潺潺水声,吃着自己喜欢的食物,这是我童年最美的早晨。

  矾山是一个南方小镇。可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小镇的面馆遍地开花。傍晚才开的面摊也是矾山的一大亮点。新华街邮储银行前的拌面摊绝对是矾山的一大招牌。拌面选用的是矾山人所说的“生面”也就是手打面,然后再淋上老板娘特制的浇头加上豆芽,花生若干并搅拌均匀。就是一家主打拌面的面摊经常是处于满座的状态,还有不少人一家子从县城赶来,就是为了吃上这一碗独具匠心的矾山拌面。老板说有位顾客,每天要从县城开车来矾山打包20份拌面去县城。在矾山人的心中,矾山的面是最好吃的。所以在外打拼的矾山人,一回到家乡总要吃上一碗面一解乡愁!

  游子思乡的情愫在故乡的每一种食物中。汪曾祺把乡愁寄托在高邮的鸭蛋中,林斤澜把对温州的感情浓缩在“鱼生”里。而我,比较贪心,所有在故乡吃过的事物都是我心中最美的记忆。不瞒您说,我会想念所有在矾山吃过的东西。每一种都动人,每一种都让我回味,每一种都让我觉得温情脉脉。

  离开故乡的人也许会越来越多,也许会越来越远。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仍离故乡很近。因为故乡会一直停驻在你的味蕾,不偏不倚。而对于所有生于斯长于此的矾山人来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矾山味蕾。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