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人物  -> 正文人物

油脂化工先驱——刘昌镠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13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1943年4月27日上午在中山公园合影。

  右起:陈德煊、方恭敏、蔡孔耀、王祥第、王良恭、徐贤修、夏鼐、王小同、吴秉经、刘昌镠、杨学德、赵如、叶岑。

  尤荣开

  刘昌镠(1914~1946年),字公美,原平阳县宜山区白沙乡刘店(现为苍南县龙港镇白沙办事处刘南村)人,系我县宿儒刘绍宽先生长孙。出生书香门第,少时天智聪慧,饱读诗书。1936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1942年创立清明化工厂;1946年病逝,终年仅32岁。

  ◎投身学运宣传抗日

  刘昌镠出生成长时恰逢清朝风雨飘摇,异族入侵,国运多桀,国力衰弱。他小时聪敏过人,过目不忘,颇得长辈喜爱。祖父刘绍宽老先生曾亲自为他讲授四书五经,教他作诗做文。十一岁小学毕业后考入温州第一中学初中部,初中毕业后继续在高中部学习。那时其父亲正任北伐军军医处处长,当随军抵达北平南苑后,即进入北平协和医院进修实习。于是昌镠随乐清王鹤清先生北上,转学到北京师范大学附中。

  北师大学附中是全国著名的高中,昌镠进入高中部后,一心苦读,勤奋好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于1932年夏季毕业。

  高中毕业后,随即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师从萨本铁教授攻研有机化学。此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轻的昌镠,思想激进、向往革命。在清华大学读期间,他是温籍同学中的核心人物,常常活跃在学生会与同学之间。并与温州籍同学夏鼐、陈德煊、方恭敏、蔡孔耀、王祥第、王良恭、徐贤修、王小同等结下深厚友谊。

  “一二·九”运动后一个多月中,北平城内的北京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民国学院等院校先后被军警包围。清华大学虽在城外,但在1936年2月9日也遭包围搜查,昌镠和450多位同学都被关在清华体育馆健身房里,遭受国民党和4000名警察及宪兵的检查。事后,昌镠义愤填膺,奋笔疾书,撰写《终于也被搜查了》一文,发表在《市街》杂志,抗议国民党军警的暴行,揭露政府当局对日忍让,实行不抵抗政策,对内嚣张跋扈,高压打压。其时昌镠22岁,血气方刚。

  1936年毕业时,成绩优异,为全班中名列前茅的高材生。正当华北政局动荡之际,原师大附中教务长王鹤清先生被任为广东省识勷勤大学化学系主任,邀昌镠一起南下,前往广州该校任教。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开始,昌镠曾应清华母校之约担任化学系助教。但华北战火已烈,北上已不可能,只能回到故乡平阳与平阳籍大专院校的回乡同学王栻、吴景荣、蔡孔耀、陈德煊、沈鉴、刘昌汉、王载紘等一起,在平阳县城及鳌江等地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刘昌镠曾担任平阳青年救亡团城区分团的副干事长,并任训练股股长。积极宣传抗日,亲自组织以抗日救亡为题的话剧演出,场场爆满。

  打败敌人,必须要有良好的体质,于是他经常组织团员进行军事训练。一次爬登九凰山训练时,他亲自带头,争先登上山巅,从一块大岩石上下跳,当场咯血不止。后经诊断为肺结核病。

  1938年2月21日,他和清华、南开、西南联大的温籍回乡同学陈德煊等在平阳鳖江创办一所新型的平阳临时中学。昌镠被推为教务长,开学时,因病无法到任,改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沈鉴兼代。王栻、陈德煊、吴景荣等任教师。录取80多位学生人,设3个班。白天上课,晚上组织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和当时中共闽浙边区临时省委创办的山门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关系密切,因此受到当局的猜忌,只办了两个学期,于1939年被迫停办。

