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墩洁水行动——科学治水保护苍南“大水缸”

清理库区垃圾 陈万青/摄
苍南新闻网8月16日消息:在这个拧开水龙头就有清水涌出的年代,很难想象没有自来水的日子该怎么过?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人人向钱看齐的时代,很难抉择为了环境的利益是否该放弃致富的机会?然而,在桥墩,为了下游70万苍南群众的饮水安全,桥墩人民用行动践行着“护水”的使命,他们拆猪圈、收垃圾、禁捕捞、斥游泳……几乎停掉了所有水里的活动和生产,放弃了或许是仅有的能让全家致富的产业,只为保护水源,只为守护苍南第一“大水缸”。
洁水养鱼
科学治水现成效
众所周知,桥墩水库位于我县母亲河——横阳支江上游,集水面积138平方公里,总库容8133万立方,供水人口达70万,常被人们称呼为苍南第一“大水缸”。桥墩水库始建于1958年,经过几次复建,目前已成为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环保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型水库。
“2000年之前,水库的生态环境是非常差的,上游生活污水直排,加上库区滥捕乱捞有毒蓝藻一度爆发,虽经过物理措施控制,但安全隐患依然巨大。”桥墩水库管理处副主任吴钦华告诉记者。据介绍,藻类分类复杂,其中,属蓝藻中的微囊藻毒性最大,且又有长达40年的超长潜伏期,一旦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达到它的生长条件,就会随时爆发,从而严重威胁我县的饮用水安全。“2010年,我们委托江省淡水研究所对桥墩水库内的水生生物包括藻类进行了综合分析,明确了水库的生物链,并编制了‘洁水渔业’(2011-2015)五年规划,从此,洁水渔业成为桥墩水库保护水源的重大举措。”吴钦华说。
经过几番尝试,桥墩水库最终选择了温州玉龙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全面落实“洁水渔业”五年规划。“洁水渔业是一项非常细致和科学的生物治理方案。”吴钦华说,“什么鱼类生活在几米的水深?以什么为食?多少年长到多大?成活率为多少?我们都经过科学的测算和分析,然后以外界干预的手段,恢复水库的生态平衡。”
规划实施第一年,桥墩水库首先对上层水环境进行了治理,按照规定的比例,放养花鲢、白鲢等虑食性鱼类,改善水域生物群落组成,消耗水中富营养成分。去年水库又对中层水环境进行了治理,根据水质净化情况以及鱼类习性和食物链的研究,再次按照科学比例放养了草鱼等,促进水生态的进一步平衡。根据水样检测,治理前桥墩水库水体中有毒蓝藻含量是82.6%,当年7月就锐减至47.66%,2012年不到30%,2013年仅为10.52%,逐年递减,目前已基本为零。
由于长期以来,水库底层水流流动较缓,上游的泥沙、枯枝烂叶汇至水库便在水底沉淀,水的浑浊度逐渐加大。去年4月,桥墩水库又引入了人工培育的黄尾鲴鱼,该品种以枯枝烂叶为食,且不会繁殖,对底层水环境的改善起到很好的作用。治理后,桥墩水库水面的能见度已从过去的七八十公分增至2米多。
“洁水养鱼”项目正以确切的数据、明显的成效展示着科学的魅力。目前,第二个“五年计划”正在编制过程中,将来,还会有第3个“五年计划”、第4个“五年计划”……水库管理处将凭借科技的力量履行“护水”的使命,为苍南大水缸把好第一道关。
五水共治
为有源头“清”水来
古诗有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有训,饮水思源。当下游群众理所当然地享受纯净的自来水时,当桥墩水库因洁水渔业而自豪水质逐年提高时,或许有人不知,在水库上游还有一群可敬的群众,他们为护水、净水默默的付出着、努力着。
莒溪、碗窑等上游地区是桥墩水库的“水源头”,溪流纵横、水量丰沛。过去,溪水是他们的“水龙头”,洗菜洗衣生活在这里;是村子的“排水管”,生活污水、畜牧废水、农业退水直排进这里;是致富的“钱袋子”,捕捞垂钓经济收入靠这里。“从2004年清洁家园行动起,我们村就从环境卫生起步开始对水源进行治理和保护。”碗窑社区碇步头村委会副主任石士堂告诉记者,“2008年开始实行禁溪养鱼,禁止了毒鱼、网鱼、电鱼、钓鱼等全部捕捞行为,由村委会统一购买虑食性的生态鱼苗放养溪水中净化水质。而本村包括上游十几家的养猪户也在政策的引导下,逐渐放弃了用来养家糊口的‘产业’。”
石士堂还介绍说,“溪流的真正源头在泰顺,近年来,我们也是积极与泰顺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要求当地开展垃圾整治,源头的水清了,我们的溪水才能长久保持清净。”碗窑社区书记曾云权告诉记者,今年,碇步头村被列为全省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村,设备投入使用后,其分类处理、变废为宝的生态模式将为水源保护增加新一道“防护网”。而作为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点,碗窑社区今年也将全部完工启用最高标准的污水处理系统,彻底解决污水对溪流的“干扰”,为水源保护提供力量。
在莒溪社区,大峨村已于今年4月份完成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并通过验收,全村100多户沿溪、近溪村民全部接入污水处理终端。近期,在莒溪社区还将建设一个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将莒溪、田寮、桥南、溪心、宫外、溪东6个村的管道全部联网,以此保证莒溪各村污水得到有效整治。此外,在建的小流域治理和二期滨水公园,也在发挥着生态的效应,为有源头“清”水来。
全民行动
护水使命大升级
几天前,一个叫“苏迪罗”的家伙用狂风暴雨给桥墩水库带来一堆垃圾,密布在玉龙湖尾部约二三百米湖面,而这几乎是每次台风的“杰作”。好在去年,桥墩水库管理处投入了近15万元,购买了打捞船只,雇佣当地村民,开展日常管护和专业清理。洪水过后,养护工们连续几日加班加点,争取早日将湖面清理干净。
为了饮用水安全,县政府每年发布《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管理的通告》,告诫全县人民;2013年,由县水利、环保、海洋与渔业三职能部门联合组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联合执法室正式挂牌成立。桥墩水库也有一只巡逻队,24小时巡查库区湖面,阻止滥捕乱捞。
在上游下垟村、碇步头、大峨等村的拦水坝处每年都是“最热门”的原生态泳池,且屡禁不止。今年,桥墩镇加大力度,专门成立了水源地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将水源地保护纳入网格化管理。“社区、村居专人负责、每天巡查;环保、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每周研判。还有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义务劝导队,对水源地游泳的群众进行劝阻,促使执法权和监督权发挥最大效力。”桥墩镇农业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郑书洲介绍说。
在大峨村沿溪一家小卖部,老板娘告诉记者,“往年都有人来检查要求不让游泳,但总有一些人会自顾下水,但今年来游泳的人确实少很多,你看,我这的泳圈泳衣都没有卖出去。”另一位经营大排档的经营户主说,“自从修了堤坝,环境漂亮了很多,我们看着这么干净的溪水确实不忍心再往水里扔垃圾。”
通过在莒溪、碗窑的随机采访,记者听到“现在的水比以前干净”这句共同的评价;“水是要来吃的,不能往里面倒垃圾。”这是统一的意识。朴实的语言真真实实的反映着村民们为水所做的改变。
护水不仅是上游人民的使命,更是全镇人民乃至全社会共同的职责。桥墩人民用点点滴滴的行动支持着和改变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为守护一方水土,更为滋养苍南众生。(记者陈薇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