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天下苍南人  -> 正文天下苍南人
人们之所以对他一次又一次的纪念,是被他人格魅力和学术思想深深的感召

大师风范 泽被桑梓——纪念苏渊雷先生105周年诞辰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9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上世纪九十年代摄于钵水斋
 
80年代苏渊雷先生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相聚于上海觉园。
 
80年代初苏渊雷与巴金在上海。
 
1987上海中国画院苏渊雷父子书画展。方去疾(左一),苏春生(左二),苏步青(中),苏渊雷(右二),韩天衡(右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近国学大师苏渊雷”——《苏渊雷文萃》《苏渊雷评传》
 
位于钱库江南梦园内的苏渊雷纪念馆

■林勇

今年是当代著名文史学家苏渊雷先生105周年诞辰。10月9日和13日,上海、温州两地分别开展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苏渊雷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和苏渊雷故里苍南县的领导分别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近国学大师苏渊雷”——《苏渊雷文萃》《苏渊雷评传》和西泠印社出版社的《苏渊雷墨迹选》的首发式,由上海电视台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卓尔不群——苏渊雷纪实》也同时在沪温两地首映。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旨在追思、弘扬苏渊雷先生在文史哲佛学等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学术风范,缅怀先生追术真善美,充满文化创造活力的智者人生。

18年来追思不断

“学者革命者兼为翘楚,佛学文史学皆登高峰。”苏渊雷先生一生具有名士风度、哲人风采、史家通达、诗翁风骨,是我国难得的一代文史大家。1995年11月13日上午,苏渊雷在上海同仁医院病逝。18年来,在他的家乡温州和他工作过的上海、哈尔滨等地,对他的纪念活动不断——

2001年11月,由苍南县政府牵头,在原江南梦园公园内的江南书院原址上倡建苏渊雷纪念馆。落成时,温州市副市长陈莲莲出席仪式,缅怀追思了苏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教育风范;

2008年,是苏渊雷先生的百年诞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苏渊雷文集四卷本。温沪两地的书画名家创作了近200幅纪念苏渊雷的书画作品在温州市展览馆展出。当年10月,五卷本的《苏渊雷全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原有四卷本文集的基础上重新归类,分文学、史学、哲学、诗词、佛学五类结集,全集煌煌310多万字,全面展示了苏渊雷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文学创作成就,获得了学界和读者们的好评;

2011年金秋十月适逢苍南建县30周年,苏渊雷和他的哲嗣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苏春生教授的书画精品40余幅,以“海上二苏展览”为名,分别在上海和苍南两地展出;

去年7月,平阳县举办“海上二苏暨雪棠书画院书画作品展览”,展出佳作120余幅。苏春生教授动情地说,每次展览他都会感觉到“父亲又一次还乡了”……

今年10月9日,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苍南县人民政府和上海佛教协会联合在上海玉佛寺举办了有180多人参加的纪念大会。那天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授50余人参加了苏渊雷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紧接着,10月13日,在苏渊雷先生的家乡苍南县又一次举行了纪念会。

人们之所以对他一次又一次的纪念,是被他人格魅力和学术思想深深的感召。苏先生卓尔不群的思想,勤奋治学的精神,面对苦难的态度和广闻博爱、通才达识的襟怀,让人们感怀不已。

风雨人生奋斗不止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而奋斗是它的手段。”苏渊雷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他的一生,就是阅尽沧桑、不改真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一生。

新近出版的《苏渊雷文萃》《苏渊雷评传》和电视专题片《卓尔不群——苏渊雷纪实》,为我们完整勾勒出一个文史大家的风雨人生:

苏渊雷(1908-1995),原名中常,字仲翔,号钵翁、遁园,浙江玉龙口村(今属苍南县钱库镇新安社区)人。

苏渊雷先生日后成为大师,与其幼时所受到的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极有关系,外祖父徐笛秋是其启蒙人。笛秋老人隐居求志,文史自习。善诗,性格恬淡,心态平和。苏渊雷先生五岁发蒙,六岁时就学于外祖父家,受其古典诗歌方面的熏陶,并在母亲的严格督教下,十二岁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金乡高等小学。十三岁入南雁宕会文书院,从张汉杰师进修古典文学。

他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被判刑19年。1929年春,狱中成立陆军监狱特别支部。在为牺牲同志举行的追悼会上,他吟诵了《不朽的生命》以诗言志。第二天,又被钉上脚镣,解反省院禁闭。

在与反动派开展斗争的同时,他与同囚战友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刻苦学习马列经典著作,苦学英语,涉猎佛典、圣经等。在狱中,他还写成一部五万余字的学术专著《易学会通》。先后二次上书蔡元培,请求设法营救狱中同志。

