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居福德湾

温州网讯 三月七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苍南县的碗窑村、福德湾村名列榜中。
福德湾村坐落在苍南矾山镇,这里因出产明矾而声名鹊起。本期“美丽乡村”我们走进福德湾,感受工业化聚居村落与传统农耕村落的不同民俗风情。
工业化聚居村落
福德湾村是一座随采炼矾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村庄位于“世界矾都”苍南县矾山镇南侧,依鸡笼山北坡而建。有一条用规整块石筑成的山岭,贯穿全村。山岭自矾山镇内街乘山势而上,福德湾的街市、民居、神庙、饮用水井和炼矾高炉、其他类型的炼矾遗址,一簇又一簇,散布在山岭的两侧,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因山势的高低不同,建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户人家,均可享受到充足的阳光。这就是福德湾村最为独特之处。
据当地居民介绍,福德湾的地名演变于昔时筑于半山坡上的一座庵堂名,这座庵堂称“福德庵”,矾业兴起,矾业工人开始迁来定居后,觉得炼矾业采矿石需要穿山挖洞是件危险活,以庵名称居住地名不吉利,见福德庵周边的山坡上丛生苦竹,又想炼矾的工作很辛苦,渐以闽南语的谐音,改称为“苦竹峖”。新中国成立后,矾业工人开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又一次以闽南语的谐音改称“福德湾”。据此,可以说福德湾地名的演变,就是明矾生产发展和矿工生活变化的印证。
矾山的炼矾业,始于宋代,鸡笼山是矾山主要的采矾区之一,地底下有丰富的明矾石矿,福德湾虽是因采矾炼矾而形成和繁荣的村落,但发祥时间并没有那么久远。明代中叶时,才有永强的朱、林、郑、王四姓人家为避倭寇乱,迁来定居,开始以炼矾为生。清乾隆之后,采矾业逐渐发展并形成产业化生产规模,与采矿炼矾业相关的行业渐有匠户迁入,一些服务行业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有苏、刘、李、项、冯、郭、卢、胡、吴、洪、欧、吕等16个姓氏混合聚居的村落。村内行业齐全,有火药制造、打铁、木工、裁缝店、打草鞋、剃头、药铺诊所、说书、唱渔鼓等行业,开有南货店、米行、布店、豆腐店、饼店、蜡烛店等商铺。16姓人家互为邻里,通姻连亲,和谐相处、关系亲密,不是族人胜似族人。姓氏众多、行业齐全,这是因工业生产而形成的福德湾村区别于农耕文化村落的最大特点。
工业化聚居村落
依山而建的街市
福德湾村最富特色的是村里的各式建筑。
村庄里古朴而有韵致的小街,依山而建,长约200米,宽约3米,蜿蜒而上的石筑山岭就是小街的街市,山岭每上一步台阶,街市也高一级台阶,街面最高处与最低处有近10米的垂直落差。街道两旁共有60余间民居与店铺,大多为一层建筑,最高不超过两层,均为砖木构和石木构建筑,或背西,或背东,均开有背窗,可以尽情享受阳光的照耀,每间的房屋正面看去其貌不扬,进入室内则光线充足,起居功能齐全。店铺的临街店面没有像平原地区的长街一样开设排门,而是开单扇门,门边再开一扇大矮窗,沿窗边和门口围一店柜,顾客可以进门选货,也可临窗购货,外看颇觉别扭,进店或凭窗购货则趣味横生。
小街前后和更高处山坡上的传统民居,也大多为一层或一层半建筑,最高的也不超过二层,外墙大多用不规则块石(俗称“蛮石”)砌成,内置梁架结构,上盖青瓦,一般筑有正屋与稍间,正屋为硬山顶,稍间则为三面坡屋顶,后檐隔排沟用大块砌驳坎墙,屋前用块石砌围墙围一小院。院子里种四时开花的花木,或者是葱、韭等蔬菜。一家一户一院,或一大家数户一院,站在院子里,既可以俯瞰矾山镇貌、眺望远处山色,又可以回避城镇的喧嚣,尽情享受山上的幽雅与清静。这些石头厝,因所用蛮石为矿石的下脚料,石头里含有不同的矿物质,颜色五彩斑瓓,醒目而炫眼,一座座散布在山坡上、花木丛中,构成了一道道风景线。
明矾石煅烧炉
