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一部以情感人的佳作——读丁年庆长篇小说《阿禹》有感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9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阿禹》

  作者:丁年庆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林可夫

  新苍南人丁年庆创作的长篇小说《阿禹》,是一部构思独具匠心,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引人入胜的“新生代”小说。它以近30万字的篇幅,叙述了浙江东海之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五十多年历史跨度的社会人文故事。从新四军浙东游击大队的军事活动、海滨山村的文化大革命、发展社队企业到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潮流。在一个山村里成长起来的一帮熊孩子,长大后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成为军人,有的上了大学成为医疗卫生专业人才,有的出家做了和尚,有的沦为罪人,有的一辈子仍然安静地在那个海边山村里种地、下海谋生。人生的“万花筒”,在《阿禹》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

  手捧《阿禹》,贯穿全书的是或令人心生景仰、或令人忍俊不禁、或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动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环紧扣一环。可以说不看则已,一旦翻过几页,就让你欲罢不能。

  《阿禹》透过多彩的文字融汇全篇的是它讲述人生哲理的文学性、倡导正义正直的思想性和让人屡叹惊奇、惊喜的戏剧性。

  《阿禹》通过其承载的多重文学使命体现了它的文学价值。

  如果我们从“文学性”角度来欣赏《阿禹》,它首先是一部情感小说。其中侧重讲述了主要人物夏禹与父亲夏金福、张心远与父亲张四先生的父子情;讲述了屡遭患难的夏禹和他的妈妈、张心远和妈妈、莺莺和妈妈的母子情、母女情;讲述了林柱子和妻子兰儿在遭遇火灾劫难后舍命互保的夫妻情;还有普遍存在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兄弟、姐妹情以及一般文学作品中通常的男女情等等。这里的每一条情感主线描写都各有个性,入情入理,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阿禹》也是一部“侦破”小说。当“金鱼镇卫生院院长突然死亡”,被县刑警大队认定为“他杀”的时候,刑警们深入现场,从作案者遗留在一个饮料杯底的指纹入手,抽丝剥茧,追根寻源,拨开重重迷雾,最终让扑朔迷离的凶案水落石出。

  《阿禹》更是一部励志小说。当幼年的夏禹和哥哥失去父爱、母爱,两个孩子相依为命的时候;当夏禹在为花鱼大队创办企业遇到复杂纷纭的麻烦时;当夏禹在南下大洋洲后帮助父亲的公司开拓国际市场遇到难题时;书中的人物都不畏艰难,坦然面对现实,努力攻坚克难,实现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从中可以让读者获取诸多教益,这也可以说是《阿禹》的文学性多重功能之一。

  《阿禹》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无处不在传导着积极正义的正能量。

  作者正视人生中的幸福与苦难,激励人们不断奋斗、前行的生活信心。作者也尽力引导人们在正视苦难时不失希望,在面对挫折时不减信心,在战胜邪恶中探寻良知。《阿禹》执着通过正义的信仰抒情,赞美生活,赞美阳光,赞美善良。

  纵观《阿禹》中的思想火花,有从军者的悲壮。例如,在夏禹爸妈代为哺养的新四军三旅四团团长杨立新女儿重病急寻药物,托人带信向驰骋沙场的杨立新求援时,他们收到的复信却是:“因部队近来战事正紧,我实在无暇顾及孩子。军中少许药品,乃地下党组织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辗转筹来,非前线危重伤病员,都不能动。故孩儿之事,全托兄嫂料理。倘有不测,我们绝无怨言。”字里行间渗透了一名新四军基层将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言语铿锵,令人敬仰。

  《阿禹》中的思想火花,也显现从商者的“脊梁”。例如,从花鱼村参军后在云南、缅甸边境就地转业下海的李成银,与夏禹谈到对钱的诠释时说:“我不想做那种为赚钱坑蒙拐骗的黑心老板。人要想透看透,钱是身外之物。开始时我是小打小闹,现在我一年赚个千把万,都会行善积德,到部队慰问,向受灾的地方捐款,资助这里傣族山区的贫困学校。”这正是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缩影。

  《阿禹》中的思想火花,也有爱国爱乡的情感流露。例如,当夏禹前往澳大利亚帮助管理父亲的公司时,总是不止一次地提请父亲:“我还是希望您能尽力为浙东家乡做点事情,既要为家乡父老乡亲、大哥大嫂、侄辈们留一份意念,更不能让天堂里的母亲感到孤独。”最终促成了能够跟随澳大利亚总理的访华团回到祖国考察投资项目。

  珍惜人生有所作为,青春岁月不能虚度,是《阿禹》留给人们的真诚提示。作者在“南下大洋洲”一节中借主人公夏禹之口说道:“人生之路又是一条‘严禁逆向行驶的单行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路可以重走,没有人可以重来。”这里用一条普通的交通术语来十分贴切地借喻人生之“路”,寥寥数语,落地有声。可见作者精磨细琢用以激励奋发进取正能量的警语诤言,句句珠玑,发人深省。

  《阿禹》中的戏剧性情节常常给人柳暗花明的意外惊喜。

  通读《阿禹》,可以从中欣赏到若干大悲大喜,悲喜交错的戏剧性故事。读者不得不在凄戚泪涟与捧腹大笑之间不断地转换角色。譬如,当第四章《绵绵亲情》中夏禹的舅舅、舅妈得知,改名换姓在他们家当了三年保姆的陈燕“的的刮刮是他们未过门的外甥媳妇”时的惊诧;当第六章《山村生辉》中讲到八十年代初,到花鱼村视察工作的杨省长说他就是三十多前在这里打过仗,寄养过孩子的杨团长时的惊喜;当第九章《刨根究底》中花鱼村水泥厂被人拐骗了100多万元,众人都认为无法挽回时,夏禹受命远走云、缅之边,拨开重重迷雾,终于从茫茫人海中把那个拐骗者找出来时的惊叹;当第十一章《阿福回乡》中夏禹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痛中时,却又从板鱼县台侨办传来了他的爸爸夏金福“并没有在当年海难中死去,而是被东海上的台湾渔船救起,后来漂泊到了澳大利亚,即将回来探亲”的消息,使夏禹一家人和全村、全镇人惊异不已。如此等等,一幕又一幕戏剧性的悲喜转换,使得《阿禹》的整个谋篇布局倍显功力。

  (本文作者为原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现温州市两新组织党建协会会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