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清末民初文化名人陈雨田——安贫乐道 献身教育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1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陈后强

  在苍南县江南水乡,有一个吴兰楼村。明朝万历八年,一位陈姓人家从钱库雅店桥后岸村迁居到此。清朝年间,陈姓人丁兴旺,为了培养子孙成才,创办了一个私塾(俗称蒙馆)。这个私塾曾培育出不少断文识字的人才。据陈氏族谱记载,先后有迪功郎、阙礼生员、从九品,乡饮宾、庠生、增生、监生十几位。陈雨田(1872—1937年),就是清末民初从吴兰楼村走出的一位文化名人。

  出身名门 诗书传家

  陈雨田,榜名陈宝宸,谱名陈乃声,字可发,别号心之。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于吴兰楼村陈家底(现龙港镇平等办事处吴兰楼村)。光绪二十一年己末(1895年)蒙徐学宪之祥考取入泮第十八名。

  根据吴兰楼村陈氏族谱记载,陈雨田出身书香门第,大户人家,祖上三代都是有名望之人。其曾祖父陈公智(1776-1829年),号允祥,是“乡饮宾”。有关资料显示,“乡饮宾”制度是旧时一项尊贤养老、宴饮欢聚的隆重制度。明清朝时期,民众把治家有方,内睦宗族、外和乡里、义举社会、有崇高社会威望之人推荐为“乡饮宾”,县衙门每年从财政支出官银于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置办丰盛的酒宴,举办“乡饮大宾”活动。这种习俗,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敦亲和睦、止恶扬善的作用,人们都把能选上乡饮宾作为巨大荣耀。其祖父陈步墀(1819-1890年),字元济,号丹卿,是一位从九品的官员,在清朝衙门中当过小官吏。其父亲陈成贤(1839-1906年),字炳根,榜名龙光,号竹友,晚年别号竹叟,县“增生”,即科举制度中“增广生员”的简称。曾在本地办私塾学堂,教书育人。作为县令汤肇熙的宾客,还被举荐操办都里团练。雨田之父陈龙光还与刘店刘庆祥(刘绍宽父)、缪家桥缪文澜、王丽泉等结成吟梅诗社,形成了晚清江南乡贤的诗派,诗风清丽明快,直抒胸臆。民国《平阳县志》经籍四记载:陈龙光有《米砚斋诗鈔》,“龙光,字竹友,诗在吴退园(树森),缪醉候(文澜)之间,与谏果窗(杨诗)相近。”在缪文澜的《蘭泉诗存》中有多首诗写到陈竹友,如《吊陈竹友稚儿失水》(四首)、《贺陈竹友生子》、《羡陈竹友改诗》、《秋日过赏雨轩,赋赠竹友主人》等。现仅存陈竹友和缪文澜《吊陈竹友稚儿失水》诗四首。

  陈雨田从小在吴兰楼村陈家私塾认真读书,接受其父亲传授四书五经国学知识。缪文澜在《秋日过赏雨轩,赋赠竹友主人》诗云:

  图书满架屋三间,八九生徒课亦闲。

  蕉下临池花外咏,秋深尽日掩柴关。

  堂上椿萱堂下儿,大儿七岁解吟诗。

  客来对饮一卮酒,此是人生得意时。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竹友家中三间屋图书满架,雨田天智聪慧,从小好学,“七岁解吟诗”,深得长辈们的喜爱。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雨田在县学考试中,考取入泮第十八名。也就是在科举考试中,他取得进入县学的一种生员(秀才)资格,称“入学”,别称“入泮”或“游庠”。当时江南垟不少陈氏宗祠和友好地方都前来祝贺,吴兰楼村陈家底河头大小船只停了上百条,船队一直排到垟心大河上,可见祝贺场面之热烈壮观。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实施维新变法,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政治改良运动。在这次维新变法的推动下,西方新科学文化知识不断传入中国,中华大地湧现了一批新兴的学校。陈雨田在戊戌变法思想启蒙影响下,为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廿六日,赴杭州考师范学校。后因师范考试在四月,他与陈仲芸同入杭州理科讲习所学习,于当年十一月十五日毕业回乡。

  行走乡间 乐善好施

  陈雨田先生生于清王朝走向衰败之时,经历了晚清、北洋军阀、辛亥革命、国民党政府的年代,亲身感受到外敌入侵、军阀混战、内忧外患、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世态。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他非常关心国事、乡事、民事,尽自己微薄之力多做好事。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末,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订立《马关条约》,我国赔款二万万两白银,当年要先缴银一万万两白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库没有白银,把赔款任务下派给地方,当时平阳每粮银一两须捐四钱。为帮助政府下达的赔款任务,他与刘绍宽、徐子昇、鲍竹君等人在江南垟白沙里、九板桥等地开展劝捐活动。

