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比学帮”活动全新启幕

记者 李静静
循着2013年 “比学帮”活动的号角,全县各乡镇及平台再次迎来年度“大考”。在1月2日、3日为期两天的“比学帮”活动中,黄寿龙、苏庆明、黄荣定、张传君等县四套班子领导率队前往全县29个考察点,看现场、看项目、看状态,比作风、比理念、比效益,见证各乡镇如何把承诺变成行动、把思路变成举措、把目标变成现实……这既是对2013年各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一次大检阅和大考核,更是对乡镇干部工作能力、执政水平的一次临场检验。
在过去一年里,各乡镇对照年初签订的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凝心聚力,加压奋进,全力以赴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将成果选优呈现在此次“比学帮”活动中。通过一天半时间,参观人员对全县十二个乡镇及四个平台共29个察看点进行现场“检阅”,听取项目概况、发展思路,并对其进行测评打分。尽管时间紧凑,但是察看点内容丰富,其中涵盖了振兴实体经济的小微企业园,旧城旧村拆迁改造、农房集聚建设、现代农业开发项目、赤膊房整治示范街打造、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城镇入城口提升工程,以及广场、医院等大批公共民生项目和奇石展馆等文化项目。一路走来,各乡镇全城“赛马”晒标杆,亮点纷呈,令人振奋,各地抓发展、抓环境,不甘落后,奋勇争先,氛围浓厚。
与前两年有所变化的是,今年的“比学帮”活动一改往年逐个点现场点评的惯例,而是在其后召开的汇报会上进行统一点评,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当“比学帮”活动以崭新的姿态亮相时,县委书记黄寿龙的一句话开宗明义:“‘比学帮’活动,看的是热火朝天的场面,奋勇争先的劲头,学的是赶超发展的思路、创新求异的举措,通过比学帮活动,让各乡镇学到经验,看到差距,感受到压力,对苍南加快发展的认识更加统一,抢抓机遇的意识更加强烈。”
“灵溪的坝头城中村拆迁工程,龙港的污水处理厂,赤溪的中药材种植园,岱岭的玫瑰园,钱库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宜山的前河蒋村旧村改造,金乡的小微企业园建设,矾山的文化产业园、桥墩的“精品街”打造,马站的农房集聚,凤阳的小流域治理,藻溪的豆芽产业整治提升工程……”对于各乡镇的特色与亮点,黄寿龙一一例举,悉数在心。在看到闪光点与工作成效的同时,他也直陈不足:从“比学帮”现场来看,项目规模偏小、品味不高,且引进台资数量偏少、力度不够,招商引资服务环节不尽人意、有待改善。为此,他要求,全县上下要以此次“比学帮”活动为契机,认真谋划今年工作思路,真正使“比学帮”活动能够落到实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新一年的工作,各乡镇党委书记也早早描绘好了一张全新的“蓝图”,且在汇报会上表下决心,将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各自出招争一流,全面掀起苍南新一轮的发展热潮。黄寿龙在点明今年工作重点时强调,苍南要紧紧抓住温州市委将对台经贸合作上升为全市对台开放战略的重要机遇,加快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全力抓好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创建,确保以更高的站位推进对台经贸合作向纵深推进;要以更新的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温州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变的要求,积极推进灵溪龙港一体化融合发展、中心镇城镇化竞相发展、乡村现代化统筹发展;要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以更大的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和田园山水智城。
黄寿龙要求,全县上下要以此次“比学帮”活动为新的起点、新的动力,以豪迈的气概、必胜的信心、创新的举措、过硬的作风,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努力把各项工作抓得更实更有效,推动苍南发展全面提速提质提效。
乡镇“比学帮”活动书记县长点评
灵溪镇
攻坚克难是灵溪镇全年工作的关键词。可以总结为三句话:一是攻坚有定力。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复杂的社情民意,灵溪镇党委、政府面对困难不退缩、坚定信心不动摇、紧抓任务不放松,根据县委、县政府“责任捆绑攻坚”的要求,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成效。二是攻坚有战斗力。2013年,在灵海公路推进、坝头整村拆迁、砖瓦窑拆除、美庄河治理、垃圾发电厂选址等方面,灵溪镇打了一场又一场的硬仗,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充分体现了灵溪党委、政府及镇村干部的战斗力,在“四边三化”和“三改一拆”、招商引资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三是攻坚有合力。始终以“第一人称”姿态出现,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主动抽调精干力量投入县城新区、苍南工业园区、铁路办三个建设平台的政策处理工作,有效有力支援了三个建设平台重点项目的推进。
总体来说,今年灵溪的变化较大,灵溪坝头的城中村改造很有创新,值得其他中心镇学习,体现出了“三改一拆”的魄力。美庄河从根本上进行了治理,以治水为突破口,改变城区的生态环境。而目前灵溪老城的改造力度仍然不够,整个城区影响城市形象的“疤点”较多,治水任务依然繁重。2014年,灵溪镇要以现代化美丽县城建设为总载体,加快实施“大灵溪”规划,推进大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开展交通大整治。尤其要推进“五水共治”,决不能让美丽的县城中心湖变成臭水塘。
龙港镇
