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人物  -> 正文人物

宋代探花郎陈桷探秘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3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清《四库全书》里的《宋史·陈桷传》 
  □ 陈文苞/文陈汉莉/摄
  他是苍南历史上第一位探花。他是苍南历史上第一位被《宋史》立传。他被宋高宗誉为“佳士”,他历经四朝,五代显宦,在温州官宦之家绝无仅有……八百多年后,他被说成是福建柘荣人,在浙闽文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12月10日,浙闽(苍南)纪念陈桷逝世8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苍南举行,来自杭州、温州、福建等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集聚苍南,缅怀研究陈桷的人生功绩。
  陈桷(1091—1154),字季壬,平阳蒲门厦材人(今苍南县蒲城),幼年就学于其父陈懿(字公美),北宋政和二年(1112)以上舍生中文科进士第三名(探花),授冀州兵曹参军,历太学正、博士,秘书省校书郎、承议郎、著作佐郎、尚书虞部员外郎,权礼部侍郎,“以学行称”,被宋高宗称为“佳士”。
陈桷《合掌岩》一诗所写的今马站镇牛乾村合掌岩
  一代才吏
  陈桷不仅是满腹经纶的儒生,更是一员刚决明敏的才吏,他多次在关键时刻为朝廷分忧解困,显示出政治家的成熟与干练。宣和七年(1125),他曾作为“伴送使”随金国议和使者到金国都,见金国在边境陈兵,就派人禀报朝廷,金军可能背盟,有引军南下的迹象。可惜朝廷不采纳,陈桷被贬到福建,提点福建路刑狱。
  靖康元年(1126)朝廷向福州调发防秋兵,因军粮发放不足而引发兵变,知州柳庭俊被乱兵所杀,福州城震动。陈桷受朝廷委派,独闯乱军中,晓谕利害,奉劝士兵以国难为重,叛军希望陈桷向朝廷禀报“帅臣柳庭俊系自毙”以免罪,陈桷假装答应,军心得安。陈桷随后再上奏,自责前奏不实。朝廷以陈桷能“临危知变”而授权其自行处置。陈桷趁叛军调走时,顺道追杀首恶二十余人。
  南宋定都杭州,政局甫定,“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占上风,朝臣们都“毛举细务,略大利害”,陈桷上书疾呼:当务之急是“讲治道之本”,勤修政事,方可攘敌。陈桷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目睹刺史县令满天下,但都不得人,他希望朝廷“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他又陈述攻守二策,在于“得人心,修军政”。
  当时秦桧在朝中得势,因秦桧曾寓居温州,凡巴结攀附的官员,大多登显要之职,如温籍官员萧振、何逢源、陈鹏飞、方云翼等都曾依附过秦桧,然陈桷始终没有投靠秦桧,保持不阿权贵的儒生风骨。绍兴十二年(1142),十六岁的建国公赵瑗(后来的宋孝宗)为检校少保,进封普安郡王,陈桷当时权礼部侍郎,奉诏与吏部、太常寺讨论出阁典礼,结果不符合秦桧的心意,宋高宗听信谗言,下诏以“不详典故,专任己意,怀奸附丽”的罪名将陈桷、吏部尚书吴表臣等六位官员并罢。
  然而宋高宗还是深知陈桷之才,在一次朝会中,高宗问,陈桷在何处,应该给他一个差使。秦桧为排挤陈桷,故意以另一位也叫陈桷的武将应对说,在韩世忠军为参谋。高宗还不算糊涂,笑笑说:“桷,佳士也,岂肯从军耶?”
  陈桷因多次忤逆秦桧而遭猜忌,故仕途坎坷,起落无常,但他“宽宏酝籍,以诚接物,而恬于荣利”,在朝他不畏权势,屡进忠言,任地方官,他注意厚风俗,禁侈靡,利民生。知襄阳府时,因襄汉地区连年兵灾,民不聊生,以至户数骤减,陈桷请重行蠲减而深得民心。绍兴二十四年(1154),陈桷出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可惜未到任就去世。
  陈桷身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其后五世仕宦,几与南宋王朝相始终,其家族之兴盛,在温州也是难得一见,自号“无相居士”,著有《无相居士文集》十六卷,可惜不传。仅有《广化寺》与《合掌岩》两首诗流传。其中《合掌岩》一诗写道:“合掌仙峰插汉高,下临沧海压波涛。看来疑是金仙子,无相光辉礼玉毫。”后来苍南蔡听涛先生发现他一首佚诗《饯蔡鸣山领东阳主簿》》:“送子出都门,涉陟故乡路。黄叶舞悲风,塞雁笼烟雾。城柳系奔黄,把袂斜阳暮。觞子一杯酒,听我殷勤语:立功在少年,慷慨酬当宁。君禄有崇卑,臣心共天赋。委吏与乘田,宣尼无不豫。愿子好为官,时时守法度。天教养赤子,莫使气血怒。天教为水清,莫使尘埃污。指日报政来,声名满三辅。”
  据蔡谱记载,蔡鸣山(1086-1161),名照,字季远,温州平阳新城人,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举人,是平阳新城人(今钱仓)人,陈桷有三子汝楫、汝贤、汝谐中,次子汝贤就是蔡照的弟子,后官朝请大夫、四川达州知州。汝贤之子陈岘(号来东),官至兵部侍郎。陈岘之子陈昉,字叔方,号节斋,官至吏部尚书。陈昉之孙陈均,字子公,号公齐,官至官镇江知府、枢密院都承旨兼检正中书门下公事等职。陈桷家族,五世显宦,几乎与南宋王朝相始终,这在温州官宦家族绝无仅有的。
 
