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拾螺蛳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8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吴笔建

  晚饭过后,一家三口,到溪畔散步,女儿提议到溪滩走走,我们没有异议,跟着前行。踩着起伏的鹅卵石,脚低下传来石子清脆的撞击声,嘎吱嘎吱的,偶有石块掉进水里,发出清脆的叮咚响声。溪水不深,清澈见底,几条调皮的小鱼追逐嬉戏着,偶尔跳出水面,划道漂亮的弧线,钻回水里,荡开圈圈圆漾,给平静的溪水增添些许生气。

  忽然,女儿叫喊起来:“爸爸、妈妈,快过来看看,这是什么?”顺着孩子的手指,几只螺蛳粘在一块鹅卵石上,悠闲在摆动触须。我告诉她,这叫螺蛳,别光看壳很硬,属于软体动物。人们习惯上叫田螺,虽然二者有很大的区别。话题一开,往事重现。

  孩提时代,每到节假日,约好几位小伙伴,扛着乡人俗称为“田螺蹚”的工具,去河畔捕捞螺蛳。“田螺蹚”结构很简单,用一根长五六米的竹杆,前面安装一个长六十厘米,横截面近似直角三角形的横木,斜边略成弧线形,直角边钻几个小洞。把边长六十厘米的网兜一边系在横梁上,另一头系于竹杆上,整个形状如等腰三角形。网兜深约五十厘米,上宽下窄,接近于漏斗形状。

  使用时把田螺蹚慢慢顺河岸伸入到河床,让横梁紧挨河底的淤泥表层,蹚地前行,等竹杆伸到尽头时,再用力快速拉回,拎到岸上,收拾战利品。螺蛳为主角,偶尔还有鱼虾前来凑凑热闹,一切尽收篓中。

  我们下一次网,换一个地方。有过收获的喜悦,也有空手的失落。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我们收获颇丰,满载而归。用铁钳剪去螺蛳的尖端末梢,放上佐料爆炒,就成了餐桌上一盘鲜美的菜肴。

  曾几何时,小河两岸垃圾堆积如山,河水不再清澈了,鱼儿、虾儿难觅踪迹,螺蛳也难逃厄运。

  直到十来年前,偶然发现有位大婶在河里捞螺蛳,我凑上前去看个究竟,想不到这些年来,螺蛳繁殖这么快,竟然可用抄网随手捕捞。我看着一大桶的螺蛳,问道:“阿婶,你捞了这么多的螺蛳,吃得完吗?”阿婶看了我一眼:“这是作为鸭子的饲料,这么脏的水,人哪敢吃呀!”

  这些年来,常在菜市场里看到卖螺蛳的,总会勾起了记忆深处的谗虫,童年的味道若隐若现。可一想到阿婶的那句话,只能作罢。无论小贩怎么信誓旦旦,还是默默飘过。

  今天的意外发现,着实令人亢奋。仔细搜索溪畔浅水区,沙地里,石头边,一个个螺蛳,历历在目,有的大如拇指,有的小如米粒儿,密密麻麻,到处都是,好一个兴旺的家族呀!有的静静地趴在沙地里,尽情地休憩;有的三两个叠罗汉似的,有的在快乐地转圈圈,女儿说这是在“田螺姑娘”在跳舞!

  看着看着,怦然心动,弯下身去,拾起螺蛳来。不一会儿,手掌放不下了,我找了一个空塑料袋子,把螺蛳倒入其中。我们三人的举动,引来溪畔散步者驻足而观,或许在这夕阳下,清澈的溪畔,几个人俯身拾螺,充满一股浓郁的田园气息,平添了一些生活情趣,让远离城市喧嚣的人们如同返朴归真,难得一见。竟然有人拿着手机拍照,莫非我们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有一老者感慨:“真不敢想像,这几年来,这里的环境治理的这么好,溪水变得这么干净,这螺蛳比养在鱼塘里的吃起来可鲜甜多了。”

  是呀,随着环境日益好转,天变蓝了,水变绿了,螺蛳、鱼儿的重现,值得我们庆幸。但还有多少东西,淡出人们的视线之后,永不复返呢?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