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社区村居  -> 正文社区村居

让爱的暖流浸润心田——苍南县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7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苍南新闻网10月17日消息:10月17日,是第三个全国扶贫日,也是第24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是扶贫工作机制的重大创新。“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2014年,我国启动精准扶贫工程。在这场没有退路、时间紧迫的扶贫攻坚战中,我县结合实际,将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找准穷根,着力在“精准”上下功夫,打好精准扶贫各种组合拳,推动扶贫开发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全力推进我县精准扶贫工作。

  14日,记者随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到灵溪、桥墩、沿浦、霞关等地,深入村居和群众当中,了解当地今年扶贫脱困情况。在走访过程中,记者欣喜地看到,随着精准扶贫的脚步越走越实,我县很多贫困地区的群众收获了扶贫带来的实惠,贫困山乡的面貌也发生了改变:在桥墩镇村南山头村,数千亩的栀子树已挂上嫩绿果子,等待收成的村民们正在深加工基地内忙着加工茶叶;在霞关镇新林村,扶贫小区二期安置房内电锯声、切割声不绝于耳,不少下山异地搬迁的脱贫户正兴高采烈地装修新房;在灵溪镇鼎坤制袋厂,数十位来自周边地区的低收入者在车间内认真工作……

  甄别帮扶对象

  精准扶贫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精准识别扶持对象,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找准“穷根子”,才能在精准扶贫上出实招、下实功。如何做到精准识别?今年以来,县扶贫办在2013年低收入农户数据库基础上进行补进一批、调出一批和分析一批。结合低保户、低保边缘名单和考虑因病、因灾致贫情况,采取倒排法,把评判权交给群众,由村两委或村民代表会议评议拟定重点帮扶对象建议名单。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对所有农户进行再甄别。经乡镇审核和有关部门横向数据比对,县扶贫办共确定出2016年度低收入农户重点帮扶对象15641户31859人,其中低保五保12054户23380人,因病致贫2863户6785人,因残因灾致贫724户1694人。精准识别为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打下坚实基础。

  培育特色产业

  扶贫攻坚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要找准路子精准发力。围绕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桥墩镇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培育2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500多万元资金,对油茶、杨梅、马蹄笋、毛竹、茶叶、槟榔芋、黄栀等七大特色产业进行拓面提质,形成了以农业支柱产业实现农业增效,以农业增效壮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的发展新模式,增强了“造血”功能。南山头村的嬗变正是我县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寒露后的苍南,秋意渐浓。时下走进桥墩镇南山头村,放眼望去,农田间、山坡上到处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栀子树和茶树。这里是我县最大的黄栀子基地,黄栀种植面积达数千亩。村里的村民们正在自家的田地里查看那栀子树上果子颜色。“再过半个月等到栀子果变黄时,村民们就可以采摘下来卖了。今年是栀子大年,价格也比去年高很多,可以卖到2块钱一斤,村民今年应该能赚到钱过个好日子。”南山头村支书王永镜说。南山头村是革命老区村,也是桥墩镇扶贫重点村,村里常住人口350人左右,黄栀和茶叶是村里最主要的产业。以前种植黄栀村民赚不到什么钱,甚至连维持生计都很难。这两年,在县扶贫办和桥墩镇扶贫帮助指导下,该村的黄栀产业拓面提质成上规模的特色产业。再加上在松山青年的帮助下,该村利用栀子花节将原先烂在地上没人要的栀子花进行包装,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花、吃花、吃大锅饭,甚至还吸引了许多收购商前来收购。

  王永镜在村里办了个黄栀和茶叶初加工基地,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收购黄栀、茶叶,一方面实实在在解决了村民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一方面也吸纳了村里不少的劳动力,促进村民增收。“去年到现在,工资就发了80来万。”王永镜算了算账。村民林型雪在村里种了140多亩的黄栀,农闲时他就每天到王永镜的初加工基地帮忙干活,每个月可以拿到4000元的工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他满足地笑了。

  “以前种黄栀收入不行,这两年形成规模以后,尤其是有了深加工后,对南山头村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客商多了,栀子果加工后能够储藏久一点,价格不用被牵着走了。”桥墩镇农办工作人员吴德强说:“2013年时南山头村村民人均年收入是6000元,去年人均年收入达到了9000多元。”

  这两年,南山头村村民变得忙碌起来,忙到“打牌都没有时间了。”王永镜笑着调侃。

  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个工作很好,方法简单又容易上手,每天赚一点,生活好了很多。”苍南鼎坤制袋厂生产车间内,矾山镇宜矾村村民曾瑞岳正忙着将折叠好的保温袋装进中包装袋里。两年前,为了补贴生计,行动不便的曾瑞岳和妻子一起来到鼎坤制袋厂从事简单的手工活。他和妻子俩每天早上五点多到厂里干活,晚上六七点回家,每个月夫妻俩总共可以赚到两三千块钱,实现了依靠工资性收入脱贫。他表示,比以前干农活时赚得多。