2013年龙港镇按照市委十大举措的要求,县委“1149”工作布局,突出抓好实体经济,环境综合整治,固定资产有效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抓项目推进有力度。灵海公路拆迁、华润电厂征地、500送出塔基建设、泮河项目进场、舥艚老台拆违等一大批长期无法进场的重点项目得以顺利推进,一大批遗留下来的群众关注的民生工程陆续开工,有效树立起政府威信,进一步改善了投资环境和社会风气。二是抓环境整治有创新。不断创新文明创建载体,全面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环境得以改善。尤其是池浦河等河道治理成效明显,成功实现华丽转身,构建出了人与水环境和谐交融的新景象。三是抓城市建设有成效。城市重心逐步向东转移,世纪新城的城市框架逐步拉开,世纪大道拓宽及转盘改造顺利开展,世纪大道两侧地块招商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综合体、电子商务城等大项目即将落地,未来龙港城市建设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今年龙港要以“全国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镇”为总载体,以责任捆绑攻坚为总抓手,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搞试点,做到率行改革、引领发展、当好示范,决战滨江、决战决胜。
金乡镇
2013年,金乡镇全面落实“责任捆绑攻坚”要求,自加压力、负重前进,各项工作可圈可点。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谋划发展有思路。在抓卫城保护、实体振兴、有效投资、环境整治等方面,都能够紧紧抓住上级党委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有清晰的目标定位、明确的工作责任、有序的推进步骤,攻坚破难、强势推进。二是推进发展有实招。有力推进电雕园区、电化铝标准厂房、甬台温高速复线等重大项目的政策处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在金融风波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保持了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三是协调发展有特色。在环境整治方面,积极创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治水活动,创新引入“壹加壹”社会组织参与河道保洁,完善了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全年10次月考核,有5次排名工贸型乡镇第一、2次第二,年度总排名第一。
下一步,金乡镇要积极思考怎样把600年的抗倭文化与滨海旅游元素相结合,深入挖掘历史故事,使其成为浙南唯一的、独特的、开放性的历史文化名城;要在现有传统企业的基础上实现转型提升、机器换人、电商换市,而电镀等产业发展则要慎之又慎。金乡要紧紧抓住甬台温高速复线、228国道、龙金公路扩容、崇家岙港区开发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带来的机遇,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树立信心,抢抓机遇,以打造“文化历史名城、生态工贸重镇”为目标,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扎实工作、奋勇争先,为金乡镇“赶超发展,再创辉煌”而不懈努力。
钱库镇
2013年,钱库镇突出抓好重大项目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值得肯定。具体表现有三方面:一是抓工作机制有创新。充分整合各方力量,组建综合管理执法大队,统一行使行政执法职能,改变了两违、双清、城管等执法力量各自为阵、各自为战的局面。二是抓工作推进有力度。在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把征地大会开到农户,通过面对面做政策宣传,广泛取得群众理解和支持,确保了三医迁建工程、箱包市场一期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打造了以金果葡萄庄园、钱通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效益化。三是抓工作合力有办法。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发动社区、村居、社团、群众共同参与环境整治,在全县率先成立“我爱我家”基金会,形成了环境整治的强大合力。
钱库镇素有“千年钱王福地,百里江南水乡”的美称,是苍南江南河网的核心地带,今后要紧紧围绕打造“江南水乡、工贸重镇、文化名镇”的要求,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加强环境整治,同时对现有产业进行集聚提升,加快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城镇建设新形象、平安建设新成效。
宜山镇
宜山镇一是发展思路更加清晰。针对当地的产业状况,明确提出“针纺织进园区、布角料进市场”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针织园区、再生纤维加工园区等项目建设,积极谋划300亩的小微企业创业园,目前进展顺利。二是攻坚措施更加坚决。积极谋划低效土地二次开发,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注重拆改结合、拆建结合、拆用结合,按照整村连片、沿路沿河、党员干部带头的思路,大力度推进拆违工作,做到和谐拆违。而灵海公路的拆迁也做到后来居上,如期完成政策处理。三是环境整治更加有力。针对全镇量大面广的布角料乱堆乱放问题,积极探索整治办法,通过布角料特色街区改造示范,有序推进布角料集中堆放、集中交易、集中运输,可见宜山的环境整治已向纵深方向发展。
对于2014年的工作,宜山镇要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大胆探索产业转型新路,积极引导居民二次创业,努力建设特色之镇、精致之城。
马站镇
对马站镇的评价有两点:一是发展有特色。一年来,马站镇依托“山海兼利、生态良好”的优势,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资源等方面,坚持走特色发展、生态发展之路,成为苍南生态最好、环境最美、空气最清鲜的地方。二是攻坚有成效。马站镇能够克服困难,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强有力的推进责任捆绑攻坚活动,在垃圾填埋场建设、河道清理、青山白化治理、土地出让、甬台温高速复线政策处理等工作中都取得良好成效。
生态是马站最大的优势,环境是马站最大的亮点。马站镇今后的发展,一定要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住高速复线建设的机遇,推进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协同发展。
矾山镇