蒲壮所城的陈桷巷

  闽浙之缘
  《宋史》记载:“陈桷,字季壬,平阳人。”明代郑思恭《东昆仰止录》记载更详细:“陈侍郎(桷),平阳蒲门厦材人”。明(万历)《福宁州志》中在“广化寺”一诗注明:“陈桷,侍郎,平阳人”。福鼎陈桷的墓碑,《温州府志》、历代《平阳县志》等则更详细记载陈桷就是“平阳人”。然而陈桷家族与福建长溪(今福鼎)素有渊源。
  陈桷家族与温州不少世家大族一样,陈桷的先祖从福建长溪迁来,宋代瑞安进士陈傅良在《陈季阳墓志铭》中披露一事:平阳陈桷曾持陈谱到瑞安陈傅良家族要求“合谱”,因为两支陈族都来自福建长溪,且“同乡同里”,但陈傅良的长辈认为尽管两支陈氏来自同地,但不“同源”,故拒绝合谱。据查,陈傅良先人来自“长溪县劝儒乡擢秀里”,故此可以推定,陈桷先人也来自于此。至于陈桷的先祖第几世从长溪迁来,则难以考证,不过据藏于苍南博物馆的明代遗物《兴宗公墓志铭》中称陈桷为“八世祖”,结合福建浦城学者真德秀给陈桷之孙陈岘所撰的墓志铭中也称其家族“世家温之平阳,后徙于郡城(温州)。”可见陈桷的祖上迁至平阳定居年月已久,可以推定陈桷出生、生长地方就是平阳县蒲门。至今蒲门还保留着不少关于与陈桷有关的古迹,比如陈桷巷、陈桷修建的“谷神道院”,合掌岩以及陈桷公祠遗迹。
  另据宋代许景衡《陈通直墓志铭》记载,陈桷之父陈懿之墓穴就在福鼎广化寺后山,陈桷因“丁父忧”而可能在福鼎生活过,留下一首《广化寺》之诗:“山高不受暑,秋到十分凉。望外去程远,闲中度日长。寺林投宿鸟,山路自归羊。物物各有适,羁愁逐异乡。”陈桷作为平阳人,在福鼎居住,所处的生活环境催生了异乡之愁,亦是人之常情。
  
陈桷故居
  故里之辨
  陈桷作为平阳蒲门人(今苍南蒲城),从《宋史》为之立传开始,历代《温州府志》、《平阳县志》都有确载,班班可考。
  近年来,福建柘荣县部分文史工作者将陈桷等同于该县湄洋《陈氏宗谱》中记载的南宋绍兴朝礼部侍郎“陈纬”,并计划将陈桷作为柘荣人而入新修的《柘荣县志》,引发了浙闽文史工作者的争议。
  柘荣方面依据有三:一是当代《苍南县志》中记载“陈桷,又名纬”。二是湄洋《陈氏宗谱》中秘载一道宋高宗御赐陈纬的“圣旨”,提到陈纬官拜绍兴朝礼部侍郎,去世后安葬福鼎广化寺后山。三是柘荣古街尚存“探花府”、骑街坊、陈桷故居等遗址。由此当地一些文史工作者认为陈桷是“地地道道的柘荣人”。
  笔者和陈桷后裔陈宗豪为此三赴柘荣,查阅当地史料和宗谱发现,陈桷不是陈纬,将陈桷认定为柘荣人是完全不成立的。据《苍南县志》主编萧耘春先生介绍,“陈桷,又名纬”是受福鼎文史工作者陈海亮先生发表在《福鼎文史资料》1985年第4期上的《陈桷一生事略》影响,文中将湄洋《陈氏宗谱》中“陈纬”当作平阳的“陈桷”,而当时《苍南县志》修撰者并未辨析而收入志书,导致谬种流传。
  湄垟陈谱中收藏的所谓“宋高宗圣旨”,则更是漏洞百出,如出现“布政司”等明代的官职,令人啼笑皆非。至于柘荣古街尚存的“探花府”、骑街坊、陈桷故居等遗址,据福鼎陈家荣先生调查,那些古屋实为清代柘荣富商陈万泰所建,为其后裔、晚清拔贡陈善臣所居。陈善臣精通四书五经,门生遍及闽浙,被称“闽东夫子”,曾参与修撰《霞浦县志》,他并未在自己所修的志书中提及任何“陈桷”之事。笔者查考历代柘荣志书,也未见宋高宗时期侍郎“陈纬”的记载,遑论“陈桷”。
  一本清代湄洋《陈氏宗谱》,几页错误百出的“宋高宗御札”,几处不靠谱“探花府”,“接官亭”遗址,得出了“陈桷是地地道道柘荣人”结论,若作为地方文史界正常的探讨,无可厚非。然而此说尚未得到权威文史专家的支持,也未经福鼎、苍南等文史界的认可,柘荣县政府就轻易地依据这个结论而计划将陈桷收入志书之中,试问这种作法是否得当?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