  ◎开发研究油脂化工

  浙江是植物油生产比较丰富的省份,抗日战争开始后,东南沿海口岸被敌封锁,油脂的出口极困难。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经济部成立了中国植物油料厂,负责各地区的油脂加工和调配业务,丽水设有分厂。昌镠受聘为该厂的化验室主任。这时昌镠已患肺病,不时咯血,但他仍坚持工作,在1938至1940的两年多时间内,完成了很多油脂加工方面的开发工作,得到了中国植物油料厂总公司的嘉奖,同时在昌镠的精心培养下,一批热心于油脂工业的青年和工人也逐渐逐步成长。后来在杭州担任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总工程师的许大申工程师和温州市化工界的刘增祥厂长等。就是在丽水时和以后在清明化工厂时期由昌镠谆谆教诲而成长的。

  植物油的裂解,生产了一系列石油制品。因为当时海口全被封锁,植物油不能外运,而我们日常生活和交通运输方面所需的汽油、煤油、柴油等石油产品也无法进口,于是利用植物油裂解生产代用品,其得率达70%,质量基本和进口的产口类同。工艺成本都属可行,这项工艺首先于丽水的敏河乡建厂投产,产品供浙、赣、闽三省的公路交通燃料之用。

  用精制菜油吹风氧化生产润滑油。菜油精制后吹风,使稠度略增,再加一些抗氧剂以制造润滑油,或加金属皂以制成润滑脂,1940年投产,为浙赣铁路机车和东南数省的汽车运输提供了润滑油脂。

  利用当地土产蜂蜡与菜籽油制造植物性凡士林。该产品为后方医院提供了药用膏剂及城市用化妆品发蜡。为中国植物油料创造了大量财富和解决国家石油资源匮乏所带来的困难。

  当时我国西南各省所产的油脂也无法外运,民用和交通方面所需的石油产品因敌人封锁也无法取得,因此我国东南地区油脂加工产品和技术便流传到西南地区,如柳州、衡阳、重庆等地。昌镠在油脂加工业方面的声誉即由东南各省传播到西南各省。

  为了解决催化剂酸性白土进口急缺问题,昌镠亲自到浙江省江山县清湖镇土口地方采集白土,并与日本进口白土进行研究比较,并将比较对照结果写成《江山酸性白土之检验》论文,发表在《浙江工业》第二期上(1941年出版)。发表论文时才27岁,在油脂化工界初露头角。

  ◎实业救国创办化工厂

  丽水沦陷时,昌镠因病不能随厂内迁,便应王小同之邀回到温州与蔡孔耀、方恭敏等于1942年创办温州清明化工厂。王小同系“鳌江开埠先贤”王理孚第五个儿子,他的二哥王文川在平阳鳌江经营王广源商号十多年,积有雄厚资金,很想将家中的商业资本转办工业。同学蔡孔耀担任了行政事务较多的厂长职务,由方恭敏任经理,因考虑昌镠的健康情况,请他担任技术室主任。希望他能摒除事务,边工作边疗养。其两位妹妹宜鸿、宜荪也在厂研究室工作。

  温州清明化工厂是国内开办较早的化工厂之一,开办之初,考虑当时市场上汽油奇缺,他们在青田将桐油加石灰制成半成品运到温州,再经过中裂化、分馏,生产出汽油。这些汽油不仅供应长途汽车使用,还供应第三战区部分飞机使用。同时,他们出产的柴油和润滑油供应温州普华电厂和瑞安电厂等。当时温州城区百姓点煤油灯的煤油也是清明化工厂生产的。生产润滑油脂和植物凡土林,转销内地。此外还生产油墨,解决了某一种油的部份利用,为此还建立了一家小印刷厂。

  同年,清明化工厂又推出国内首创的油脂高压水解工艺,利用桕油和牛油水解以生产硬脂酸和油酸。高压釜系利用日军的水雷改装,分解后用土榨分离硬脂酸(商品名习的林)和油酸。清明化工厂的习的林在昌镠悉心研究下,不断改进设备和操作技术,其质量不亚于进口英商卜内门的三压习的林,因而在上海为各商用习的林的大厂家所青睐,从而占有一定市场。