  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县扶贫办积极推行“百个来料加工点带百村、千名来料加工者结千户”活动,将来料加工对接精准扶贫,创建来料加工协会网站,在电子商务上做文章,加大发展来料加工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和培养来料加工经纪人、专业村和重点企业,将来料加工业务向农户较为密集的区域扩散,让来料加工的扶贫增收功能得到持续增强,带动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创收。“厂里有很多像曾瑞岳一样的,除了这份工作家里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家里条件又非常不好,我们给他们的工资比其他工人稍微高一些,比如白天每个小时多给1元,夜班多加2到3元,让他们生活好过一点。”鼎坤制袋厂总经理刘松青告诉记者,在县扶贫办的政策倾斜下,厂里吸纳了我县周边地区110余位像曾瑞岳一样的低收入农户,帮助他们通过自食其力摆脱贫困。

  金融扶贫解难题

  我县在金融扶贫工作上做了很多的尝试探索:探索设立“惠农创业贷”,对有能力有意愿开展特色农业、来料加工业等生产经营的低收入农户提供5万元以下的贴息贷款,并专门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低收入农户发展项目扶持。同时,引导贫困村根据实际成立扶贫资金互助会,对低收入农户进行赠股,使其享有有偿使用互助资金及取得分红等权益。

  今年以来,县扶贫办立足精准扶贫工作理念,和县财政局、苍南农商银行、企业、低收入农户多方联动,首次推出农产品“统购统销”的金融扶贫新项目,并在沿浦镇开展试点工作。县扶贫办扶贫开发科科长谢秉相说,该项目是县扶贫办精准扶贫工作推出的又一大惠民新举措,可以将低收入农户“扶贫贴息”贷款额度有效利用起来,进一步发挥金融扶贫“活血”功能,实现精准扶贫,帮助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

  温州市昌盛蔬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县扶贫办确定的首家金融扶贫、量化折股扶贫合作企业。公司董事长杨迎春在采访中表示,根据金融扶贫协议,共有93户低收入农户将银行贷款以经营股份的形势投入到自己的企业,用于购买蔬果种植、深加工及保护价收购服务。 “即使企业效益不好,这些农户每年至少能拿到2000元分红和部分公司食品,如果效益好,拿到的分红也会多。”杨迎春告诉记者,其实金融扶贫项目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怎么算都是亏的,是企业在让利。但帮扶贫困群众,为社会多做贡献,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我现在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样把健康的、有劳动能力的这些低收入农户吸纳到公司来工作,这样子公司也能增加劳动力,他们每年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多增加2万来块的工资收入。”杨迎春说。

  下山搬迁挪穷窝

  在霞关镇新林村,扶贫小区二期安置房内电锯声、切割声不绝于耳,不少下山异地搬迁的脱贫户正兴高采烈地装修新房。今年5月份,新房子还没装修完,新林村村民吴树林一家人就迫不及待地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90平方米,三室一厅,一楼还有十几平米的车库,住的一点都不比城里人差。 “以前一家五口人挤在30平米不到破烂的简易房里,生活条件特别差,现在住在新房子里,心情很高兴,常忍不住会乐笑出声。”谈起下山搬迁后的生活,吴树林一脸幸福。

  新林村村主任林成眼告诉记者,扶贫小区二期安置房是由村里统一建的,一套90平米的房子加车库才12万8千元左右,可以安置80户200多名贫困村民,下山搬迁后,村民的居住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县将下山异地搬迁作为新时期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大低收入农户异地搬迁扶持力度,统筹规划引导偏远山区、生活条件差的低收入农户实行农民异地搬迁,走出一条“挪穷窝、换新貌、改穷业、拔穷根”的精准脱贫之路。切实把下山搬迁与抗灾避险、农房改造集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加快推进搬迁步伐。同时,通过产业聚集,发展“短、平、快”项目,拓宽下山农民增收路子,真正实现搬迁农民增收致富,点亮贫困群众生活新希望,真正使搬迁农户“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互联网+”精准扶贫

  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县扶贫办与时俱进,依托温州扶贫互联网和温州扶贫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展温州互联网+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对接扶贫项目。温州互联网+精准扶贫平台的搭建使我县扶贫对象快速精准享受社会大扶贫的阳光雨露,如霞关镇兴霞村异地搬迁低收入户池昌贵,因酒精性肝炎,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贫困受到“乐善365”、浙江省和平慈善基金会的关爱和扶持;桥墩镇墓庵村贫困老人黄书宽房顶漏水修缮通过“乐善365”得到资助。

  今年以来,我县松山青年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利用温州扶贫互联网和温州扶贫微信公众号平台,将我县25户扶贫对象情况上传至互联网上,寻求全社会帮扶,并成功为扶贫对象王世让筹集到房子修缮费用。此外,松山青年利用“互联网+”,搭建扶贫平台,组织实施栀子花节,帮助南山头村农户打开销路,为每户农户增加了1500多元的收入。

  实现精准扶贫,除了靠国家政策扶植,更应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创新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确保保证各项扶贫惠民政策的落实。县扶贫办扶贫开发科副科长刘敦狮告诉记者,借助国家第三个扶贫日这个契机,他真诚希望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能够热情伸出帮扶之手,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共同参与到扶贫济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向贫困群众提供双向互动、精准对接的爱心帮助,让爱的暖流浸润每一位贫困群众的心田。(记者 朱笑颖)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