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处走”之忧(今日谈)
□金招灵
一位县里领导到某部门督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说,通过这次活动,看干部自愿到艰苦地区、基层一线去的是否多了,想调往机关的是否少了。
真是一语切中时弊。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干部流动中,“人往高处走”的现象由来已久,令人堪忧。
忧其一,机关臃肿,人浮于事。时下,不少部门和单位的机关过于庞大,或职能交叉重复,或分工过散过细。而且,有些部门和单位新班子上任喜欢大动干部,动辄提拔一批批,当位子挪不动排不下时,就在机关虚设一些闲职,致使机关不断臃肿,工作也变得虚多实少。
忧其二,艰苦地区,人不愿去。在偏远地方工作的干部,大致有三类:一是“大庙”的“小和尚”被派到“小庙”做了“方丈”的;二是年纪轻、资历浅,或是没有门路的;三是犯了错误被“充军”的。由于这些地方条件艰苦,底子薄、困难多,没有沉下心来下大气力难以打开局面、干出成绩,以致少有人愿去,少有人留得住。
忧其三,“高”“低”失衡,人心不稳。机关里人多起来发号施令就多,考核检查更是五花八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因而不堪重负,叫苦不迭。再加上在机关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提升机会也多,谁不想往机关挤?更不必说经济发达地方更具人气,在世俗的眼里,山村的纯朴贫困怎可比都市的繁华富庶?不论身处“远近”与“高低”,当“春风不度玉门关”时,有些人便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混日子。
何以解忧?惟有改革!一要科学归并机构设置,整合人力资源,使机关“健美瘦身”,壮大充实基层;二要切实转变衙门作风,放下“老爷”架子,履“丫环”之职,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三要完善干部管理机制,从职级、福利等待遇向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的岗位倾斜,真正使有为的人有位,让实干的人得实惠。只有这样,才能使干部自愿往“低处走”,不再“怨杨柳”。只有这样,干部才能脚下生风,工作才能越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