2013年,对矾山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可以用两句话来评价。一是谋划发展有高度。以推进矾矿改制为突破口,以矾矿申遗为主线,全面推进矿山文化产业园建设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二是项目攻坚有力度。今年来矾山镇在投资、土地流转、青山白化治理、矾矿医院划转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让矾山这个矿山老镇,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下一步矾山镇党委、政府要坚持以矾矿“申遗”为抓手,做到规划好、保护好、申报好、建设好,全力推动矿山旅游开发。同时以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为出路,走规模化、现代化、特色化的农业之路。
桥墩镇
针对桥墩镇的工作,总的评价是三个“一”。一是先人一步。在农房集聚方面,腾龙小区农房集聚项目是全县“城郊结合部中心村建设”的八个示范项目点之一,也是全县第一个奠基开工的农房集聚改造点建设项目,切切实实为全县开了个好头。二是高人一筹。桥墩镇的南大门形象提升工程,受到省领导密切关注,“比学帮”中的桂兰路“精品街”察看点令人眼前一亮,其具体做法值得全县借鉴和推广。三是优人一着。桥墩镇在产业特色发展上可谓是谋得深、谋得早、谋得好,今年成功申报了中国茶文化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月饼之乡也已经在申报中,可以说以茶和月饼为主打,其他特色优势农业为辅助的产业总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作为两省边际重镇,桥墩镇繁荣的中心城镇有历史的沉淀,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当前桥墩镇交通日益便利的情况下,桥墩要逐步凸显自己的特色,全力打造精细农业。而旅游将成为苍南今后的朝阳产业,桥墩要以更加开拓的思想,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立足生态资源这个优势,抓住“治水护水”这个关键,突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这个重点,坚持走“不搞工业化也能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子,把桥墩打造成为美丽浙江南大门的代表之作。
藻溪镇
过去一年,藻溪镇各项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是产业转型好。加大对气流纺的整治力度,引进了如铁皮石斛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并对豆芽产业进行整治提升,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二是项目推进快。积极推进灵沙公路政策处理,有力保障灵沙公路藻溪段三个标段实现开工建设。三是环境整治优。深入开展水库水源保护、垃圾河黑臭河整治、截污纳管、滨水公园建设等工作,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今年藻溪镇要做到科学规划、有序建设、严格管理,抓紧改变交通规划布局及生态环境建设布局,主动融入县城新区规划和美丽县城建设的大格局中来,实现互动发展、协调发展,将藻溪打造成为县城的美丽后花园。
赤溪镇
2013年,赤溪镇的工作是扎实有效的。一是发展有目标。紧密结合赤溪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了“一个提升、两个推进、三个改善”的工作目标,做到发展心里有数、心里有底,全镇上下能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二是发展有突破。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托资源优势,主动内接外引,在产业转型和招商引资上取得突破。半垟中药材产业园区就是引入工商资本注入的一个好项目,是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有机统一的典范。三是发展有保障。有力推进灵沙公路、甬台温高速复线、大渔湾海涂围垦等重大项目的政策处理,在打造发展环境上体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和攻坚力。
2014年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灵沙公路与甬台温高速复线的建设推进,大渔湾海涂围垦工程的全面启动,赤溪镇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着力念好“山海”经,打好“生态”牌,打好促进发展“组合拳”,努力成为苍南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凤阳乡
2013年,凤阳乡的工作定位准确、重点突出、发展平稳。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发动社会贤达出资治理溪库,使畲乡展现新面貌。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新建面积2850亩的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园,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在平安创建方面,立足民族团结,围绕打造“幸福畲乡”,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保持社会稳定。
针对当前的发展形势,凤阳乡进一步提出要打造文化传承之乡、旅游休闲之乡、特色效益农业之乡的三大畲乡品牌发展思路,非常切合当地实际,要坚持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岱岭乡
2013年,岱岭乡的工作有思想、有特色、有成效、有亮点。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相继创建成一个1000亩的市级精品园和一个500亩的县级精品园,并成功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建成“相约玫瑰园”项目一期,发展势头良好。与此同时,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牢牢抓住了畲族文化这个核心要素,以较省的投入,最大程度展现畲族乡的风貌。
小乡可以办大事,小班子可以创大业。在新的一年里,岱岭乡要在坚持走独具畲乡特色道路的基础上,积极融入马站片区发展大格局,在文化、生态、农业、旅游等方面下苦功夫、真功夫,全面激发岱岭发展的新活力。
(李静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