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鳌头凌波矴步头村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1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矴步头石矴步
广昌大宅主屋
 
老街口的百年榉树

□杨思好  文/摄 
◎两省四县通衢
        矴步头位于苍南县桥墩镇北部山区,是鳌江的主要源流莒溪、清水溪、南岙溪三水汇流之地。三条清水溪绕村庄而行,聚首村头,终日咕咕噜噜,窃窃私语。山风不时捎来几声鸟鸣。村庄里听不到任何的机器声,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二声小贩叫卖声。进到村里,宛然进入了一个世外桃园。
        矴步头原名古鳌头,意为温州第三条大江鳌江的源头。村庄沿莒溪和清水溪两岸而建,东为矴步头老街,西为矴步头新街、广昌内和岭后,东西跨溪建有一条长长的石矴步桥。矴步桥两头衔接新老两条街道,沟通村落各部,且因石筑矴步长又大而遐迩闻名,故后来改称村名为矴步头,意为建在矴步桥两头的村庄。
矴步头这个名称始于何时,现已经无法考证,但据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立的“碇埠头”石碑上的立碑时间,可以确定立碑之前就有碇埠头的名称,现称矴步头,是因对碇埠二字的写法发生了嬗变。
        昔时,矴步头是浙南山区与闽东的交通要道之一,有多条古道在此交合,跨过矴步,往南过清水溪,登上柯山岭或者出碗窑、经桥墩而上分水关,这两条道路就是入闽的分水关古道,可直达福鼎。自桥墩而北上,就是南港古道,可通平阳、温州。往西有三条山岭石路通往泰顺,可进入福建的寿宁等县。往北沿峡谷而进、溯溪流而上,就是莒溪,再往前行可达文成,故还有“两省四县通衢”之美誉。
        据《矴步头谢氏宗谱》载,最早来这仙境般的矴步头定居的是谢姓的始迁祖谢元和、谢元玖、谢元兴三兄弟,他们于清初由福建汀州府斧岗携眷入平阳,先居桥墩大玉沙,清雍正七年(1729)己酉年迁居矴步头洪家胡与棋盘山脚下,接踵而来的是赖姓始迁祖赖凤生(1683~1746),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汀州府永定县汤湖迁居矴步头柯岭脚,继之有黄、林等五姓族人前来定居。七姓之人,就象这矴步头的山与水一般,和谐而亲密地相处,互通姻亲,分别繁衍成族,聚居成村,形成了“矴步人”这一朴实的群体。
◎三溪古村矴步
        矴步头的村庄南枕龙山与碗窑村一山相隔,北拱虎岗,与莒溪溪道相连,东、西两面重峦叠嶂,三条清水溪绕村庄而行,山环水绕,具有山碧、林茂、潭深、溪秀、滩美、建筑富有特色、老街茶韵悠悠等特点,是一个环境生态优美、自然景观众多、人文景观富有文化色彩的古村落。
        村口的石矴步,是村落的标志,也是溪流两岸交通的主要通道。矴步跨溪而筑,长50余米,宽1米有余,原有132级踏步,每级步齿用三块长方体石柱筑成一高一低的两组步齿,可供2-3人同时往来通行。矴步两侧的溪滩上植耐洪喜湿润的榉树。步齿间水流泛波,鱼群成阵,溪滩头处处绿榉成荫。小心翼翼在矴步上迈步,如步水光山影,一步一步,步步惊心,又步步令人开心。
        矴步的北岸是广昌内谢氏祖宅。“广昌内”本为商号名称,据当地人介绍,矴步头谢氏第六世裔孙谢传职、谢传玉等五兄弟,见矴步头周边山高云雾重,所产茶叶与烟叶均为上品,于是以“广昌”为名创立商号,做起了茶叶与烟叶的生意,生意越做越大,在矴步头周边村落大批收购茶叶、烟叶,然后贩至苏州、宁波、温州等地销售,几次的幸运巧遇,让几位兄弟发了大财。道光七年(1827),几位兄弟用经营茶叶业赚来的钱,选址在矴步头三溪交汇处,依山傍水,建了一座大屋,房屋因商号而名,被称为“广昌大屋”。随着资本积累不断增多,咸丰六年(1856),他们五兄弟又在广昌大屋南向新建了一座大屋,称之为“下广昌”,而将道光七年建的大屋称“顶广昌”,两座建筑仅隔一堵围墙,当地人合称为“广昌内”。
◎三进三落古宅
        广昌内共占地30多亩,建筑总面积3873多平方米,有各式房间110多间。四周筑防火围墙,围墙长368米,高5米,底层宽2米,墙尾宽0.75米,共用石头2385立方。防火围墙用天然溪石砌就,结构严谨精密,表面平整美观,出自聘于金华的筑石墙名匠之手。围墙内辟有园地7025平方米,用于种花、种果、种菜。其中,下广昌建筑面积为580平方米,共有各式房间20余间,设有前后厅堂、厢厅,合围成四合院式建筑群,楼上出挑廊,挑廊四面相通,俗称走马楼。梁架、栏杆结构精致,雕刻各式花纹图案,庭院地面用鹅卵石铺饰各式花样图纹。可惜于1957年除夕,因失火被焚毁。现只保存下三进三落的顶广昌。 
