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我县林业生产习俗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8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南宋镇“樟王”  

 

  五凤民国重修的《鲁氏宗谱》  

    树神庙

  我县多山区,生活在山区的老百姓靠山吃山。林业生产习俗,是百姓在生产劳动过程经验的升华,成为林业生产的瑰宝;而树神信仰源远流长,更是人们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习惯。本文分栽种习俗、伐木习俗、信仰习俗三个方面对我县林业生产习俗进行描写。

  ◆栽种习俗

  特别是1958年前后在“大炼钢铁”期间,大片的森林遭到砍伐,许多山被“剃了光头”,后来不少农民又偷偷地在山上植树造林,或者在自己的住宅周围造“四旁林”,慢慢解决了烧饭的燃料(此前多用山草代替)和建房、制家具用料等问题。

  南港山区一带有一句民谣:“正月栽柴,二月栽竹”。意思就是说,农历正月气温回升之后,就可以种树;到了农历二月就可以种竹子了。正月在春耕生产开始之前,农民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栽种树苗,绿化荒山。特别是落叶树可以尽量提早种,而竹子一类,可以晚一点栽种。尤其属于亚热带的竹类,不可以太早种,太早种由于温度不高,不容易开根,容易枯萎。

  山区也有许多树种可以一直种到惊蛰以后。民间有一句民谣:“雷响惊蛰前,插田柏不用锤”。意思就是说,在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惊蛰之前,如果响起春雷。那么这一年雨水一定很多。到山上栽种松树(田柏)苗时,就不需要锤压得太紧。山区一带快速栽种松树苗时,经常使用“矿锥”(即洋镐,一种尖而锋利的矿山挖石工具),在荒地上按照一定的距离,一连打几个小洞,然后插上树苗,再用“矿锥”头部在插有松树苗的小洞四周连续地锤压夯实。如果这一年雨量充足,就不要锤压得太紧。因为泥土比较松,树苗容易成长;雨量不充足时,则要锤压得紧些,减少水分蒸发,以提高松树苗的成活率。

  对一些不易成活,或者比较名贵的树种,就需要采用“一提二踩三埋”的方法。“一提”:是要用手提正树苗,不要让根部在栽种时弯着(有的在第一次盖土时,向上拉一下树苗)。“二踩”:第一次埋土后用脚将土踩实,再将土盖到平地面时,再踩一次。“三埋”:第二次埋土踩实后,最后盖上一层比较松的表土,以利于吸收水分,不会导致太阳暴晒表土开裂从而影响到根部发育。

  栽种前,还要作一些技术性的处理。要将树苗一部份枝条剪除,以减少水分蒸发,最好能带土移栽。露根栽培的,要及时浇透定根水。

  俗语说:“栽桐不栽杉,白花一半工”。也就是说,桐子、乌桕一类榨油的作物喜阳光,要栽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向阳的山坡);而杉木类喜阴,就要栽种在比较阴凉的地方(背阳的山坡)。如果先种上油桐,再套种杉木,油桐长得快,在上边接受阳光,而杉木生长在下边相对阴凉,比不栽种油桐地方的长势还要好得多。这种套种方式,是农民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

  杉木、柳杉、松木类多在山地上播种育苗,苗圃管理以防除杂草为主。杉木、柳杉、松木为针叶类植物,病虫害比较少,野兽也不将它作为食物啃食。但在播种阶段,需要防止鸟类啄食。农民会在苗圃地扎个稻草人,戴上破草帽,装上小竹竿。小竹竿上系着线,在线的末端缚上一些有颜色的布,在风力作用下随风起舞,鸟兽类见了就不敢靠近了。一般苗木一年出圃,有的两年出圃栽种。还有许多树木靠风、鸟传播种子。