  昌镠负责化学试验的技术开发工作。在他的主持和指导下,开发化工系列产品,为抗战前线和后方解决了动力燃料及照明灯油的短缺问题,为国为民作了很大的贡献,也奠定了清明化工厂的技术基础,培养了一批油脂化学方面的技术力量。

  厂本部设于温州市鹿城区龙泉巷,笔者七十年代在温州上学时经常到厂部拜访老乡,那时厂里的设备已经现代化,人力用工不多。后为避开日寇飞机场轰炸,工厂迁移至平阳北港,直到抗战胜利迁回。

  清明化工厂迁往平阳北港水头镇时,昌镠移住江南林官仓亲戚家疗养,进行中药调理。说是养病,但心仍系化工厂。于是教弟妹等制作雪花膏,自制腊纸杯(如现行的冰淇凌杯)及包装;并设计热水滚筒器在火炉上用棉纸手工制造刻钢板用腊纸及复写纸,在宜山、钱库、金乡等地推销,颇受用户欢迎,其收入解决部分职工的生计,减轻厂方负担。在此基础上,后来清明化工厂曾一度生产腊纸及复写纸以供文化用品。

  ◎与夏鼐交情亲如手足

  在温州一中读初中时,与夏鼐是同班同学,对古文有共同爱好,两人惺惺相惜,时常相聚辩难。后又共同求学于清华大学,夏鼐读的是历史系,昌镠读的是化学系。在大学共同参加抗日学运,建立深厚的友谊。

  清华毕业后,一班清华学子在温州也经常相聚,畅谈理想,计划未来,并拍照留念。见图1。这是1943年4月27日(星期二)上午在中山公园所拍摄的合影,使用的是叶岑的照片机。合影后中午大家到醒春居聚餐,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次日晚,夏鼐与贤修便离温入川。

  昌镠曾介绍夏鼐认识温州图书馆馆长梅冷生。1943年12月4日夏鼐日记记载:“下午赴籀园图书馆,晤及昌鏐,并承其介绍于馆长梅雨清(冷生)先生,聚谈良久。梅氏贻以《蓼绥年刊》及所校姜準《歧海琐谈》一部。”

  1946年6月初,昌镠病逝,夏鼐接到讣告后,惋惜不止,托人献了花圈,并撰挽联。

  ◎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1942年春,昌镠父亲和祖父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作为长子长孙因重病在身,未能奔丧,至为伤悲。在祭奠出殡之时,昌镠将其多年研制的各种油脂加工成果的样品谨献于灵前,以报答长辈养育之恩。

  昌镠所患的肺结核,病情逐日加重,经常高烧持续不退,午后潮热,痰中带血。肺结核为消耗性疾病,昌镠营养越来越差,骨瘦如柴,工作经常力不从心。其时肺结核特效药雷米封、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痨药物尚未发明。

  1944年年初,清明化工厂创办人王文川在温州逝世,其弟王载紘、宋爱兰夫妇自昆明奔丧归,载紘继孔耀之后接任清明化工厂厂长。宋爱兰其后发现“平阳霉素”。

  1945年日寇败退,温州解放,清明化工厂拟在上海扩展业务。

  直到1946年,昌镠已病笃,但打听得知上海有特效抗痨药。王小同、王载紘两兄弟到处打听,托人购买链霉素(1944年发现)和对氨基水杨酸(1944年发现)。这两种药物是最早有效治疗结核病的特效药。好不容易购得链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药物,尚未带到温州。昌镠终因肺病多年,出现呼吸衰竭,于六月初辞世,英年早逝,终年仅32岁。

  昌镠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一生,但他在油脂化工界曾经做过开拓性工作。昌镠是知认分子的典范,年轻有为,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忠于祖国,有高度的科学研究精神。昌镠学识渊博,处事严谨务实,毕生以祖国油脂工业加工技术的创新开拓和发展为己任,难能可贵的是,他多年来在病魔缠身情况下仍孜孜不倦地工作,钻研技术,在培养人材和创业开拓方面作出巨大的业绩,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充分发挥他潜在的学识和才能,使我国油脂化工界失去一位专家。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