        顶广昌是浙南山区民居建筑的典范之一,现保存完好,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坐北朝南、依山傍溪而建,由台门、前屋、厢房、正屋等组成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占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293平方米,共有各式房间70多间,全座建筑仅木构梁架的立柱就有286根,每间房间上有衬板、中有楼板、下有地板,被称之为“广昌三板”。建筑正门外临溪处用大块石砌围高可供人就坐的矮墙,围成门前庭院,庭院内立旗杆一对。房屋下垫高约0.6米的台基以利排水与预防屋内潮湿。前后庭院、天井,设踏跺与建筑相通。每进建筑与建筑间用规整的块石砌宽约1.5米通道,通道两旁满砌块石。天井四周砌宽约0.2米的排水沟。建筑一进为台门,共七开间,进深五架三柱,前后置单挑檐檩,明间为通道,南北两侧建尽间。二进为前屋,面阔十一开间,进深十三架七柱,前后出挑廊。三进为正屋,面阔十一开间,进深十三架七柱,前后出挑廊与两厢房和二进前屋的挑廊相通,俗称“四面交井”。二层挑廊满廊置美人靠,坐在廊前,可以尽情地享受和熙的春风、温暖的阳光,也可观赏院前院后的如画风景。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细而别具艺术风格,明堂悬匾,立柱挂楹联,均古色古香且富有文化内涵。整座建筑布局合理,造势古朴雄伟,镶嵌在青山碧水之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榉树老街茶韵
        溪流南岸与广昌内一水相隔的是矴步头老街。老街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南北走向,一头连接矴步,一头通向去往碗窑的道路。街不宽,也不长,全长只100余米,宽只有3至4米不等,街面用不规则块石铺设,雨天不泥泞,晴天不扬尘。沿街建筑均为二层阁楼式,各间宽约3.2米,进深10—11米不等,每间房屋或开设排门,或沿街开一小门,门旁开设一扇开窗后放下窗门板即可摆摊、关闭后则成屋前隔板的大窗,别具山区小街的独特韵味。街上民国时期的门牌和一些老招牌依然挂在屋前,一些招牌虽为近人新做挂在屋前作为装饰,但很有古味。街侧植有几株百年树龄的辛夷树,每到春暖时就长出笔尖一样的花朵儿,街口傍溪处有两三株已有一二百年树龄的老榉树,树体盘根错节却又枝繁叶茂,苍老中透着勃勃生机。街口与矴步衔接处立着“碇埠头”碑,碑高1.20米,宽0.62米,额镌“碇埠头”三字,碑面左右两沿上镌“鱼鳞砌就不呼渡,雁齿排来不问津”的联句。这是一块重建矴步的纪事碑,刻于清同治壬申年(1872)。碑文介绍谢姓众房出资建造石矴步一事,全文仅寥寥三百字,但写得文采飞扬。这碑和树,让这街显得异常的古老。那街上各家门口悬挂着的一块又一块招牌,还在展示着昔时这条小街的繁华。
        这条小街虽然其貌不扬,清代后期至民国期间,可是浙南山区茶叶与烟叶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清、民国时期,矴步头周边地区,种茶、采茶、贩茶成风,王从仁《玉泉清茗》一文载道:“英伦三岛选中了中国红茶,摩洛哥、阿尔及利亚都挑上了中国的绿茶,尤其喜好浙江平水(概指包括矴步头等村庄在内的桥墩地方)珠茶与眉茶”。另据民国《平阳县志》载:民国初,桥墩出口茶约一万担,其中,自矴步头运出的茶叶占有重要的份额。茶叶业鼎盛时,有着种茶与经营茶叶业经验的矴步头谢、赖两族族人,大量种茶并购买周边的茶叶外运。泰顺、文成等地与矴步头相近的村民,也将茶叶运送至矴步头街销售,从街上依然飘摇风中的商号招牌可以知晓,当时矴步头街沿街开有旅舍、饭店和众多的商铺。这条小街一直繁荣至抗日战争前夕,因东印度公司借助印度,蚕食中国茶市和日本入侵运销渠道出现障碍而渐衰落。故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茶叶兴、广昌盛;茶叶没、广昌落”的熟语。
        茶叶业的繁荣,还拉动了整个村庄的烟叶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村经济的繁荣,因此,在清咸丰年间,矴步头峡谷中陆续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大瓦厝。这些民居建筑一座座依山临水而建,利用山坡地,用大块石筑高屋前坎墙,垫高基墙,又挖平坡地,后筑坎墙,成一平台,在平台上建筑四合式院住宅,既充分利用了可用土地,又能防范山洪和山体滑坡危及房屋。筑好房屋,在风口处填围土垅以防大风,又在四周遍植树木,以营造周边的风水景观。这种别具一格的民居营造法,是山地民居建筑的典型个案。现村中仍较为完整地保存着矴步头266号赖大列宅、矴步头村112号金山岭谢茂记宅、矴步头村(105号)金山岭谢孔榜宅、矴步头洪家胡谢氏祖宅等建筑,已经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