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理论之窗  -> 正文理论之窗

弘扬农民造城精神 再创龙港辉煌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5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丁振俊

  2014年,龙港迎来了建镇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从五个小渔村到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从农民城到产业城,从产业城再到小城市,龙港人民实现城市梦的脚步从未停歇。回顾三十年发展历程,总结龙港发展经验,坚持和弘扬龙港精神,加快推动现代化中国第一农民城建设与发展,再创龙港辉煌,是当前龙港镇的重大任务。

  一、三十年的发展成就和发展经验,是龙港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

  三十年来,勤劳、勇敢、聪慧的龙港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在历届镇委、镇政府的团结带领下,从五个小渔村起步,经三次行政区划调整和城镇扩张,形成了17个社区、171个行政村、22个居民区,辖区面积17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6.2万、常住人口43.7万,其中建成区面积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9万,人口集聚率达到56.9%的城镇规模。2013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85.6亿元,工业总产值337.5亿元,财政收入1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50元,先后被列为温州市和浙江省的经济强镇,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

  三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提升了龙港城镇化的支撑能力。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构建了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的产业体系,2013年三次产业比重达3.8:53.8:42.4,全镇拥有工商企业8827家,个体工商户37125家,二三产业就业人口213907人,占全部就业人口85.1%。始终坚持工业立镇和工业强镇战略不动摇,走出了一条印刷、礼品、纺织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成长的转型之路。通过工业发展带动服务业不断繁荣,2013年全镇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62.5亿元,银行贷款规模达299.3亿元。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促进农渔业增效和农渔民增长,实现了由粗放式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

  三十年来,不断增强的城市功能构筑了龙港城镇化的承载能力。经过30年城镇建设,形成了建城区19平方公里25万人的特大镇,构筑了“三轴、两带、四板块、多中心”的城市框架。在城市空间拓展上,加快推进海涂围垦吹填工程建设,3.1万亩海涂已转成城镇建设用海,使得龙港发展空间承载能力得到空前提高。以低效土地开发再利用和江口等城中村改造为重点,加快“三改一拆”工作力度。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快推进沿海高速复线、鳌江跨江三座大桥建设。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焚烧处理厂建设全面推进,形成了日15万吨供水能力和日处理污水9万吨能力;新型配电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华润电厂一期200万千瓦机组投入生产;加快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数字化管理覆盖率达50%。

  三十年来,不断改善的民生事业增强了龙港城镇化的保障能力。30年来,龙港不断加大社会民生事业投入力度,提高养老、医疗、失业等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13年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0%,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3.8%。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形成了以龙港医院等5所大中型医院为主导,社区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依托的覆盖城乡的卫生保障体系。全力走大社会办大教育的路子,全镇中小学42所,幼儿园102所,学前教育普及率达99.9%。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成立了全省第一个镇级体联文联,文体类协会91家,先后荣获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文明城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等。

  三十年来,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了龙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建镇初期,依靠户籍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发展民营经济三大改革率先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结构,依靠农民进城就地建设城镇的创新做法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树立起龙港样本;坚持市场化导向,积极引入民间资金,加快城镇建设,2011-2013年282.64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83%以上来自民间投资。围绕强镇扩权改革,先后五次推行以强镇扩权、提升服务功能的行政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内设机构职能集成的大部门制行政体制,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十年来,不断加强的基层基础建设为龙港城镇化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始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着力构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党的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基层党组织549个、党员1.4万多人。始终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先进性学习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系列活动取得实效。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效提升干部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加强基层社会服务和管理,社会政治大局和谐稳定,平安龙港建设、大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访、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十年发展成就不但积淀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独特的发展经验,对这些经验必须认真总结。

  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策引领作用。历届党委牢牢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龙港的改革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依靠改革创新建成中国第一农民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在基层的生动实践。龙港历次的城镇化改革试点都坚持在上级政策指导下推进,保证改革不偏离正确轨道。在放手发展市场经济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上,善于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执政理念,始终做到有为有效有限;做到经济发展上放活,管理服务上有为有效,充分发挥了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作用。

  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农民主体地位。龙港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城”,不仅是农民自费造城的形象总结,更是由于城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农民转移为市民。龙港的城市建设所需的人、资金、土地等要素均来自于农民。建镇之初,户籍制度改革打开了农民向往城市生活的大门,城市建设用地来之于农民,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均来之于农民。龙港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民间资本的不断积累。

  3、始终坚持改革推动,增强内在动力。建镇初期,龙港面对一缺资金,二缺人才的困境,敢为天下先,在全国率先推出三大改革,靠自身力量建起了农民城。90年代,面对镇级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权限缩减、建设管理水平落后等与城市化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主动尝试小城镇综合改革,构筑小政府运行机制。进入新世纪,面对先发优势弱化、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扩充“四大权限”和打造“四大平台”。龙港正是从一次次改革实践中逐步成长,实现了对城市的有效管理,初步构建了小政府服务大社会的管理模式。

  4、始终坚持产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战略,推动产城融合发展。龙港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建镇之初,以改革入手,注重发展实体经济,从家庭工业起步,从小商品生产入手,从小经营起家,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经济发展历程,呈现出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协作的鲜明特征,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城镇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始终坚持产业化和城市化两手抓两促进,以“农民可以进城、也可以出城、没有产业化的城市将是一座空城”为警示,在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的同时,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产业层次,促进了产城融合发展。

