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青山依旧在 黄河千古流——读《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9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作者:黄仁宇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7年2月

  张耀辉

  曾经读过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几本著作,我还好几次把他的成名之作(代表作之一)的《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出版)当作奖品颁给高中生。前些日子,在半书房又购得《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版、2014年北京第13次印刷),虽然洋洋洒洒583页,因为好读,丰富,我用了几个半天读了它。

  这部著作是黄仁宇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部自传。此书当年以英文写成即束之高阁,直到去世之后才由台湾学者翻译。这的确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这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对个中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但是他传递给我们的依旧是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难怪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文笔梦幻,而书里所录的却是他一生经历和自白。黄仁宇以国民党军官身份抗日报国,曾担任郑洞国将军的参谋军官。抗日胜利后还在驻日大使馆工作过。后去美留学,以几近不惑之年退而治史,与对国共之争形势发展的不解也是有关系的。在谈到国民政府抗日和扮演历史角色的蒋介石时,他这样评说“总之,说蒋介石政府的特色是腐化无能,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深处。这个问题古老而脆弱,其底线在民国出现之前的数百年。这些情况对蒋的行为模式有决定性的影响。1937年,他带领中国打一场没有计划的战争,就好像禅宗一样,以美感和本能去面对问题,依赖灵感的突然涌现,而非精心的策划算计。他在大方向中摸索,让后果来决定细节。每当他缺乏执行工作的工具时,他就用决心来填补。幸运的是对手也采取同样的态度,因为日本人并没有长期的计划。”

  《黄河青山》不是一部简单的流水账式的个人史。其中系统的阐述了黄先生的历史观点。他说“我们意见的差异源于一个信念:在判断外国文化—一以中阁传统为例——时,我们必须保留道德判断,直到充分考量所有的技术层次问题为止。说也奇怪,道德是人类事务的绝对标准,但就历史层面来看,道德标准既抽象又随情境而变化。在大历史中,道德标准如何适用于特定例子,必须视时间和局势而定。我们虽然厌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但又不能用道德来要求历史人物达成不可能的任务。也就是说,原则上道德判断必须在可行性层面之前,但就优先顺序而言,又必须置于时空背景之后。”他甚至将未出版的一部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也包含了进来。这是与大部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记不同的。他以国民党军官的身份介入国共革命,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回首往事,不偏不倚。而且往往能读到在我们被过滤的历史课堂上所不知的一些事实。事后道德上的评价往往都是偏颇的。因为事实本身都可以被蒙蔽。比如书中关于林彪的人海战术,关于土地改革手段、国共两党的细处差异、新四军事件(原句)、日本投降等等。对于人物,也有许多报料。比如陈诚,作为国民党的高阶人物,保护田汉不受骚扰,公职和私谊分开。比如郭沫若,“非常敏锐的作家,有时,嘲讽的语气说尖酸刻薄的话。在一篇《在轰炸中来去》的文章,提到和蒋介石握手,手掌的余温久久未消”。

  黄仁宇先生表述:史学家不能自由创造人物,把他们的生命小说化,以求故事精彩动人。也无法采取艺术家的美学角度.也不可能展现新闻人物的当场识见,观察到历史成形的过程。他用延展或压缩的时间段落,来探讨过去的事件:建立一个宏观视野,或是以许多细节来描述单一事件;他可以理出一个独立事件或是比较不同的事件:他可以依循他笔下主角或女主角的逻辑,呼应他们的情感:或是揭露并驳斥他们的立场。

  厚厚一部书,言之有物,内容丰厚,本书译者张逸安的翻译,语句朴厚绵长,准确精当,很能体现黄先生英文原著的神韵。

  黄仁宇先生认为的工作中最迷人之处,“在于找出这个独特的西方文明如何打破另外一个不遑多让的独特文明——也就是中国文明——的抵抗力,让中国分崩离析,而在中国重新恢复平静时,如何转而影响西方世界,让后者进行调适。也就是说,我的主要任务在于以一己之力密切观察,西方如何和东方如何融合,直到两者融而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史。”

  在我看来,“小”的个体和“大”的历史是交融的。黄仁宇先生有效地把握住了叙事和历史的节奏,并还原了他幽微动荡的内心波澜。这种书写方式既保留了历史的复杂和动感,又不失其应有的严肃和认真。他这位行走在历史神经末梢上的美籍华裔、大段历史的亲历人、中西文化并染的历史学家,在回忆中完成了对历史细节的打捞和部分还原,展现了家国历史和个人的复杂路程,以及期间的复杂关系。

  夏至读完《黄河青山》,一种历史的回音汩汩升起。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