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外媒看苍南  -> 正文外媒看苍南

种茶种风景,如何两相宜?—苍南八亩后村的“成长烦恼”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03日 来源:温州日报

  八亩后茶园美景。杨冰杰/摄

  《温州日报》

  记者王莉莉 朱帆 缪眎眎

  村落名片:

  八亩后村隶属于苍南县桥墩镇五凤社区,位于浙闽两省交界处的丛山中。近些年,八亩后走出了一条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突出“茶文化”为核心的生态特色、富民兴村之路。

  眼下,正是八亩后最美的时节。

  四面茶山高伏低回,轻云薄雾笼着条条新绿,垄间斗笠竹篮隐现。山脚,栈道绕着灰瓦白墙的民居蜿蜒,两侧春花正浪漫,人行其间,如入画中。

  茶园边,簇新的村民中心里,木案上茶具已备,片片香茗在水中翻转出阵阵清香。“这是我们刚采下的明前茶,光单芽市场上一斤可要3500多元呢。”八亩后村村委会主任杨思全招呼着大家尝一尝今年的新茶。

  村委会主任之外,杨思全还有另一个身份——苍南绿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负责人。这个由八亩后村委领导班子一手成立的企业,年产值已达到2000万元。

  一边卖茶叶,一边卖风景,羡煞旁人。但在杨思全言谈中却透露着力不从心,“市场变化太快,有点跟不上了。”才47岁的他,甚至萌生了退意。“眼看今年就要换届了,想让出位置给年轻人上,他们想法多。”

  发展螺旋里,杨思全和八亩后,都在寻找一股“更上一层楼”的源动力。

  卖茶叶:

  内忧外患,亟待引“智”

  从2006年到2016年,从单芽200元一斤,到如今的3500多元一斤,这10年间,八亩后村茶叶的价值翻了17倍。身价飞涨的背后,是八亩后村在茶叶种植加工上不断育优求精,争创品牌,也是八亩后人善察市场动向,善借东风的成果。

  八亩后村的种茶制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村内至今流传着那时以“五位茶农、五十元钱、五把锄头、五件蓑衣”开荒种茶的发家史。此后20余年,八亩后的茶园虽渐成规模,但由于处于粗放管理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茶叶卖不起价格,只能低价倾销。

  “翻身仗”在2006年打响。借着首届苍南开茶节的成功举办,“五凤香茗”“苍南翠龙”两大茶叶品牌名声渐起,甚至在中高端市场争得一席之地。一晃十年,八亩后茶叶身价水涨船高,村民的钱包也真正鼓了起来。

  但就国内茶产业本身而言,发展的红利已被瓜分殆尽,热度退却后逐渐回归理性的茶叶市场,正面临着一轮洗牌。在品牌上,“年轻”的五凤香茗、苍南翠龙尚不足以和西湖龙井、福建金骏眉、安徽六安瓜片等传统优质产茶区的知名品牌相抗衡;而新兴的中西部茶区人力成本低廉,在市场上占据了价格优势。将目光收回到本土,八亩后茶叶的区域竞争优势也不明显。记者从市特产站了解到,目前温州地区几大产茶区中,不论是从产量还是从销售额对比,八亩后的茶叶都排不进第一梯队。

  显然,杨思全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内忧外患”的压力,也充分认识到如今卖茶,不仅是卖茶叶本身,更是卖茶叶的文化附加值……他说:“我们这代的经营者思路几乎已经碰到了天花板。”

  眼看绿剑公司对村集体茶园的10年承包期将至,杨思全和其他经营者们陷入两难的抉择中:是继续握在村民手上自己做,还是引进外界资本,托付给更具规模更有视野的大企业来做?

  卖风景:

  一手好牌,呼唤“商”来

  脱掉了贫困村帽子的八亩后人,心中装着一个更大的未来。他们并不满足于只把茶叶卖出去,更要用茶香把客人留下来。在追求茶叶和村居环境双重“增值”的道路上,他们把前行方向定位在了打造“温州梅家坞”这一坐标上。

  从2005年起,八亩后村一路大刀阔斧,向目标靠拢。改水改厕、造路拉网、搬迁整治、农房改造,老村的颓唐面貌被一扫而光;投资建起五凤茶文化中心,请来中国美院专家“量体裁衣”设计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民居,打造以围绕茶园中心村为核心,集观茶、品茗、农家乐、民宿等功能区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去年底,五凤香茗园正式跻身国家3A级景区,八亩后终实现了从山区到景区的转变。

  小茶村的华丽变身,让村里很多走出去的人回来了,也让外界的资本嗅到了商机。2009年,八亩后村的一块30亩的山坡地公开出让,拍出了918万元的高价,引来一个亿元项目。这个欲打造成一项配套有游泳池、高尔夫练习场的高档度假山庄工程,让整个茶村人的心都沸腾了起来。“这可是村里的第一个大项目,如果它能成功落地,就带动村里产业运作,提升旅游品质。”杨思全说。

  然而7年过去了,这个被村民寄予了极大希望的项目没有如预期中顺利落地,这30亩地反而成了八亩后的一块“心病”——因政策处理问题,这个名叫凤凰山庄的项目一直推进缓慢。投资人渐渐失去耐心和信心,最终导致项目的搁置。

  村里对这个项目并不死心,一直想尽办法在为它寻找后续建设力量。近两年,县里的、镇里的来参观项目的人来了五六拨,却始终没有资本愿意为此投入。

  为了不让凤凰山庄已完成的基础工程荒废,以便日后能随时再启动,村里如今每年要投入近10万元进行维养。这对八亩后来说,并不是一笔小开支。

  杨思全有点想不通,茶园脚下这么好的一块地方,基建和轮廓都已大体形成,还有这么多响亮的国字招牌在手,为什么没办法再引来资本,让项目落下来?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