  对地方上的乡事、民事、公益事业活动,陈雨田先生积极参与。民国十一年(1922年),平阳县开展地方议员选举工作,他的好友兼诗友刘绍宽竞选县议员,“并请陈雨田来,商县议会选举事”“雨田许以十一都票相助”(《厚庄日记》语)。他积极奔走在乡间,为刘绍宽当选县议员做好选民工作。

  乡间有矛盾,邻里有纠纷找陈雨田先生,他都义不容辞地帮助调解和处理各种矛盾纠纷。乡村群众碰到难事找他商量,有求必应,尽自己最大努力想方设法解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薛家堡一位姓苏的小贩在福鼎贩卖小钱,被福鼎县令抓获,上报福建总督,批准监禁五年。苏小贩在审讯过程中,供述自己小钱贩自平阳宜山陈森顺棉花行。福鼎县令派出差役到平阳宜山抓人。闻此消息后,陈雨田先生邀请杨愚楼、薛小渔母舅共同商量对策。最后以陈森顺棉花行已关门停业,店主已病故上报,从而避免了宜山棉花行店主被拘役的事情发生。

  旧社会农村缺医少药,很多老百姓看不起病。陈雨田还自学《本草纲目》当医生,经常为群众的常见病开中药方,治好了当地群众不少常见病。地方上有人打官司,请他写诉状,他也就替人当起律师。总之,他尽一切可能为地方为社会为大众多做好事和善事。

  喜诗爱文 结社酬唱

  陈雨田先生一生喜爱诗文。他与《民国平阳县志》主编刘绍宽等一批好友兼诗友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开始,至民国廿六年(1937年)去世,经常欢聚在一起,吟诗酬唱,写下不少诗篇。

  民国三年(1914年)6月30日,他的好友鲍竹君年五十,有毛瑞卿、陈谱笙、陈雨田、胡叔玉、杨研农、吴次桓、鲍仲敷、夏克庵、刘绍宽、鲍竹君共十人(现均为苍南籍),商约建立诗社,曰“无闻社”,每年一会,以值者生辰为会期,取《论语》四十、五十无闻之意为此名,刘绍宽作《无闻社序》一篇。十年后,由刘绍宽编成《十度重阳酬唱录》。

  民国十七年(1928年),以王理孚为首的平阳老一辈学者看到国内军阀混战不断,国是日非,特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国内混乱的局面,他们既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又对共产党的活动不理解,虽忧国忧民,但无能为力,只好遁迹诗酒,结社酬唱,希望在小天地中度过他们的晚年。这项活动开始于1928年,恰是干支纪年的戊辰年,所以取名戊社。戊社发起人王理孚,成员有刘绍宽、姜会明、鲍铭书、夏绍俅、毛树青、黄光、周锡光、陈箴、苏达夫等十人。陈雨田后来也参与了戊社活动。

  根据刘绍宽先生《厚庄日记》记载,雨田先生当年参与了不少次诗社活动。如甲午日记(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十七日甲午,陈雨田来,示以友兰、和庵、子昇诸人《山茶》唱和诗,去后拟寄友兰绝诗十首,即用雨田《山茶》原韵”。“廿七日甲辰,雨。陈雨田来,见示陈友兰和诗,为再酬五首。”

  民国十四年(1925年)日记:“三月三十日,初七日癸丑,阴。日间失记。夜陈少垞、雨田、雁秋、毛树青、王治卿、童子猷同来作诗钟,‘最、人’嵌第六字。”

  民国廿五年(1936年)日记:“(三月)十一日,十八日壬辰,雨、寒。九时到梅生家,少顷鲍拙中来,以前二日祭祠来城也。是日本梅生约占诗钟课,见余二人来,乃由梅生、啸樵发电通知志澄,而志澄亦适电来询,遂肩舆来,再招陈雨田、马敏中与会,共七人,午酌后命题,‘比’、‘阳’第三唱,诗题《城东公路行》。夜留宿梅生家,与啸樵、志澄、雨田为叶子戏四巡。”

  从这几段《厚庄日记》可以看出,雨田先生当年参加“无闻社”、戊社的诗钟活动是多的,写下了不少诗句。但目前发现留存下来的诗词不多。只有《王海髯六十述怀和作》八首(七律)、《张吴豪襟兄八旬双寿、花烛重谐,鲍君公素有诗,亦和》六首、《和刘绍宽〈铜权歌〉》一首,共十四诗。例如:他在《王海髯六十述怀和作》诗其中两首曰:

  “河海横流改旧章,内讧外患孰能攘?

