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艺苑  -> 正文艺苑

猜中了所有剧情,却仍为之沉迷——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7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摔跤吧,爸爸》海报)

  电影是一门造梦的艺术,观众坐在电影院里,扶手将他们分隔成个体。灯光渐弱,黑暗吞没现实,他们的灵魂便游离在故事与自我之间。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我们既是观众,又是角色。好的电影能够让观众产生涉入式的体验,而有些剧情片,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做到这一点。其中,剧情的设计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

  电影是有公式的,特别是像《摔跤吧,爸爸》这种受到好莱坞工业影响的剧情片。一直以来,好莱坞商业电影走的都是古典电影的路线——经典的三段式剧情和倒V结构,还有英雄的12道关卡这些公式和手法。虽然题材千变万化,但在节奏上确实是万变不离其宗,尤其是以漫威DC为首的英雄电影和托尔金小说改编的史诗电影。但是,为了避免观众完全猜中剧情,失去对故事发展的好奇心,在剧情的设计上,有时候会刻意避开一些比较大众化的发展路线。为了将这种新鲜保持到最后一刻,在设计预告片时,现在的一些片方会选择精彩但却零散的片段,所以有一些预告片就会显得凌乱。

  但《摔跤吧,爸爸》不同。可以说,《摔跤吧,爸爸》走的就是相对传统的好莱坞路线。《摔跤吧,爸爸》的预告有着非常清晰的脉络,而且基本可以从中推出大致剧情。而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无论是“五分”和“声东击西”的伏笔,还是最后时刻的放慢,还有整体的节奏和几段快速的过渡,这些好莱坞的经典手法都在这部电影中一一呈现。在这部来自印度的由阿米尔汗公司和迪士尼合作的电影身上,我们不难找到那些曾经的“套路”。在“反套路”日益兴起的这些年,像这样传统的励志片,或多或少是相对劣势的。当观众的推测在影片中一一实现,他们的耐心其实也在慢慢消磨。就像小说被猜中了结局,当知道了结果,过程就有些索然无味了。

  在这样的剧情下,《摔跤吧,爸爸》却仍能牢牢的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这样的电影,靠的就不只是剧情了。可能是由于印度片“一言不合就尬舞”的特殊属性,在几场动作戏中,摄影师都有着出色的发挥,稳定而且简洁。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镜头,但在整体水平上却是有所保障。而吉塔接连失败时的旋转镜头虽然似曾相识,却处理得非常巧妙。

  在整部电影上,导演一直保持着对情感的克制。在最开始马哈维亚实验生子方法失败,村民们说闲话的时候,导演通过添加喜剧色彩淡化了马哈维亚的压力和村民们的不友好。在吉塔、巴比塔开始练习摔跤后村民们的表现、吉塔姐妹剪掉头发遭到同学嘲笑这两段中,导演也没有设置霸凌的情节,观众们能够感受到不友好,却没有进一步更深层的感同身受。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上,其实是不利于对主题的阐述的。当前情况下,观众无法感受到印度对于女性的不友好,以及在当前环境下女性命运的悲哀。仅仅靠早婚的幼年新娘和同学村民那些嘲讽的笑,只是揭开印度女性悲歌的冰山一角,既不能让观众更加了解印度女性的痛苦,也无法让观众感同身受,从而对电影主题产生强烈的共鸣。当然,在这些部分动了剪刀的阿米尔汗是要背一部分锅的。

  情感的克制是一把双刃剑,在马哈维亚父女对抗环境的部分它让故事显得有些无力,但在最后的部分却成了恰到好处的留白。在最后的几场比赛中,导演并没有设置过多的对于选手表情的特写,也没有刻意放大煽情,情感通过整体的氛围来表现而不只是演员的五官。一切都显得恰到好处而没有拙劣的用力过度。这样的设计让观众感受到的紧张、感动等各种情绪不再只出自角色一人,观众的心仍然悬在比赛的结果上,却不再将自身带入角色。我们更像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一场至关重要的比赛。这是一种别样的动人心弦,就像《公民凯恩》中凯恩妈妈签字送走凯恩时的那个镜头,前方是做出悲伤决定的母亲,窗外是欢乐玩雪的凯恩,一个完美的深焦将他们定在一起,在这个镜头的瞬间,悲伤不用递进,就顺理成章的自然流露。《摔跤吧,爸爸》当然还没有做到这样的功力,父女之间的镜头切换在情节的设定下也是难以避免的。但单单就最后的比赛镜头而言,这种“少即是多”镜头语言运用,的确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总体而言,《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合格的高质量商业电影。像去年的《釜山行》一样,《摔跤吧,爸爸》是印度电影工业的一次胜利。这并不是一部靠着绝妙剧情或是出神入化般镜头、表演赢得口碑的电影。这部电影并不是导演、演员、编剧、剪辑、摄影的独角戏,纵使它在宣传上有着对阿米尔汗明显的侧重。它更像是各方配合诞生的出色电影。导演掌控着收放自如的情感绝不滥用镜头,演员贡献出尽力的表演,剪辑正确抉择,摄影干净利落,配乐融合自然……正是这些台前幕后的工作着的通力合作构成了这样一部出色的电影。它也许无法再现《三傻大闹好莱坞》的精彩,无法成就《宝莱坞生死恋》的经典,但它完全可以说是印度电影工业的一次杰出表现,商业而质量过硬。

  女性主义并不是电影题材中一颗柔软的柿子,它和LGBTQ电影一样需要保持慎重的价值观,而且有着受到更多限制的受众。它有着难以被讨好的观众,人们会以更审慎的目光看着它,不允许它偏离哪怕一点方向。《摔跤吧,爸爸》一直受到“伪女权”的质疑,马哈维亚对两个女儿的训练被一部分观众认为是“来自父权的压迫”和“儿子的替代品”。虽然这些评价可能与电影被删节有关,但这可能也与“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未来期望而对孩子进行压迫这一行为是否正义”这一主题仍有争议有关。出于对孩子自由的关注,执行压迫的家长自然成为了强权的一方,而马哈维亚对摔跤的热爱以及电影中对吉塔姐妹性格方面的弱化也加剧了这一点。作为一部以女性主义为题材的电影,女性在电影中的性格其实是不太明确的。观众可以轻而易举的感受到马哈维亚对摔跤的执着和破釜沉舟的决心,也可以明白吉塔姐妹对于胜利的欲望以及父亲在决赛前那段话对吉塔的触动。但我们很难看出吉塔对摔跤的爱,摔跤就像是吉塔的学业,必须进行,却没有激情与爱。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态度,在吉塔进入体育学院后,训练和比赛就渐渐的减少了分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了她摔跤的目标。这样的安排在电影的主题中掺入了家庭与教育之间的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对女性主义的表达,当电影主题变得不再单纯,它的表达也就变得不够有力。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以及马哈维亚的性别原因,对《摔跤吧,爸爸》的抨击才在有些时候显得有力。

  《摔跤吧,爸爸》在对女性主义的表达中的确是无法达到《末路狂花》那样的高度和深度,在艺术性上也无法与《宝莱坞生死恋》相比。但是,作为一部商业片,它已经成为了领先的那一个。(林逸哲)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