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新闻网
读书: 创作|风土|读书|人物|艺苑|理论
您所在的位置: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0577-68881652

《俯拾集》后记

2014年08月15日 00:35:50来源:苍南新闻网

■萧耘春

在我虚龄12岁那年,父亲为我请了一位温十中毕业的人,专教我古文。他教的方法很平常,但特别重视背诵。一篇文章不单是要我从头背到尾,往往从中提出一句,要我接下背。这样,我非把一篇文章背得烂熟不可。

13岁,我考入平阳中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因日本人占据浙江、福建一些地方,就买不到书了。各科都由先生(那时老师都称先生)刻了蜡纸油印分发。初中二年级,张鹏翼先生来教国文,他教了《陈情表》后,布置作文题目是《读了陈情表后》,《陈情表》我在两年前就学过了,于是就试用文言写了短短一篇作文,很受张先生称赞。我又曾临摩过张先生的字,张先生的儿子是我同班同学,有一个星期天,张先生要我到昆阳镇西门外他的家,教我古诗与古文。去了几次,我就拜先生为师了。

在学校,我是一个颇用功的学生,不但读古诗文,还常到中学图书室借五四以后出现的作家如巴金、徐志摩等的书籍。看的都是散文和短篇小说。高中是在瑞安高中读。瑞高学生学习的风气也很不错。1948年,偶然有兴趣写篇散文《命?》,投寄《浙瓯日报》副刊,出于意料之外,居然很快就刊登了,还加了花边。

1951年,我从温州师范学校出来,分配到平阳县文化馆工作,经常下乡蹲点。那时阶级斗争很激烈,文章不敢写了。在乡下经常和农民朋友接触,听他们讲些民间故事,一有空,把故事记录下来,到1956年 ,我记录的一篇民间故事《一条扁担睡三个人》被华东、全国等民间故事集选中。后浙江人民出版社把我的七篇故事编入一本薄薄的《野熊和老婆婆》。

因为记录民间故事,慢慢地喜欢上民俗学,但我处境不可能到处走走访问,又因喜读苏东坡、黄山谷、欧阳修等人文集,于是我便比较熟悉北宋的民俗了。又因我喜欢看看唐宋以来的笔记、小说、戏剧,凡是民俗事象,就胡乱拉在一起,写了几篇文学与民俗随笔。

1958年最后被定为右派分子,过了一年多一点便摘帽,虽没有恢复工作,心情却好多了,约在1962年,突然想起写旧体诗,第一首是:

微雨洗青山,

晴岚生处处。

坐爱竹林幽,

清风自来去。

后来陈天孩先生看到了,说是写得好,如放在王摩诘集中,人们也挑不出。当然这是老诗人勉励的话,当不得真。

此后我还不时写几首旧体诗,至今也只有20多首。也是意外,我的旧体诗居然会被《诗刊》选中,发表在2007年6月号上。

1962年,一位和尚送我一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是佛教典籍中唯一的中国人著述而被尊为经的。当我读到“行由第一”,先作为小说来读,慢慢地引起对佛教的兴趣。后又读到大乘佛教典籍中非常著名的一部小品《维摩诘所说经》,兴趣更浓了。从此对佛教禅宗和净土宗经典,能找到就读一读,虽然领会得很肤浅,多读总比不读为好。

1944年拜张鹏翼先生为师学习书法到现在已经有71年了。张先生是写《书谱》上溯二王,参阅北碑。我写的是章草,还涉猎钟繇、黄道周、沈曾植。平心静气说,几十年苦学,如果有点儿成绩的话,也只有章草这一点点,可叹!

人到八十后,想写一点东西,无能为力。翻找出一堆旧稿,有手稿,有复印稿。幸好,有老朋友帮助,才有了《俯拾集》书稿。

【编辑:李甫仓】

热点新闻

>>更多外媒看苍南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