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王理孚募民开发南麂岛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24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林勇

  近代南麂的开发,离不开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民国平阳县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开明绅士王理孚。

  王理孚,字志澂(1876~1950),又名锐,字剑丞。开发南麂时自称“海上虬髯”,因以“海髯”为号。其父入赘原平阳县江南区陈营里(今苍南县龙港龙港镇江山社区九板桥一带),生于陈营里,后回祖籍鳌江镇。

  王理孚幼时家贫,无力延师,9岁起寄居张家堡(今属苍南县龙港镇)杨家附读。

  11岁以后一直师从刘绍宽,偕杨慕俦二人成为刘氏的入室子弟。17岁中秀才,一面继续读书,一面自己开馆授徒,以此收入维持家庭生活。1901年考取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因家贫不能入学,乃转至杭州武备学堂,仅读一年多,便辍学回乡。在鳌江创办小成学院(鳌江公学、鳌江小学前身)。期间,同情与支持曾遭清廷缉捕的革命党人陈大齐(后为考试院副院长)、陶成章(光复会主要人物)、龚宝铨(章太炎的女婿)等三人,一面安排教书,一面掩护他们进行革命活动。离开时,又帮助他们化装,搭乘海船出港。1903~1908年,曾为平阳劝学所所长,不遗余力推行新学制。特别是1905年跟随瑞安孙诒让先生在温州学务处总汇处协助工作,受到锻炼,受用不浅。

  1908年以后,清廷准备立宪,各省成立谘议局。宣统元年(1909),他34岁,当选省谘议局议员。和陈黻宸(议长)、陈敬第、沈钧儒(均为副议长)等在一起,在会上痛陈省政利弊,向督府提出质询,敢说敢为,崭露头角。虽然资望较低,却敢说敢为,深得同人赏,后被选为驻会议员。他以开拓进取的积极态度,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不断超越自我,终于完成了一生事业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在提学使司科长和都督府秘书任上,也以干练而获好评。由于在平阳办劝学所成绩卓著,为省提学使(相当为省教育厅厅长)袁嘉谷所赏识,延揽为提学使署专门科科长。辛亥革命以后,曾参加章太炎所组织的共和党,在平阳成立共和党分部。不久,浙江宣布独立,成立都督府,王为秘书厅秘书,经管财政方面工作。在与上层人物周旋中,对官场腐败有深切的了解。正如王理孚后来的表述:“奔走革命所得竞就所望(?),深悔少年轻躁”。思想产生对政治生活的厌倦情绪,萌发了效法张骞(季直)在南通创办实业的向往。1916年冬,被委派署鄞县知县,仅当了十个月的知县,就决心辞职不干了,“雨雪来时方岁暮,舟船明日又秋残。相依不觉流年度,到此方知勇退难。”

  自鄞县挂冠回到鳌江以后,他开始以自己的积蓄,开办红皮厂和碗窑,又经营钱庄。由于没有经营管理的经验,连续遭到失败,直到次子王文弨(也写作川)出来秉承父旨,恢复祖辈广源商号,经营南北货开始。后来代理沪商达兴轮船公司的光济轮船,开辟鳌江——瑞安——上海航线,又逐渐发展至大连、营口,南达福州、汕头、香港等地的业务,组织闽北、浙南广大山区出产的茶叶、烟叶、大米、明矾等出口,运回东北的豆饼、上海的肥田粉等农业生产资料,对发展本地的农业生产,促鳌江的经济繁荣了良好的作用。

  王理孚一贯热心为地方公益事业服务。如开办学校建立劝学所,主持民国《平阳县志》的编纂,出钱修建道路,开凿水井为居民改善饮水的条件等。而筚路篮缕开发南麂岛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

  民国初期,王理孚积极参与调停平阳和瑞安关于南麂归属权的争端,经他援引图志及查县档案,据理力争,最终“平垦南麂、瑞垦北麂”。官司的胜利,大大坚定了他建设南麂的决心。

  南麂岛地处苍(南)平(阳)两县东南的东海中(今归属平阳县),孤悬海外,为南北舟舶往来寄碇之所,明代嘉靖年间为避倭寇,曾大量迁移岛民于内地,因此逐渐荒芜。明末清初,郑成功曾在此岛驻兵,作为一个抗清的据点,清政府从未管辖和开发,所以未列为版图之内。1905年,瓯海关派员上岛勘察,准备修建航海灯塔。因为岛上之人,看见他们都穿西装,遂讹传外国人图占南麂,平阳知县王兰荪托王理孚查清此事,才知事出误会。在这次查询事程中,启发了开发南麂岛的动机。1906年,瑞安、平阳两县对南麂岛归属问题屡起争执,王收集资料向瓯海道力陈,依议遂定局平阳。1912年(民国元年)集资二万银元,建立南麂渔佃公司,开始开发南麂岛。在岛上建立沧浪草堂,置备兵船护航护渔;在岛上种了十万株松树。置船护航。当时岛上仅有渔民数十人,生活条件艰苦,米、盐及零什物品,均由鳌江运去。王理孚于1913年初次登上南麂时,曾书写“民国癸丑十一月王海髯由海路登陆”十五个大字,镌刻在三盘尾的石壁上。以后招募农工,购置了一艘排水量为二十吨的小轮船“静江号”,开辟大陆(鳌江镇)与南麂岛之间的新航线;极大地便利交通。在艰苦经营二十余年之后,陆续招集移民,正式成立南麂乡。

  他效仿古代海上仙客,自号为“海髯翁”,在南麂岛上为自己盖了一处沧浪草堂,作为晚年隐居之所,并吟诗抒怀:“驰骋中原愿已虚,更从海外觅扶余。英雄倘厌弹丸小,底事虬髯老畋渔?”诗中颇有自嘲的意味,但也流露出踌躇满志的神情,可惜这个沧浪草堂后来毁于暴风。

  1939年平阳县成立县立中学,王理孚把渔佃公司的资金及收入,全部归平阳县政府,作为成立平阳县立中学的基金。对于南麂人民来说,王理孚为开发南麂作出了不寻常的贡献。为了记述自己开发南麂岛,王理孚还曾撰写了《南麂八咏》,后又有《南麂四首》,以诗述事,以明其志。

  那段时期,南麂渔民生产较正常,生活稍安定,岛上居民从数十人聚居发展到上万余人,成立了南麂乡,这是南麂岛发展史上人丁最兴旺时期,是南麂有史以来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王理孚被誉为开发南麂岛的第一位“拓荒者”,为了纪念他的历史功勋,南麂保护区管理局拟在三盘尾景区为王理孚树一尊塑像。

  王理孚晚年以“海髯”为号,这种事功同宋代永嘉学派注重事功的思想有较深渊源,也与清初颜李学说的实践观相契合。因此也可以说是金晦、刘绍宽等人共同开创平阳新学风以来所取得重大积极成果之一。

  进入民国以后,他退出政坛。早年参加瓯海道尹林鹍翔倡立的瓯社,与刘绍宽、陈仲陶等同为词社社友。1928年成立戊社,与其师刘绍宽等人一起经常聚会,打诗钟,唱酬不断,坚持十年。

  抗战时期,王广源产业受日机轰炸,影响严重,又由于与平阳县知事张韶舞等矛盾,为避祸,民国30年迁往温州城南。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