  沧桑几度悲当局,松菊犹存返故乡。

  搆屋三椽列图史,行年六秩感兴亡。

  澄清揽辔知无术,素食甘辞五斗粮。”

  “国乱问谁起远征?山河破碎画难成。

  春风何处园林秀,大地曾经劫火争。

  安见狂澜能砥柱,岂无良药济苍生?

  沧江犹有虬髯逸,一出兴邦庆治军。”

  这些诗句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悲愤感情,表达了雨田先生对国家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痛心和担忧,抒发了自己爱国的赤子之心。

  在参加“无闻社”、“戊社”的结社吟诗活动外,陈雨田先生还善于撰写各种人物传记和谱序散文。晚清年间,钱库玉龙口村苏氏与吴兰楼村陈氏有数世交往的情谊。玉龙口村苏氏富家子弟都曾送到吴兰楼村陈家私塾读书。比如大雨田三岁的苏子缘,15岁时受书于雨田之父门下,与雨田共读私塾数年,成为雨田总角知友。宣统三年(1911年),玉龙口村武功郡苏氏族中谱牒告竣,请雨田先生为族谱写人物传记。他为我国著名史学家苏渊雷先生的曾祖父苏梧生(1839-1912年)写了《梧生苏叟行传》。同时还给他的总角知友苏子缘写了《苏子缘君行传》。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玉龙口村武功郡苏氏再次修谱,他又为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苏忠武教授的父亲、曾担任平阳县议员的苏骅,字法兢,写了《苏法兢君传赞》。在钱库垟头村董氏族谱中,他还撰写过《节孝董母林大君七秩华诞》一文。……

  授业解惑 教书育人

  陈雨田父亲终生在家开办私塾授课。陈雨田考取生员资格后,就追随其父执教私塾。刘绍宽丁酉日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初二日记载:出生于1884年的刘绍宽同父异母弟弟刘绍瑀,字仲琳,托友兰说定,第二年转学入吴兰楼陈氏私塾,从学雨田,继续修学。

  清末民初,在维新变法的思想影响下,“废科举、兴学堂”成为当时地方有识之士的共识。他们深感教育之重要,都抱着以教育振兴国家的热情,在全县各地先后创办了一批新式小学堂,积极培养救国救民人才。雨田先生身处那样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教育正处于从科举制到学校制的转轨时期。他所执教的吴兰楼村陈氏私塾学堂校舍狭小,所学的古文学,学识狭窄,一般人家子弟读不起书,大都是商贾或富有人家子弟才能读得起,招收的学生又不多。他看到了旧式私塾的问题,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身体力行废除私塾,变卖自家私塾学堂财产,积极投身新式学堂的教育事业之中。

  吴兰楼村陈姓属于雅店桥宗祠,它与雅店桥地方关系非常密切。陈雨田先生经常为地方上的公益事业在雅店桥行走。他看到雅店桥这么一个大姓望族,没有学校,民风彪悍,能识字有文化的人极少。他向雅店桥地方建议应创办学校,加强文化教育。民国十七年(1928年)左右,雅店桥地方绅士陈安振先生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雅店桥祠堂创办一所小学。他找雨田先生商议,请他参与学校创办,并为学校取名。雨田先生二话没说,积极参与雅店桥小学的创建。他根据雅店桥地方四面环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特点,经过认真思考,取名雅店桥小学为“四美小学”,这个校名既响亮又好听,还具有社会发展的超前意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根据县教育部门要求,“四美小学”改名为“芦浦十一保国民小学”。

  陈雨田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献身教育事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29日,他病逝后,因妻子早逝,儿子出家当了和尚,家中一贫如洗,安葬费都缺少。刘绍宽先生慷慨解囊,资助大洋四元。并寄挽联云:“廿年前兰契十人,六逸幸憗遗,君又继随二鲍去;百里外绠縻双泪,一经难付托,我将奚慰九原悲?”第二天,刘绍宽先生再作挽雨田联:“昔年讲学,所居正弦诵相闻,课暇每经过,春雨青灯吟研北;此日逢人,谁与话钓游往事?老成益凋谢,秋风黄叶怅江南。”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