1933年6月,在刑期已执行三分之一时,他获保释出狱。刘绍宽先生十分惜才,惊叹四万言的《易学会通》在狱中完成的毅力,喟曰:“不易才也!”七年囚禁的辛酸和学有所成的喜悦,一起涌上心头,从此他易名“渊雷”。出狱后,受聘为上海世界书局编辑。

1949年5月20日,上海解放。苏渊雷被推任为上海市军管会高等教育处兼文管会秘书,负责筹备工作,同时负责清点海关截留历史文物及各机关图书资料。

1957年5月。先生针对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在《文汇报》和《解放日报》上同时发表两篇文章,提出《专家教育与通才教育》、“关心时事与自觉学习”、“教学大纲与课党争鸣”、“团结老辈与培养新生”,以及知识分子如何进行自我改造,如何正确贯彻“双百方针”等问题。因此于1958年反右“补课”时,被错划为右派,旋调哈尔滨师范学院。这时,一种“吾生已惯波三折,放眼乾坤日月长”的勇气,促使他发愤忘忧,将酝酿多年的写作计划付诸实行。

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关照黑龙江省长李范伍落实政策,得以摘帽,并调黑龙江史学会主持“读史讲座”。“十年动乱”,复遭冤屈,插队落户,继而被勒令“退休”,遣送回籍。但学术研究,始终不辍。

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终于使他长达20余年的沉冤昭雪,返沪复华师大教职。

“学者之诗,勇士之史”,苏渊雷先生以奋斗的一生,完成了学者的诗史,创造了生命的非凡意义。

乡音不改乡情不断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苏渊雷曾多次回到家乡钱库。每次来都有一班“小友”、“畏友”围绕在他的周围。他也曾多次提到:钱库文化基础较差,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由他出面组织国内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来讲学,希望家乡能建一所江南书院,每年他将抽出四五个月的时间在这里讲课,为钱库乃至江南培养一批文史哲、诗书画的专门人才。

直到1995年初,温州市掀起二次创业的热潮。苍南县政府决定兴建一座当时温州市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在报告中指出:“公园建设要注重文化内涵,与江南书院相呼应,公园定名‘江南梦园’。”

当时,苏渊雷先生已经接受邀请,准备去香港参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论坛,在香港讲学交流,并想借机与在香港的南怀瑾先生就有关传统书院创新与发展的问题进行切磋交流,以期回温州老家授徒讲学,培养人才。

然而,不幸的是,同年3月31日,苏先生因病住进了上海同仁医院。他在病榻上听说江南梦园已经动工的消息,连声说:“好!好!”“公园里的江南书院建好后,我一定回家乡看看”。并随即叫人拿来的文房四宝,为江南梦园和江南书院题名,还写了《江南梦园感赋》一诗:

艳说江南第一园,梦园实现好盘桓。

山环水匝成三岛,点缀风光蔚壮观。

草木蒙茸云海阔,山林兼备水乡宽。

春风拂槛百花放,细雨和风万类敦。

玉盏金樽钱库满,好报天公罔极恩。

写诗后不久,他便卧病不起。同年11月13日上午10时45分,苏先生在一声叹息后,放下他未竟的事业走了,放下未建的江南书院走了。

为了纪念他热爱家乡、关心家乡文化事业建设的心愿,经当地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多次讨论,决定在钱库江南梦园内按苏渊雷先生的倡议要建江南书院的原址上,建立苏渊雷纪念馆。在纪念馆内陈列苏渊雷的著述和书画,重现“钵水斋”旧貌,并将此作为爱国主义基地。南怀瑾先生题写了苏渊雷纪念馆馆名,在苏老百年诞辰之际,再次题词纪念。

家乡人民不会忘记:这位有深邃的学术思想、精思敏求的治学方法,却又平易近人、念念旧情的学者。即使是“文革”期间,受到不平等待遇时期,他在家乡度过的八年岁月里,也不记提携家乡的年轻学人,他参与过《汉语大字典》温州编写组的词条审核工作,与编写组的同仁同吃同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喜欢游山玩水,神往陶醉中,留下了大量楹联诗词……

少小离家,乡音不改。他讲着一口地道的蛮话,让乡亲们倍感亲切。他在上海病重期间,家乡的领导前往探望,他还不时地索要家乡的瓯柑吃。平常,他最喜欢吃的,就是温州风味的呛蟹、盘菜生、老酒汗、白淡鱼生……“一片乡愁早晚潮”。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