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人物  -> 正文人物

他如同蚂蚁搬家般把近万件古物搬回家 办起苍南古月民俗馆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26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电话那头,老林高兴地对我说,他的民俗馆办起来了,并邀我去看看。

  20多年来,灵溪水月村农民林高月如蚂蚁搬家般,将各地搜罗并收藏来的近万件古物一件件运回家乡。不久前,他将其中200件藏品分八大类在苍南博物馆展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新近,他四处寻找场地,下决心把藏品集中起来办成了一个民俗馆。这场由各地收集筑造的民俗用品盛宴,如今出现在了苍南人的家门口。

  林高月创办的民俗馆名叫苍南县古月民俗馆,坐落于观美高速出囗灵溪桃湖村天福生态园内。我们一路驱车前往,路很好找,但也疑惑,民俗馆咋就和生态园在一起了。想到这,内心的期待也更加一成。

  

  展区在生态园门囗右侧,门口看不到牌子,一座临时搭建的钢棚首先映入眼帘。进入钢棚搭建的展区,面对各个年代,不同材质的民俗展品,据称有几千种,虽是随意地摆放在地上,但看起来还是很震撼。新娘坐的轿子、嫁妆、婚床,打水的水车、织布的纺纱机、打稻机、碾米机,甚至有做木的、修篾的、剃头的、做饼的、打鱼的种种工具,这些刻有历史烙印的民俗器具,完整再现往昔渔舟晚唱、自耕自织的生产生活面貌。林高月说,民俗馆这些展品只是他收藏的一部分,水月村家里还很多。展馆分12个展区,有陶瓷、婚庆、农耕、生活、藏珍等。

  “看到这些藏品一齐被展出,早就成为我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林高月说,在几番努力之下,2017年1月初,苍南县古月民俗馆经有关部门批准开馆。24年来,林高月像蚂蚁搬家那样,一件件地把藏品运回家乡,其中经历的坎坷不言而喻。

  林高月今年58岁,仅有小学学历的他是灵溪镇水月村村民口中神秘的收藏家,钟情于收集“古物”的他,心中有个朴素的愿望---“这些农耕文化器具记录了祖辈们的酸甜苦辣,我想让更多人了解以前人的生活,不要忘记过去,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吃苦耐劳,勤奋上进。”林高月告诉我,自己对“古物”之情最早源于早年在福建包工地时,看见百姓家里有历史特色的古物不受重视,他很心疼。34岁那年,他便下定决心开始搜集这些民俗文物,保存下老祖辈的宝贝。因工作需要,老林经常会去边远地区。每到一个地方,老林总会到古村或市场转转,发现造型奇特旧家具,工艺精美的瓷碗,他就会买回去。除此之外,他还喜欢收藏不同年代的生产器皿等物。目前他光打稻机就收了多种,一代到四代都有。为了辨别古物的价值,老林还买了书报作参考,并经常外出与人交流。随着林高月收藏古物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买回来的古物越来越多。床底下、衣柜内、屋里的各个角落都摆满了老林的“成果”。然而,老林此举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当时,他做生意没赚多少,还捡这些‘垃圾’回来。我都骂过他很多次了,他就是不改。”林高月的老伴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后来,在老林的坚持下,妻儿便默许不做声。

 

  这些年林高月不仅自己收集“古物”,也委托他人收集。他怕很多以前旧家具旧东西都被丢弃替换,近三五年更是达到痴迷的程度,一心想抓紧收集。他四处打听,以前大户人家的旧东西旧嫁妆他都第一时间去询问收购。最让老林记忆深刻的是那台拥有百年历史的土笼碾米机,现我县几乎已经找不到一模一样的这样器具。老林是在江西瑞金发现它,但是由于体积太大运输不便,又有资金困难,回来后老林念念不忘,辗转反侧,最后还是决定不论什么困难一定要拿下它。他说,怕这个宝贝以后消失,也怕流落到别的省份找不回来,自己会后悔一生。

  “这是清代九世同居的陶制筷子篓,做工精美”“这是以前新娘结婚时穿的衣服,头冠上面很精致”“这是碗窑收来的酒壶,上面还有字”“这是58年大办公社食堂吃大锅饭的大锅”……听着林高月的介绍,看着一件件藏品,我们眼前不由浮现出一幅幅祖辈们生活的画面。采访中,老林拿出一对木刻的楹联给我看,他说请人鉴定过,楹联出自广东四大诗人之一的黎简先生之手,值些钱。老林的收藏杂而多,大小藏品近万件,家里两间三层楼的房子全部堆满。能支撑这样庞大的收藏,背后是强大的经济实力。老林笑称自己是一个草根。  

 

  “我很惭愧啊,灵溪房子建两次卖两次,到现在灵溪还没房子。”老林收集这些宝贝时,可是一点都不吝啬。为了有资金去收集这些“宝贝”,林高月不仅用做生意赚的钱去收集,还把县城房子卖了筹集资金。十年前便注册办起了珍贵稀有物种合作社,现种有100多亩的金丝楠木、海南黄花梨、花梨木、桂花、榕树、枇杷苗等众多名贵物种。据老林介绍,金丝楠木在古代是皇家专用木材,现为国家保护植物,他希望通过出售这些珍稀树种,来养他的民俗馆。

  “回顾20多年的收藏生涯,我每每热泪盈眶,里面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把民俗馆办在天福生态园内,也是无奈之举。之前,他看了许多场地,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谈成。他苦笑地说,生态园简易棚经常漏水,台风天还会满水,到时他只好再次发扬蚂蚁精神:搬家。他还告知,民俗馆刚办,知者不多,他希望更多的人来看看,尤其是一些学校可集体组织来参观。他还希望有人和他合作,家里重复的藏品很多,形式可以是全部出售、部分出售,或合股创办民俗馆。(朱登辉/文 剑竹/摄)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