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周刊(2014年5月14日)
让每所学校都精彩
——我县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纪实




记者 郭永慧
5月10日,我县以93.6分的高分成功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评估验收。
教育作为社会民生之首,在苍南经济强势助推下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两基”之后,苍南教育奋起直追,赶超发展,2011年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实现苍南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的跨越。晋强之后,我县马上吹响了2014年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号角,提出了2015年创建省级教育现代化县的发展目标。三年来,我县始终坚持“苍南后发崛起,教育优先跨越”发展战略不动摇,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为载体,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总目标,明确时间表,制定作战图,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实施重大教育工程等举措,真正把义务教育带入均衡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全县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公平、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改善办学条件
促进硬件均衡
日前,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省级督导评估组在灵江学校、龙港平等利民小学、马站三中等学校实地考察时,看到一批批学生出入于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在配有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室里专注听讲,在新建的塑胶跑道上尽情玩耍,无一不为“硬件均衡”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欣慰不已。的确,办学条件的改善是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的重点,我县近年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三年时间共完成355个“校安工程”项目,其中薄弱学校及农村小规模学校改造工程项目达341个,占全县“校安工程”总项目的96%。
在校舍改造逐步到位的同时,我县还高度重视学校内部设施和装备建设。据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开始,我县就启动了新一轮标准化学校建设,三年来斥巨资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59所,力争到2015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通过率达到85%,努力使每一所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基本均衡。2013年县财政又追加一笔专项经费,用于添置计算机、校园网络、图书、科学和数学器材、小媒体、音体美等设备,全面实现“校校通”。我县还投入1124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学校安保设施,目前全县义务教育学校保安人员、报警器、视
频监控系统、防范器械的配置覆盖率达100%,有效提升了城乡学校的安保防护水平。
“苍南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与过去相比,完全可用‘跨越’一词形容。”在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市政协委员薛如意打了一个比方,她说,苍南教育的均衡不是“水落石出”,而是“水涨船高”,实现均衡的方法不是降低城镇学校、优质学校的档次,而是拉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水平,实现更高层次的均衡。
加强师资建设
打造队伍均衡
金乡石砰学校校长林兴舟用“得实惠、大变化、好发展”九个字概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他带来的感触。他说,自从学校配备两个美术专用教室,又“引进”了专职美术教师后,学校很多学生都在省市级美术、篆刻竞赛中荣获大奖。据了解,为合理配置城乡学校教师资源,近三年全县考录478名新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城镇学校、优质学校名优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担任教育教学骨干,进一步打通教师交流壁垒。同时,我县还实施城镇学校公开选调制度,真正打开了农村教师“入口”和“出口”,激活农村教师资源。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县教育局局长叶信迪说,教育并不是光有漂亮的“大楼”就够了,还应该有“大师”级水平的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近年来,我县初步建立了义务教育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每年有序组织开展城镇教师赴农村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有计划组织教师参加90学时培训,通过校长提升班、百名教师领军班、中青班、青训班等活动,不断给教师“充电”,有效提升农村教师业务水平。
此外,我县还专注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各学科专业教师共同体,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课题化观课议课、套餐式团队调研、指导式谋课磨课、观摩式思课写课,积极构建平等、互动、和谐、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确定每年4月和10月为全县教科研专题月,把脉课堂教学,助推科研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革办学机制
平等享受教育
“对于一个县城,累计投入将近3000万元建一所现代化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我敢说,在全省也是不多见的。”谈及我县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的具体举措,金乡四小校长林华忠显得有些激动。金乡四小原来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他介绍说,现在的学校“高端大气上档次”,金乡四小所有师生都兴奋不已,很多外来务工子女到现在还不敢相信可以走进这所“高档”学校读书。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她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为了让新居民子女有书读,读好书,我县近年投入大量资金兴建了一所占地50亩,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的学校,而且还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实施教育免费,并颁发文件明确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按照就近原则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
2012年开始,我县全面取消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挂钩的一切费用,坚持“就近、免试、免费”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划分公办学校施教区范围,全面推行“阳光招生”政策,实现了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零择校”,实行了几十年的“捐资择校”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有力保障了适龄少年儿童平等享有受教育权。
据了解,我县非常重视三类残儿入学工作,专门建立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完整特殊教育体系。全县现有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302人,在校就读296人,入学率为98.01%;同时我县还大力加强特殊学校建设,专设龙港九小和灵江学校为随班就读试点校,投入20多万元建立2个资源教室。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和扶持困难家庭学生机制,对困难家庭学生已按规定标准做到“应助尽助”,近两年,爱心结对助学共达1205人次,资助金额96.85万元。
推进特色办学
提升发展内涵
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人的成长旅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乃至影响一生的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县出台政策同步推进减负工作和高效课堂建设,目前已确定2个乡(镇)、4所中小学作为市级“轻负担高质量”联系乡镇和联系学校,确定20所中小学为县级“轻负担高质量”联系学校。我县还积极推进学校小班化教育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和品质,截至2013年6月,全县试点学校已达24所。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而是引导学校之间特色发展,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近年县教育局先后在全县中小学掀起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四节”活动,实施“美丽校园”创建工程,努力建设书香校园、艺术校园、活力校园、绿色校园,着力打造“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2008年、2010年,先后在灵溪六小、灵溪五小创办县少年艺术学校、县体育运动学校。2012年,县少年艺术学校舞蹈《鱼儿》获得浙江省舞蹈比赛少儿组第一名。连续12年举办的“春天颂诗”校园诗歌朗诵会,更是成为苍南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品牌。
同时,我县还着力开辟校外实践基地,利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闲置校产,在原云岩中小学、藻溪挺南小学、赤溪信智学校建设3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自2008年以来,先后安排了8万多名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轮流到基地开展生产劳动、手工制作、拓展训练、爱国教育、环保教育、海洋文化教育等实践活动,逐步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