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文明节俭和谐 早年我县农村民间春节习俗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7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又一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现在过年喜庆形式虽丰富多彩,但也有铺张浪费之嫌,回忆早年(六七十年前)我县农村(龙港、宜山、金乡、钱库)一带过年时的节俭、文明、和谐氛围,很值得今人借鉴。今或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使先进文明与传统习俗结合,新春礼义与俭扑民风共存。

  洗扫,贴春联,辞旧迎新

  早年农村每逢春节前半月,家家户户都要忙着打扫卫生(俗称掸新),农家屋内虽大多是泥地,但对墙壁、房屋内外前后处处都要打扫干净,洗刷一新,甚至是住草房的人也要在冬至前后重新更换新稻草,整个面貌焕然一新。

  “掸新”以后,栋柱上要贴鲜红的春联,贴春联很有讲究,如有在中间正栋梁上贴一“大吉”二字,门头中央大柱的左柱贴“花开富贵”,右柱“竹报平安”。也有的是符合形势发展的春联,如抗战时期,有左联贴“抗战必胜”,右联贴“建国必成”或“打倒日本”“恢复中华”,横批是“还我河山”。而到了刚解放之后,左联有贴“大地回春绿”,右联为“人心向党红”或“听毛主度话”“跟共产党走”等。到抗美援朝时,左联贴“抗美援朝”,右联有“保家为国”等,横批大多有“紫气东来”或“居之安”三字等。有书间的,一般书间门外贴“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说子孙耕”。有的在谷仓、谷断上贴“五谷丰登”,猪牛栏柱上贴“六畜兴旺”等字样。

  灶头灶君台前贴上红纸写的小联,左联是“上天奏好事”,右联为“回地降吉祥”,横额写“东厨司命”。传说灶君是人家“监察员”,在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向玉帝奏本这一家人全年干的好事与坏事,十二月三十日领玉旨回地。故十二月二十四日主家在灶君前焚香祭请跪拜,祈求灶君上奏我家一年好事,如爱惜粮食、勤俭持家、媳妇孝敬前辈、公婆爱惜媳妇、妯娌间和睦、邻里乡亲和好等等,恳求玉帝赐福,祈保来年五谷丰登、全村太平,家庭平安吉祥,万事如意。

  祭祖,分红包,敬老爱幼

  除夕夜家家都要吃“分岁酒”,在烧好酒菜后,要先在屋后宕“祖公阁”前焚香点烛祭请祖公,表示对祖辈勤劳一生的怀念,然后全家人才坐在一起吃“分岁酒”。“分岁酒”要请长辈入席先吃,然后大家才可动筷。如下辈兄弟较多的,有的长辈还要在一家吃了几口再到另一家吃,这样轮食以免下辈等待。

  解放以后,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慢慢提高,有时过年的酒席也慢慢好了起来,“分岁酒”上,有些人家还有不少“自产菜”,大多人家有自家制的酱油肉,自己晒的鳗鲞等海产品,有的人家还有自家淋的豆芽,自家种的菜果,自家养制的薰鸡、薰鸭及自家酿的老酒等等(如有邻居杀猪时,还可家家分到一些猪血或内脏等),从现在的话来说,这些都是“农家乐”的“绿色食品”。这就是早年农村的“分岁酒”。

  吃了“分岁酒”后,长辈给下辈小儿孙(指年纪较小的孩子)分发“红包”(压岁钱),解放前时,一般人家“压岁钱”不多,通常只有两枚铜板(按现值只有两元人民币),最多的也只有五枚铜板。但都会用红纸包好,成为一个红包,虽然钱不多,但却是礼轻意重,是上辈人关爱下辈人的一种表达“吉利”之意。

  点灯,提灯笼,迎接光明

  除夕之夜,每个房间都要点上菜油灯、煤油灯,好的人家还有门灯(一种外有防风圆玻璃罩的灯),表示室室光明,家家亮堂。小孩子们还要把红烛插在灯笼上,点亮以后手提灯笼,屋前屋后到处奔走。那时我们这一带农村的灯笼与现在品种繁多的灯笼是无法比的,那时一般都是那种竹篾做的灯笼架,绵纸糊的灯笼罩,上面空,当中插上红烛,上头大下头小,上面穿一根小竹杆,用于手提的简易灯笼,但在过年时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

  屋中堂前两边栋柱上的一排排红对联,在红烛与灯笼的光照下,发出点点红的光亮,更显示出新年的气息。接着就有一些人准备打鞭炮了,特别是打“百子炮”,更是农村孩子们的乐趣,至今还保留了这种形式。这些气氛都会给除夕带来喜气洋洋,显示迎接光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拜年,送礼品,礼轻意重

  大年初一晨起就开门要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然后在屋中堂神柜前三个香炉上焚香点烛,跪拜完毕,如到陈老爷庙里同样焚香点烛和跪拜,祈求全年五谷丰登,家庭平安。故有“初一初二拜殿门,初三初四拜丈人(岳父)”的江南风俗。

  下辈向上辈人拜年的顺序也有讲究,先向祖父母拜,继向父母拜,要双手合掌下拜,同时父母也向祖父母拜,媳妇泡好糖茶用茶盆托好向父母献茶,继向公公婆婆献茶。妯娌与邻居之间互送礼物,各人都将自己家备好的年货炒米、糕饼、花生、水果等盛在茶盆上送给对方,对方收取后也将自己家中的年货五样盛满茶盆送去。这样送来送去造成和谐团结的气氛。

  初三初四即到岳父母家,舅父母家拜年。拜年重礼节,轻礼品。对长辈都跪地深深下拜,同辈站立对拜,表示祝贺新年。但礼品很轻,一般只有一张红纸贴上一包纸蓬包,内装半斤左右的礼物,如柿饼、阴糕、红枣等等,按现在价格结算只有四五元人民币。亲戚拜年之后都有回年(即回拜),回拜也只有一包包头。这样来来往往加强亲戚之间和谐友情。

  卖技,喊元宝,说吉祥话

  初一至初四,到门头的娱乐活动不少,都是说些吉祥的好听话。如喊元宝,古话说:“正月初一喊元宝,句句都说好”。

  喊元宝是两个人,一人手拿一枝树枝,树枝上缚一个元宝,手把树枝一摇,即唱词一句,第一个人搭一个好字。例:唱:“元宝摇一摇。”搭:“好!”唱:“读书中状元。”搭:“好!”

  唱:“元宝翻一翻。”搭:“好!”唱:“全家宝贝满上间。”搭:“好!”唱:“宝贝伏一伏。”搭:“好!”唱:“买田起新屋。”搭:“好!”唱:“元宝扭一扭。”搭:“好!”唱:“养猪大如牛。”搭:“好!”……

  唱“卖技”一般六至七个人,一人主唱,其余搭唱,唱的也是吉祥词。如“双眼欢看是窗前,窗前有个刘海送金钿,日送黄金八百两,夜送白银凑成千……”等都是吉祥之语,听到的都是吉祥话,使农村到处沉浸在“吉祥”的“好话”之中,呈现一派文明和谐的景象。

  (陈志水述,陈敬甫整理)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