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墩文化建设——奏响新乐章 焕发新光彩

顶碗舞(刘德源/摄)
记者缪依含
漫步分水关隘,雄关巍巍,感受五代烽火。迈进广昌大厝,庭院深深,品味旧时人家。古戏台上曲调悠扬,矴步头前书画飘香。
地处浙闽交通“咽喉”之地的桥墩镇,融合了吴越文化和闽越文化,文化昌盛。据史料记载,桥墩历史悠久,夏商周时,已有古人类在此活动,宋时设有书院,出过文武状元及进士近20人。这里有大量的文物古迹,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荟萃,文化积淀十分深厚。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随着“文化桥墩”建设规划的逐步实施,在传承与保护中,文化的印记正在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奏响新的乐章,焕发新的光彩。
精品工程
打造品牌文化
溪水潺潺,竹林环绕,在碗窑社区矴步头村,谢云诗碑竹林滨水公园正在启土动工中,竹林小径已初现雏形。不远处,有着180余年历史的清代浙南闽东民居建筑代表作,谢氏广昌内大厝,雕栏画壁,栩栩如生。
“目前谢云诗碑竹林滨水公园已经完成了土地流转、政策处理等项目,竹林步道正在施工建设阶段。观景平台等相关配套设施方案也正在规划设计中。”据矴步头村主任谢茂箴介绍,该公园主体部分面积28亩,总体面积70多亩,将建造碑墙及碑廊,展示谢云各个阶段不同时期的作品真迹共128幅。计划在今年完成主体工程的60%,预计在2016年全部完工。
在莒溪社区刘基文化园内,伯温碑林也正在紧锣密鼓地修缮之中。飞檐斗拱,灰瓦红柱,全长258米、嵌碑188块的伯温碑林与刘基庙主体建筑浑然一体,镌刻有当代书坛最具盛名的书法家的作品。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全神贯注地对木材进行测量、切割等工作。
“现在是对碑廊部分进行修缮,完工后整个碑林部分会显得更加整齐划一。”刘基文化园管理员刘妙南说,如今该文化园已经成为莒溪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除各类文化展览及畲歌会等文化活动外,每年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的春秋两祭更是吸引了上千人在此共襄盛举。
站在刘基庙前的文化广场上,刘妙南指着眼前的一片空地说道:“接下来刘基文化博物馆和桥南畲族风情博物馆要在这里动工建设,规划图纸都已经设计好了,到时候整个刘基文化园的全盘规划将会更加完善。”
近年来,桥墩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把文化建设纳入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提出“文化桥墩”建设规划,以刘基庙、伯温碑林、伯温博物馆为载体推进刘基文化园建设,以五凤开茶节、打造美丽乡村和4A级景区为载体推动五凤茶文化园建设,以古村落保护修缮、旅游配套设施完善为载体推进碗窑古村落文化园建设,以谢云书法碑林建设、松山古道保护开发、谢广昌古宅保护为载体打造桥墩文化旅游新景观,围绕“四大文化园”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我们希望将谢云书法碑林打造为乡村文化旅游的品牌亮点,同时还将陆续推出鹅峰书院、桥墩门广场、畲族文化中心等精品工程,精雕细琢,挖掘地方特色,不断完善文化桥墩。”桥墩镇镇长甘先景表示。
阵地建设
繁荣群众文化
走进桥墩镇文化中心大楼,舞蹈室内,只见10多位妇女正在全神贯注排练舞蹈,“大家注意表情,听音乐,跟节拍……”为了迎接县第七届文化艺术节,她们每天下午2点和晚上7点,都会来到这里积极地进行排练,一天要练习四五个小时,已经坚持了1个多月。
“镇里有不少妇女爱好舞蹈,她们自发召集起来,组建了舞蹈队,平时各类活动经常有她们活跃的身影。除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排练场地的提供,在一些节目的排演过程中,我们会请来专业的艺术人员为大家教授和指导舞蹈基本功。”
(上接1版)在与桥墩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黄崇飞的交谈中记者得知,近年来桥墩镇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组织文艺精品创作,创作歌曲《碗窑的传说》《玉龙湖恋歌》《美丽桥墩》《五凤茶歌》,舞蹈《碗窑印象》《绣畲山》《玉苍山魂》等优秀文艺精品,先后到省市县各级舞台参赛、演出,获得诸多奖项和荣誉,其中舞蹈《碗窑印象》获得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四届“群星奖”舞蹈比赛创作特别奖。