  5、始终弘扬龙港精神,激发创业创新活力。面对人多地少无法满足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封闭不便的农村生活环境,敢为人先的龙港人,既当老板,又睡地板,依靠勤劳的双手,吃苦耐劳,一点一滴建设自己的城市。龙港精神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断追求和勇于突破。龙港人敢为人先,创造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勇于试验,中国第一批股份合作企业在这里诞生;胆大包天,首开中国第一个私人包飞机的先河。第一代龙港人身体里流动着勇于突破的血液,富裕起来的农二代不仅继续秉承和弘扬先辈们凝聚的龙港精神推动创业创新。

  二、弘扬龙港精神,抢抓机遇,再创龙港辉煌。

  当前龙港发展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可以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兼备。所谓天时,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市委市政府对温州大都市区第一副中心核心区、苍南县委县政府双海双区战略为龙港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所谓地利,龙港现有的物质基础,新城开发建设具备的发展空间,沿海高速复线和鳌江跨江三座大桥等对外大交通构筑和港口物流电力能源等项目建设,为龙港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基础支撑和要素保障。所谓人和,龙港人民群众对新型城镇化的热切期盼和龙港精神所具备的创业创新活力迸发,形成了不竭的内在动力。

  在全面总结龙港三十年发展成就和紧紧把握重大机遇的同时,当前在改革发展和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巨大挑战,经济转型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城市病和半城市化问题仍然突出,行政管理体制仍然不适应经济城镇和社会管理要求等,这些问题亟待我们不断探索和突破。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和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

  严格按照中央十一部门批复的顶层设计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探索职能优化、层级减少、机构精简、人员严控、成本节约、效能提高的新型城镇化管理体制,为推进龙港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国第一农民城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最终为全国破解特大镇向城市转型难题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以省政府批准的龙港镇小城市培育试点(2014-2016年)三年行动计划为纲要,细化实施计划,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城乡统筹、体制创新、特色发展总要求,加快建设“建城体制创新区、创业创新集聚区、生态宜居新城区”,着力打造现代化中国第一农民城。

  加快镇城联动发展,全面推进新城开发建设和旧城整理提升。

  要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为指导,提高控制性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深度和覆盖面。深化细化龙港新城、世纪新城及世纪大道沿线大平台、大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增强项目的可操作性。

  要以提高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力为支撑,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龙港新城软基处理工程和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招商引资,集中谋划一批新城中央商务区和产业集聚区大项目。全面推进世纪新城和世纪大道沿线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世纪新城商务功能的辐射带动能力。深入推进旧城整理提升,全面提速城中村、旧住宅区、旧厂房改造工作,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提高低效用地利用率。以城市功能提升为出发点,加快推进沿海高速复线和鳌江三大桥建设,加快城市断头路打通、道路改造、停车场所、客运中心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龙港医院、高级中学、文化中心、青少年中心等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城市公务服务水平。

  要推进智慧龙港建设,整合公安、城管、交通、政务等数字化平台资源,提高信息化共享水平。要进一步深化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能力。大力培育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形成完备的以国有、股份制金融为主体,民营金融机构为补充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城镇化PPP投融资运营模式,积极争取新型城镇化试点发行企业债的政策支持。

  3、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来抓,实现产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要着力完善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机制,进一步推进“四换三名”、“三转一市”工作,促进传统产业做优做强,提高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龙港新城产业集聚区的主平台作用,大力拓展对外招商渠道,谋划大项目对接央企、温商和台资,培育大产业。

  要积极谋划与城市生活、工业生产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以信息化为龙头,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物流业。大力扶持网络经济集聚区发展,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渔业等旅游服务业。依托龙港特色产业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与制造业,发展包装印刷设计、礼品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苍南“北部文化创意产业区”,重点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建立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的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培育养老、健康、体育、医疗等生活服务业。

  4、强化统筹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水平。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打造布局合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要根据农村人口流动状况和适度集聚要求,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结合农村环境治理,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农房改造。

  进一步完善农村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快河道建设,提高城乡防洪排涝水平;加快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能力。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整合优化城乡校网布局。重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完善镇、社区、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面推进邮政、金融服务下乡进村服务。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

  进一步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切实落实外来人口落户差别化的公共服务政策。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规范和深化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适度规模流转。要以舥艚渔港为重点,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构建结构合理的养殖、捕捞、休闲渔业与海洋经济产业化水平相适应的渔业体系。

  5、重抓文明创建,提升文化发展和环境治理水平。

  持续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为重点的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以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动。弘扬龙港创业创新精神,强化居民素质教育提升,完善文明建设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提升居民素质和城市品位。

  依托龙港特色产业优势、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印刷包装等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文化创意,重点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养老、健康、体育、医疗等生活服务业。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着力打造农村精神家园。倾力搜集历史遗迹和珍贵历史记忆,规划建设“中国第一农民城博物馆”。

  6、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执行力。

  加快推进龙港改革发展,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要把能否加强对改革发展的领导,作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政治觉悟和能力水平的试金石,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做有勇有谋、有思路善操作的改革者,形成强大合力。

  要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强宣传教育,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必胜信心,形成“改革试点我的责任”,“龙港兴衰我有责任”的浓厚氛围;以过硬的作风投入改革发展中去,严肃政令统一,强化执行力。按照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能力和督查考核转作风的要求,切实落实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责任。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