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写尽往事墨痕轻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4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吴合众

  读高尔泰《寻找家园》,才知道文字原来可以淡雅如此。不温不火,舒缓有致,不似老者的絮絮叨叨,不似少年的急火攻心。仿佛写一幅山水,那些墨痕,渺若青烟,却又字字关情。读着就感觉那些如烟往事从字里行间慢慢就漫了出来,最后将一个人缓缓浸濡了进去。

  和一些回忆录不同。《寻找家园》没有黄仁宇《黄河青山》的大气磅礴,也没有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的哀怨缠绵,当然也不同于《我们仨》《比我老的老头》《我的先生王蒙》等回忆作品。

  读高尔泰的作品,仿佛见一个老者在历史中缓缓走过:童年经历抗日战争而流落山林,少年充满叛逆四处求学,青年写《论美》而遭遇反右,之后下放农场,遭遇铺天盖地的饥荒,遭遇劳心动骨的改造,遭遇朋辈成新鬼,遭遇城头变幻大王旗,然后,终于,遭遇文革。那么多旧事,流水般倾泻,一个人在其中仿佛一些泥沙,真是脆弱得可怕。然而经历这些的高尔泰却写得平淡。

  编辑家徐晓说:“没有呼天抢地的大悲愤,也没有伤心欲绝的大哀怨。与他的美学理论一样,他从感性出发,回归本真的人性。”又说:“静夜读高尔泰,觉得血管涨得鼓鼓的,血液被激荡起来,仿佛能听到撞击心脏的声音,但是,眼睛却是干涩的。面对如此诉说,泪何以堪,情又何以堪!”

  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在那么多泯灭人性的日子里,一个人慢慢也就懂得,人性更好的表达方式是平静而不是激情飞扬。也就是所谓的本真了。

  在那些本真的叙述中,最让人怅然的是写夹边沟农场改造的篇幅。自《沙枣》起,至《出死》终,这中间,人们饥饿,抢着刮桶里的残汁;寒冷,在淡淡月色下青衣小帽瑟瑟发抖;麻木,在朝不保夕中相互揭发打击;死亡,壮年人的死亡犹如野草枯萎,死了也就随便扔在了荒地里。一个人,仿佛只是一个符号一般存在世界上,随时都可能被上帝之手抹去。而在这中间,偶尔见人性的灵光闪耀,又倏忽而逝。剩下的,就是被社会压制后的模板一般标准的个体。

  在《幸福的符号》里,人们拥有一样的笑容:“眼睛眯着两角向下弯,嘴巴咧着两角向上翘,这样努力一挤,脸上横纹多于直纹,就得到一个笑容。”拥有一样的跑步姿势:“抬着筐一耸一耸地在全部都一耸一耸的人群中嗨嗨地穿行。”而这些一眼看过去没有多大区别的人,在迎接参观团来临的时候,偶一出手,人神俱惊。这些用真正书法书写的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墙报,没有让他们远离饥饿,反而让他们在饥寒交迫,无边的苦伇中,埋骨黄沙。这让人隔着历史,感到才气的无奈和生命的无常。这些感叹,后人得之于细节,高尔泰却在细节中将它掩埋,没有多大感慨。我想,他是见多了壮士扼腕,也就明白了长歌当哭了。

  而那些人性灵光闪耀的篇章,是《寻找家园》里淡淡的清醒后的愁了。仿佛墨痕散处,一些飞白,无关宏旨,却意味悠远。譬如《荒山夕照》写捉黄羊,人羊对望时刹那间的似曾相识。让我读着就感觉人性的患得患失。而文中对自由的荒山的怀念,倒颇能拿来说明高尔泰自己的一生。那么多不平的心事,何尝不是起于心中对自由,对天地大美的追求?那种美,无拘无束,以心灵深处的感动为归属。起诸于心,归诸于心,不关乎世事。

  所以他能责备常书鸿先生:“如何闲却丹青手,拼将老骨媚公卿。”然而,并不是他人不懂追求大美,而是时代不允许美的存在。他的那些自由,那些心中之无边广大的美,总归只能是纸上的锦绣文章。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