村前村后有几座,高高耸立在山坡上,构成了福德湾村独特的村庄标志。这种煅烧炉,堪比高塔,但基座与圆径均小于一般的高塔,且要长期承受烈火的煅烧,建造技艺之高,为高塔的建造师所无法比。这种高炉现村庄里还有6座,各座大小相仿,其中村庄西侧1号区的两座高炉保存最为完整。1号区的两座高炉,相距仅6米,均建于民国时期,通高各约22米,各由基座、炉室、投料室、烟窗四部分组成。基座方形,用块石错缝砌筑,长宽各约3.15米,壁厚1.05米。北壁设单门,为煅烧口,可加柴、煤等燃火焚烧矿石,东、西壁两向各开形制相同的双连拱门,一侧门用于取下炉灰,一侧门用于排出用火烧熟、烧碎的矿石,门高均约2.20米,宽约1.15米。基座上方用耐火砖内外两层筑炉室。炉室高约6-7米,圆柱体状,直径约3米,内储明矾矿石和燃料煤,主要用于煅烧矿石。炉室上逐层收分用砖续砌圆锥台状投料室。投料室高约2.8米,底部口径约2.8米,顶部口径约2米,靠山的南壁设投料口,或称灶口。灶口梯形,底宽1.50米,上宽1.12米,高1.30米,用于往煅烧室投放矿石和燃煤。投料室台体四周出挑环筑木构圆棚,南向与山坡相连,以便自山坡上直接将矿石搬进煅烧高炉。投料口上方逐层收分用砖续筑圆锥台状烟窗,用于疏排由燃烧产生的火烟与气体。将一块块生硬而无生气的石头提取出冰块般晶莹剔透的明矾,要经过采矿、焙烧、风化、溶解、结晶等复杂环节,其中焙烧是较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焙烧时,要先将矿石和木柴依次投入炉中,然后点火燃烧38至40小时,扒出熟矿石,再投入矿石和燃料,继续烧一炉。这种高炉,每烧一炉要用木柴1.8吨,可烧熟矿石约13吨,所以,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孵石炉”或“窑”。
明矾石煅烧炉
炼矾配套建筑
围绕着锻烧炉,村庄周边还分布着诸类炼矾建筑和采矿洞穴。有开挖于清代的矿洞,有建于民国的引水渠,有矾山矾矿旧址的配套建筑。矾山矾矿旧址当地人俗称为“一车间”,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采炼生产、生活系统,占地面积21.39公顷,配套设施包括矿洞口、调度室、1号变电房、压风机房、1号打铁铺、食堂、铁索控制室、废石堆等采矿旧址(即矿洞工作面旧址),选矿房、煅烧炉、结晶池、风化沉淀池等炼矾旧址,管理房、堆料场、2号变电房、2号打铁铺、水泵房、蓄水池、锅炉管理场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因山势而筑,选址与结构十分科学,布局有序而互相应接。一座建筑,仿佛就代表着炼矾的一个环节,逐一参观这些设施,可以让人们了解到,矿工们是用如何的手段,神奇地将石头化为冰清玉洁、通透晶莹的明矾的。
福德湾别具特色的还有村庄中道路。福德湾村的道路可以用“一纵四横”来概括,“一纵”,指全村只有一条自山下通往山顶的石筑长岭,下通矾山内街,上可通福鼎前岐。“四横”,指全村只有四条与直行长岭相沟通的盘山横道。这四条横道通往村庄的每一个部位,也与邻村相沟通。不论是纵道还是横路,还是街区的蜿蜒小弄,所有的道路都以老街为中心,分别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向外辐射,道路格局简单,但又四通八达,别具韵味。
供奉“窑主爷”
福德湾的民风民俗也与周边村落有所不同,村里筑庙供奉的“窑主爷”神,离开矾山这个区域,没有其他地方有供奉的。关于窑主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他原名陈景成,洞头县人;一说他原名秦福,四川人。总之他俩中的一人是最早发现矾山明矾矿的人。所以后人尊称他们为矾老爷或窑主爷,并立庙供奉祭祀。矾山人凡新开矿洞、掘地挖石都要先祭请窑主爷,每年农历九月初六,人们认为是窑主爷的诞辰日,全村的群众还要开办福会,举行类似公祭式的祭祀活动。福德湾用丝线和明矾结晶制出来的手工艺品矾塑也是矾山地区独有的,离开矾山地区,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地方有做这种工艺品的。这种工艺品造型简洁而华丽,色彩斑斓,晶莹剔透,宝物一般十分讨人喜爱。
福德湾留给人最美的印象是清雅。村庄的每个角落都是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杂物,街面是清爽的,民居也是清爽而有条理的,空气也是清新无比,尽管山下依然在使用的矾窑里经常会散放出浓烟,但对福德湾并不影响,仿佛与山下城镇的喧嚣隔绝了一般地安静与清爽。走在福德湾平整而清洁的道路上,或坐在路边小店里喝一口粗茶,心里的杂念、烦恼,渐渐地就像被这里清新的空气,清雅的环境化解了一般,心胸开阔了,步伐也轻松多了,顿觉前头的路也宽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