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墩彩色农业——七大产业布局山间争奇斗艳

李士明/摄
春天,万亩茶园郁郁葱葱,翠绿满园,山是碧绿的;夏天,栀子花开,随风摇曳,山是洁白的;秋天,金灿灿的油茶果挂满枝头,山是金色的;冬天,喜悦的农民从土里挖出深褐色的槟榔芋,山是褐色的……无论什么季节走进桥墩大山,你总能感觉到桥墩农业的“季节转变”,在视觉上享受到农业的五彩斑斓。

许义钢/摄
桥墩镇位于我县西南部,地处浙闽二省四县交界处,全镇总面积17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62.4公顷,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镇。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区域的资源、气候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山区农业产业。如今,在打造高效生态的农业主线串连下,茶叶、油茶、黄栀、杨梅、毛竹、马蹄笋、槟榔芋等七大万亩产业如珍珠般散布在桥墩各大山区,彰显着独特的个性,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刘德源/摄
青山逶迤,绿波荡漾,在桥墩群山内驱车而行,如在画屏中游走。盛夏时节,踏访桥墩群山,最舒心惬意的就是青山之间的浓浓绿意。
走进桥墩镇大龙山区的小源村,只见数千亩油茶陆续进入挂果期,油茶叶绿得发亮,青绿或青红的油茶果犹抱琵琶半遮面,十分惹人喜爱。8年前,小源村村主任林允华对村里抛荒的油茶林进行低产改造,建成了苍南首个2000亩连片的有机油茶种植基地,将几近荒芜的山坡变成了绿意盎然的青山。

项绍雄/摄
桥墩镇八亩后村的五凤香茗园基地,上世纪70年代还是一座荒山。经过几代村两委的共同努力,荒山变成了茶香满溢的茶园,荆棘与杂草换成了品质优良的茶树。如今,站在茶园游步道张望八亩后整村,夏日的香茗园是一幅慢慢舒展的田园风景画。
这些绿得让人心醉的农业生态好风光是桥墩镇深入实施“生态立镇”发展战略的精彩缩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近年来,桥墩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镇、招商强镇、旅游富镇、和谐建镇”的发展战略,通过对荒山进行改造,种上茶叶、油茶、黄栀等效益可观的经济作物,着力打造生态农业景观带。经过人们的辛勤改造,桥墩现拥有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11180余亩,油茶林面积12000亩,毛竹基地13000亩,杨梅面积10500亩,黄栀种植面积11000亩,槟榔芋面积10000余亩,马蹄笋种植面积11500亩。七个万亩生态基地将一片片的荒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形成了一条自然生态的现代农业景观带,真正将桥墩打造成了苍南县城的“后花园”。

桥宣/摄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一拨拨的游客涌进八亩后村寻找生态之美,呼吸自然清新的空气。八亩后村支书李步生表示,绿水青山、万亩茶园、美丽乡村是他们村今后农旅结合的法宝。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桥墩最宝贵的资源、未来最大的后发优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灵溪、龙港赚钱,在桥墩花钱消费。”桥墩镇委书记郑贤跑告诉记者。
富在青山绿水间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是桥墩镇带动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重要引擎。

桥宣/摄
8年前,小源村人均收入只有3700元,除了务农和外出打工,村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后来村里组织109户农民317人,以林地参股的形式,集资成立“苍南县华玉山野油茶专业合作社”,专注于在油茶产业领域寻求致富之路。
如今的合作社已发展成为一家油茶种植、育苗、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企业,拥有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00亩,建有省定点良种种苗繁育基地10亩,并创立了自己的“玉苍”山茶油品牌。今年初合作社还采用了林稻套种的“林下经济”模式,在油茶种植基地内套种了40余亩旱稻,总产量16000多斤,一年能增收40多万元,大大提高了林地的综合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效益。
“现在我在合作社这里干点移苗、拔草之类的活,加上田地租金,一年收入有2万多,比以前种番薯、种水稻要好。”现年80岁的村民郑昌袍笑着说。这样的村民在小源村还有不少,甚至收入更高。今年年底,小源村年均人收入已过万余元,村民生活改善,不少人从山里搬到镇里,住进了楼房。

桥宣/摄
八亩后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深加工”的运作模式,不断扩大茶园规模,着力打造“五凤香茗”品牌。如今桥墩的万亩茶园已初步形成五凤农业精品茶园的规模,产值达4000万元。五凤茶园全部通过浙江省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证,所产茶叶获“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称号,茶叶产品远销杭州、苏州、北京、济南等地。

桥宣/摄
在茶叶、油茶等优势产业的带动下,桥墩镇的杨梅、黄栀、毛竹、马蹄笋、槟榔芋等产业也走上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合作模式,有效整合山地资源,逐步扩大种植规模,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桥墩镇副镇长章国上说,这几年围绕农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县镇两级持续加大对山区经济的扶持补助力度,因地制宜建设七个万亩生态基地,倾力打造“生态绿地、种植基地、农庄辟地、三产福地”,形成种植、加工、商贸一体化高效“产业轴”,不仅好了生态,农户的腰包也鼓起来了,笑容也多了。
走上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要想实现健康发展,一定要走深加工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只有这样,现代农业的附加值才能提高,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强企富民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面对许多传统农业价格卖不起来的困境,章国上说。

桥宣/摄
南山头村支书王永镜最近很忙,由他投资200多万的黄栀初加工基地正在紧张建设中,计划在今秋建成投产。前几年连年高涨的黄栀价格让种植户尝到了甜头,不少农户一拥而上,导致去年黄栀价格从原先的每斤4块多跌到8毛钱,村民亏了100多万元。“如果单纯出售鲜果,价格完全被外地收购商给控制了,没有价格的自主权。”王永镜意识到,黄栀产业只有走深加工的路子,才能掌握住价格的话语权,村民才能获得可观的利润。去年9月份,他个人以贷款、借钱等方式筹集了近200万元的资金,在村里办起了黄栀初加工基地。届时,两条烘干流水线每天能将40吨的黄栀子鲜果加工成干果,身价大为提升。
“去年鲜果价格是每公斤1块多,而干果的市场价却卖到每公斤16元,价格可以差十几倍。”王永镜告诉记者,将鲜果加工成干果只是产业链的第一步,他也在考虑引进深加工技术,发展色素提纯、香精提炼等项目。

桥宣/摄
苍南县华玉山野油茶专业合作社去年底花了700多万元更新了茶油加工处理设备,目前正处于试运行阶段,今年9月份可正式投入运营。该合作社的副总经理李志鸿告诉记者,这套先进的加工流水线每天可以加工20吨油茶干籽,日产油4万斤,可冷热两榨,出来的油品质可达国标一级。届时,这将是温州第一家油茶籽生产加工基地。而在桥墩镇镇长甘先景看来,在“公司+合作社+农户+深加工”的基础上,还要有“互联网+”的思维,要借助电商平台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将产品远销外地,这是桥墩镇未来农业发展的思路。(记者 朱笑颖 通讯员 丁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