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换鸡蛋 “红娘”激活农场面包店


张介然手持下架面包,在某活动颁奖现场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以及如何通过这个项目一路成长。申志民摄

一进超市,张介然的“职业病”就犯了。
眼睛专门往面包和鸡蛋的货架上盯,她觉得这两样东西密不可分。
这种特有的体会,来源于两年来她与“面包换鸡蛋”之间的缘分——面包房把下架的面包给农场,农场用来做鸡(或其他)饲料,鸡下的蛋反哺于面包房。
看似简单的物物交换项目,节约了社会资源,进入了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去年凭“幸运面包”公益项目,张介然从全国1679份创新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挑战赛年度总冠军。
今年,“幸运面包”成为中关村地区的孵化项目,这个不满21岁的外交学院大三女生,也很有可能成为一家公司CEO。
边读书边做企业的她,试图变废为宝,烘焙出面包房与农场之间的双赢路径。
小鸡绵羊吃上细粮
2月13日晌午,农场管理员杨会杰着一身红衣,顶着日头在农场转悠。
她从蛇皮袋里掏出五六个面包,走向羊群。五十多只羊看见面包,云朵一样涌来。
绵羊们齐刷刷抬头,咩咩朝她叫。54岁的杨会杰一口东北音,“别抢,都有份儿……”尽可能让每只羊都啃上几口。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安乐庄村的这家农场,占地130亩,种草莓,挖鱼塘,养绵羊。
给羊喂面包,听着挺新鲜,高大上。
面包是从附近一家面包房收的,每周都能拉来100多斤下架的。作为回报,农场也会定期给面包房送去一些鸡蛋或草莓。
杨会杰说,近两年来,不光是羊,鸡舍和鱼塘里的“小伙伴儿”也都吃上了面包。“面包做成的饲料便宜,营养价值高,长膘儿。”
家禽家畜能吃上面包,得益于张介然——一个大三女生。
当初,张介然也没想到,还没走出校门,就能成为农场和面包房之间的“红娘”。
双鱼座的她,列过三个自己最喜欢的职业。
话剧演员——演疯子,演小偷,演男人……;开个小店——书店、咖啡店、酒吧,记录各种各样人的故事;律师——不让真相流失于成见和痛哭流涕之中。
“但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感兴趣的事,也许做着做着就实现了。”张介然说。
但被面包“砸中”,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于是有了“幸运面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