我镇坚持以镇文化员为主力,积极组织文艺骨干培养,加强业余文艺团队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力量不断壮大。”黄崇飞说,“长期以来镇里推送了许多优秀节目,在各类活动中吸引眼球。比如去年中华一家亲·2014海峡两岸各民族中秋联欢晚会上,由飞林武校表演的《舞动金秋》,舞狮团上桩、过江、采青等技术动作相信也让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一楼的图书阅览室内,孩子们正专心致志汲取着精神食粮。黄崇飞说:“目前文化中心图书馆内共有图书2万多册、报刊杂志100多种,现在学校放暑假了,很多孩子就相约着到这里看书、学习。”他还表示,每年暑假期间文化中心都会通过发布公告以及微信平台推送等方式组织开展经典诵读国学班等活动,丰富大家的暑期生活。
据桥墩镇党委书记郑贤跑介绍,长期以来,该镇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举办了“温州苍南五凤开茶节”、“玉苍山森林旅游节”、“天宫瓷韵”碗窑古村落文化旅游节等市、县级重大型文化活动,还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民间传统节庆、草根微舞台的平台,精心组织大中小型文艺晚会并积极争取县文化局文化下乡演出。
为了活跃群众的文化活动,桥墩镇还积极搭建阵地平台,办成的好事实事一桩接一桩。2005年底该镇文化中心大楼建成,2013年完成改造提升工程,设有图书馆、电子信息馆、书画室、非遗展览厅、音乐舞蹈室及多功能厅等,先后获得“浙江东海文化明珠”、“浙江省一级综合文化站”等荣誉称号。同时,该镇还相继建成了桥墩、五凤、莒溪、腾垟、碗窑等8个社区文化中心、4个农村文化礼堂(新建4个)、10多个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及24家村居农家书屋,配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2个。
薪火相传
承续传统文化
击石取火远古遗韵,刃上舞蹈惊艳古今。莒溪刀轿是莒溪最富盛名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就已形成。参与者扎头巾,多戴各式木刻彩绘面具,造型分整脸和半脸两种,舞蹈动作原始古朴,于锣鼓强烈节奏中展现神秘舞姿。
“我也想多接触,多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每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不少孩子都会发出这样由衷的感慨。在五凤开茶节期间,茶文化街上的手工制碗、剪纸、布袋戏、畲族刺绣、石雕等特色民俗活动也总能赚足眼球与人气。
桥墩镇历史文化悠久,留存大量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悉,该镇是苍南单档布袋戏、苍南渔鼓的主要传承地之一,也是苍南点色剪纸的发祥地,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文物点131次。全镇现有单档布袋戏、渔鼓、剪纸以及月饼、陶瓷、门神画制作等民间艺人共约几十人。为了保护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发挥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桥墩镇积极宣传、联络,当好桥梁、纽带,大力扶植民间非遗艺人,使桥墩的民间艺人和一些濒危的民间艺术获得生机。
五代十国时期,桥墩是吴越国和闽国的接壤之地,在理学风靡的宋代,桥墩就有闻名遐迩的松山“鹅峰书院”。同时,还涌现了文状元徐俨夫、探花黄中等人。现当代桥墩镇走出去的文艺人才更多,有古汉语专家许威汉、著名书法家林剑丹、著名报人刘文峰、影视演员马翎雁、青年歌手曾敏等。据统计,桥墩籍人士撰写的各种著作、书籍就有100余本(种)。其中不乏很有影响的书籍。如《古汉语概述》《编辑学》《少年英雄林森火》《唐诗三百首钢笔字帖》《中国乡村民营企业与家族经济》等。可见桥墩学风之长,文化积淀厚重,可谓人才辈出,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