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新名片——苍南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纪实



记者 陈薇拉
今年1月8日,由省政协副主席陈艳华带队的省森林城市检查验收组一行,在对我县创森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和严格考核后,为我县创森工作一致给出漂亮评语,亮出验收高分,这标志着我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已实至名归,顺利过关。
我县“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自2011年正式启动,三年多来,全县累计投入绿化建设资金8.36亿元,绿化造林8.5万亩,新增城镇公园绿地295万平方米,新增城市人均公园绿地9.05平方米,新增森林公园3966公顷,建成交通、城区和森林三大绿道398公里,县城建成区林木覆盖达31.8%。目前,我县拥有乔灌木树种1021种,野生动物资源1392种,林业用地104万亩、林地83.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6.98%。通过多年的建设,我县已基本形成了以沿海防护林体系为主线,以森林城市绿化为重点,以森林通道为骨架,以城镇、社区、村庄绿化为依据,点、线、面、带相结合的森林城市绿化格局。
种绿:政府主导 全民参与
2010年底,我县吹响了建设“绿色苍南、美丽家园”的集结号,在全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千人动员大会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苍南县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随之制定出台了《苍南县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2011年初,我县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正式启动。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创建目标写入了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将创森工作列入乡镇年度绩效考核项目和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旬听一次汇报、每月有一次督查,研究解决创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县人大、县政协积极发挥监督作用,通过座谈交流、视察调研,督察创森工作全过程。县政协等8个单位成立了“苍南县关注森林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县政府成立了绿美办,各乡镇相应成立创森办,加强了对创森工作的指导。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监督员组成的检查组,建立检查通报制度,并每月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各地绿化进度排名。
2012年,我县又创办了苍南绿化美化网,开通了短信平台和政务微博、公众微信,介绍创森知识、各地工作动态、居民绿化典型,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我县创森工作动态。市、县各类新闻媒体也制作、播出了“绿满苍南”、“绿化建设、全民共享”等专栏,多视角、全方位地报道我县创森工作。每年还定期在展览馆、广场、基地、乡镇等举办“爱鸟周”等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广泛的生态科普教育展会,提高社会知晓率,营造浓厚的创森氛围。
每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县四套班子领导和乡镇、部门干部都带头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三年共植树2.1万多株。机关、学校、企业、社会团体和群众也自发组织开展栽种“党员奉献林”、“百团建百亩公顷林”、“巾帼纪念林”、“壹加壹志愿林”爱心林、创业林等义务植树活动,种植各类苗木232万株。此外,“万株榕树种植大行动”、“珍贵树种苗木进村到户”等活动,鼓励居民认建认养绿地树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全县群众自觉投身植绿、爱绿、护绿的热潮,创造了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争创的良好环境。
创优:规划引领 投入保障
我县创森工作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立足本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注重现实基础与规划的长远结合,注重区域自然地貌和植物秉性相协调,在“种哪里、种什么、种多少”等具体问题上,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专家论证,合理分布绿地,科学配置植物种类,确保城乡绿化的档次和品位。围绕“打造一条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形成沿路、沿河森林景观通道;建成城区园林景观休闲、农区防护林网和乡村田园风光”的总体布局,编制了《苍南县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苍南县慢行绿道系统规划》、《苍南县平原绿化规划》、《苍南县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等一系列创森发展规划,以及重点乡镇森林城镇建设规划,还先后完成了19个城区、森林、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和森林通道、河道绿化景观带规划设计,为我县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有了规划,便有了方向。在实施绿化的具体过程中,各乡镇还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和谐搭配,在城区,着重构建公园绿化、社区绿化、路网绿化等“三绿”,形成市民能接触到绿、享受到绿、观赏到景的生态休闲绿化设施;在城郊,重点构建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风景游憩林等“三林”,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形成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历史与现代化相辉映,城市与森林相交融的“苍南特色”。
为保障绿化资金投入,我县专门出台了《苍南县绿化资金扶持管理暂行办法》,将绿化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并按照“县财补助、镇(乡)财配套、村财自筹、社会捐资”的原则,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和工商企业参与,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专款专用,重点打造了一批绿化精品示范工程。县政府还设立了苍南绿化社会贡献奖,发动社会力量捐地、捐资、捐树。三年来,通过政府项目带动、城乡互动共建、社会力量参与,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达8亿多元,全县绿化数量和规模明显提高,森林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惠民:绿地增多 产业发展
我县创森工作坚持“城区园林化、通道林荫化、郊区公园化、农村田园化”基本思路,深入开展森林县城、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公园、森林通道、森林河岸、森林农区、森林厂区、森林墓区、森林产业、森林保育、森林文化等十二大森林生态建设,城乡绿化显著。三年累计完成十大中心城镇绿化8200亩;农田林网20000亩、海岸基干林带2500亩、平原片林2500亩、绿化苗圃3500亩;累计建成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森林村庄8个、市级森林村庄135个;重点防护林工程30883.9亩,泥质基干林带15.9公里,基本实现泥质海岸基干林带合拢。
同时,加大公园、广场、城市主干道、城乡结合部和老城区整治建绿活动,三年建设区新增绿化面积223.7万平方米、森林公园9363公顷,县城人均公园绿地达12.5平方米,有11个城郊森林公园初步建成并对外开放,基本建成县城两江绿道慢性系统。水景园、支江绿廊、江滨公园、新建河景观带等一大批公园、广场绿地,已经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主要场所。还注重将绿道网建设与城乡绿化同步推进,共建成交通、城区和森林三大绿道437.5公里,绿道游成为市民节假日远离雾霾、健身休闲首选。
森林城市的创建还带动了森林产业的发展。2011年,我县在全市率先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盘活森林资源、发展农村经济,三年累计办理公益林火灾险41.9万亩,实现林地流转8800亩,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5笔,发放贷款300万元。而森林旅游业也实现蓬勃发展。2008年5月,我县成功承办了浙江省首届森林旅游节。玉苍山景区开发了石海迷宫等一批新景点,建成游客接待中心等一批重要景区设施,并于2012年11月成功获评为国家4A景区,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5万人次,年均创造各类森林旅游产值1200万元。县委县政府还大力扶持发展油茶等优势产业。目前,我县建有油茶基地13708亩,低产改造1750亩,建成省定点油茶良种繁育基地30亩、油茶良种菜穗圃30亩、油茶加工厂1家、油茶产业示范园区2500亩、油茶精品园1100亩,年产值达2500万元。以桥墩、马站镇为主产区的马蹄笋、杨梅、四季柚基地达3.9万亩,高效林业产业已成为苍南山区群众致富和工商资本投资的重要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