  ◆伐木习俗

  成片的树林长到一定的程度,就要间伐一部分。弯曲不直的树要先砍伐,作薪柴使用。把比较直的留下来,日后当作木料使用。

  春天不伐木。一是因为春天是树林生长的季节,要让它生长;二是因为春天雨水比较多,不容易干枯。最好是等到秋季前后,在天气比较好的时候,把树木的头部锯断,而不要把树叶打掉,放在山上一段时间之后,等树身干枯脱水,再拉运到目的地。

  雷暴雨天不砍树,以免被雷电烧伤;再者如果天下起雨来,也不好将树木拉运回家,砍下的树也容易被人家偷走,这是非常不划算的事。

  在桥墩镇五凤一带,人们认为:百年以上已长成可供遮阴纳凉的树,是有树神的不能轻易砍伐。民国丁亥年(1947年)重修的五凤梨阳《鲁氏宗谱》记载:“伐荫木必到致伤损子孙,历验不爽,慎勿贪图小利,罔顾祸福。自枯者亦宜锯切平泥。不可和根掘起以致震动。”

  如果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如果把遮阴纳凉的大树砍伐了,就会招来伤损子孙的灾祸(这是上辈人交代下来的),历来都非常灵验。请大家要慎重,不要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祸福。即使遮阴大树自然干枯了,也要水平锯到地面,不要连根掘起挖出一个大坑,以致于较深的地层也受到破坏,影响了周边的环境。”鲁氏家族将这一条定为族规,世代相传。今天五凤梨阳一带(原为浙闽古道经过处),留下了大量的古树名木,植被生长状况良好。清初从平阳县北港地方迁居到这里的鲁氏家族,当年在保护树木方面,可谓功不可没。

  ◆信仰习俗

  中华民族树神信仰历史悠久,是人们敬畏自然的一种表现,更是人们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习惯。《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昆仑开明山北有不死之树,食之常寿”。

  浙南闽东一带,同样有这种树神信仰。许多老百姓认为:百年以上的老树,是有树神的。1958年“大炼钢铁”期间,许多百姓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仰,不少地方的百年老树得以不遭砍伐。这与树神的信仰习俗是分不开的。有的地方还把树神的塑像立于旁边的神庙中,让它一起享用人间的烟香火。

  一般当地老人们总是喜欢在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两天,给树神烧香,实质上是定时对这些古树进行监管。一但发现有病虫害或者有破坏时,老人们总是会出面处理的。烧香的仪式是,先洗手,然后自带香、蜡烛去树下烧。先点燃蜡烛,再用蜡烛点燃香。最后是右手持香,用左手将香插入香炉中。插香之后,一般是拜三拜。有的人还在大树前念念有词,要求大树神保佑大家出入平安。有人认为这种仪式看起来比较荒唐,却是人们敬畏大自然最为具体的表现。

  由于大树生长时间长,根深叶茂,生命力顽强,山区过去还有老人带孩子拜大树为“干爹”(闽南语俗称“拜契爸”)的习俗。等孩子长大成人,一般是16周岁,再备牲礼、金纸、香烛,请道士前来祭请。过了十六岁的年龄,孩子长大,祭请之后,就不再每月给树神烧香了。

  拜大树作为“干爹”的仪式是:小孩的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要先在大树下烧香通嗣,说某某人,叫什么名字,住在何方,孩子什么时辰出生,是男还是女,愿拜大树神为“干爹”。请大树神保佑,如孩子日后聪明、乖巧,长大后一定备牲礼供奉大树神。特别是第一胎没有养活的父母,心理压力很大,于是拜大树为“干爹”,是人们一种减少精神压力很好的方法。

  当前,民间信仰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的一大部分,并已成为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们的前辈中,曾经有过的“树神信仰”的文化。尽管今天,我们的国家,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也曾经受到西方文化的撞击,许多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现象,被冷落甚至已经消失。我们仍然有必要把这种“树神信仰”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连同大树一起,像保护珍贵文物一样,一起保护起来。

  (摘自2017年苍南县“两会”资料《苍南民俗》,作者林子周) ( 林子周/文  陈剑秋/摄)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