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陈桷故里——平阳厦材今何在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9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陈汉莉

  关于苍南第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一代才吏、宋礼部侍郎陈桷的故里,《宋史》记载:“陈桷,字季壬,平阳人。”明代郑思恭《东昆仰止录》记载:“陈侍郎(桷),平阳蒲门厦材人”。据明代《梅江默庵陈公墓表》记载:“公讳兴宗,字世隆,其先自闽徙昆阳厦材。八世祖讳桷。”民国版《平阳县志》则记载:“陈桷,字季任,宋史传作壬,今考从旧志,蒲门人。”岁月的车轮在滚滚前行,九百年的时光转瞬即逝,随着平阳古县建制的不断变化,古村名的不断消失,那么,陈桷故里——平阳厦材今何在?

  平阳厦材,笔者据历代文献考证为今苍南蒲城。平阳古属东瓯王国,到晋时始建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初名始阳,继改横阳。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设永嘉郡,统永宁、安固、松阳、横阳,从此横阳改隶扬州永嘉郡。隋唐之际,因战乱频仍,一度撤销县制,并入安固或永嘉,直到701年(武后大足元年)复置。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国辖地,改名为平阳,一直沿袭至今。平阳的昆阳镇自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以来一直为平阳县治所在地,据《隆庆平阳县志》记载:“昆山,在西郭離方,为县治表,故县称昆阳焉。”可见,古平阳自晋时置县以来因处昆山(今平阳九凰山)之南亦称为“昆阳”。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浙江省和国务院根据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需要,颁发了(81)国函字68号和浙政(1981)68号文件《关于平阳县划分为平阳、苍南县的通知》,决定于1981年6月18日开始,将平阳县的矾山镇和宜山、钱库、金乡、灵溪、桥墩、矾山、马站7个区析出,另建苍南县。苍南县当年的七个区中的马站区就是原来蒲门辖地。

  蒲门(蒲城)与厦材的关系:《民国平阳县志》载有:“县南百五十里山南为厦材岭,厦材山又南至沙珵岭皆与福鼎分界……蒲门城即旧厦材,有市,旧志称蒲门镇。”厦材岭以北、马站积谷岭以南平原地带古时属旧厦材,唐宋时期,称为厦材市,因此间有巨树,可资建大厦之材而得名。据唐末诗人陈陶《蒲门戍观海作》诗,由此可知此地因其地势险要,于唐代开始建立蒲门戍。1127—1279年,宋朝在此设置蒲门寨,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立镇守司,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建千户所,称蒲门所,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壮士所被倭寇攻破,于隆庆年间(1567年)归并到蒲门所合称为蒲壮所城,后简称蒲城。明清时期,蒲门属平阳十乡之一的招顺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城镇乡自治章程后,蒲门设乡,民国24年(1935),平阳县设6区,蒲城属第六区(蒲门),1981年苍南建县,蒲城属苍南马站区。随着时代变迁,蒲门地区建制不断变化,如今在蒲城西南厦材山下仍保留一个村名:厦材村,解放后本地方言谐音简化为“下在”。

  在原蒲门(今马站镇)一带,宋礼部侍郎陈桷有关文物遗迹随处可见:蒲城自明代建城以来就在城西北角保留有陈桷住宅遗址、陈桷巷、陈宅内古井尚存,陈桷修建的谷神道院遗址在今蒲城城隍庙东侧。马站后岘村西隐寺后山有一座当地人世代口传的陈桷家族墓至今保存。马站镇内曾建有陈桷公祠,直到1975年,因马站小学扩建,陈桷公祠被拆,后修建成马站小学校舍。

  陈桷曾在蒲城西山牛乾岭最高峰——合掌岩上题诗《合掌岩》:“合掌仙峯插汉高,下临沧海压波涛。看来疑是金仙子,无相光辉礼玉毫。”南宋淳祐四年(1244)陈桷第五世孙陈均因缅怀先祖在合掌岩上留下摩崖题记,其字迹至今尚可辨认,题记中有“修诸父故事,感今怀旧”句,从“诸父”可以看出这里不仅仅与其高祖陈桷有关,应该还有其曾祖父汝贤、祖父陈岘、父亲陈昕、叔父陈昉等人的足迹,一个小地方,一块石头究竟有怎样的魔力竟牵扯整个家族世代为之魂牵梦绕呢?只有一种解释:乡愁。

  其实,这种乡愁在陈桷的《广化寺》一诗中也可以深深体会到,他在诗中有“望外去程远”和“羁愁逐异乡”之句,这些都表现了他曾居福鼎管阳时对故乡蒲城的深切怀念。清代平阳诗人蒲城才子华文漪曾到过合掌岩,也写了一首诗:“前贤不复作,遗句在岩西。我为清秋至,高峰爽气齐。眼中沧海小,足下众山低。今古遥相望,长吟续旧题”,他在题首中还写到“乡先达陈季任先生刻诗其上,予登此眺望因而成咏”。陈桷字季任,是蒲城城北人,而华文漪则是蒲城城西人,这里所说的“乡先达陈季任先生”无疑就是指陈桷。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