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国内国际  ->  温州  -> 正文温州

温州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亮点回眸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8日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

“理论教育系列”亮点>>>

  学习提升,让梦想生辉

  由市委宣传部主编的理论书籍

【活动剪影】

早晨3分钟,听宣讲员讲解历史、时政要闻等,已成为新雅集团员工每天上班前不可缺少的文化“早餐”。

无独有偶,仪邦集团的“空中党课”,每天以手机短信的形式为员工进行党课教育, 一秒钟“到课”,员工的“听课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百。

从创建“活力和谐企业”,到设立“民营企业思想道德教育大讲坛”、创建“学习型企业”……温州民营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学习起步到发展突破的过程。“森马文化月”、“庄吉职工文化墙”、“皇家鞋业合唱团”……越来越多的“温州特色经验做法”被广为宣传,成为全国民企效仿借鉴的对象。

去年,随着一场场形式多样的活动相继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在温州大地上迅速掀起热潮,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取向。今年以来,我市又广泛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组建“中国梦”主题宣讲团,推出“中国梦·温企创业梦”、“中国梦·温州情”等系列载体,深入宣讲解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国梦”思想内涵。

颇具影响力的是举办“力学力行·共筑中国梦”全市党员干部辩论赛。从6月25日至9月底,历时三个多月的59场主题辩论赛,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热点问题,营造了理论学习的氛围。

【亮点概述】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也是推动发展的思想动力。我市一向注重理论学习教育,不仅民企思想文化建设有声有色,而且更加注重深入开展十八大精神、“中国梦”、“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等主题教育活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增强。

中国梦,温州梦,我的梦。梦想,因理论学习的滋养而熠熠生辉!

“好声音系列”亮点>>>

  唱响好声音,提升美誉度

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海报

【活动剪影】

杭州人以“生活品质之城”自居,宁波用“书藏古今,港通天下”8个字书写磅礴大气的城市建设。已经拥有“中国鞋都”、“活力之城”等诸多城市名片的温州,该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用一句话,叫响我们的城市?

从去年9月份开始,市委宣传部发起“一句话叫响温州城”活动,向全国公开征集能够代表温州城市的“一句话”。一个月时间里,征集到来自海内外13108条作品。经过层层筛选,30条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涉及商、瓯、德、海、山水、天下、创业、活力、温暖、幸福等方面的关键词,如一颗颗珍珠,为提升城市美誉度闪耀着光彩。

提升城市美誉度,温州拿出一系列举措,全面开动:

依托中国国际台,以温州方言向海外温州人广播《魅力温州》节目,温州话作为第61种语言面向全球“发声”。

 我市首张无区域性报纸《科技金融时报》经过半年试刊,于7月1日正式发行,对宣传金改起到重要作用。

《温州一家人》在十八大期间开播,登陆央视黄金时段,让更多人了解到、感受到“温州人精神”。

《温网议事厅》邀请党政领导作客,在线和网友开展“面对面”交流。自2012年7月以来,全市通过该平台组织了48场党政部门一把手对话网民活动,从问政于民的角度给予城市美誉度新的诠释。

“金融综合改革”、“百日攻坚·扶工兴贸”、“深化双服务·助推开门红”、“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更是为温州树立良好形象高歌唱响。

【亮点概述】

温州的城市美誉度,期待着与知名度相辅相成。近年来,我市为提升城市美誉度开展了大量工作:重大主题报道、网络舆论引导、城市形象塑造、主题对外宣传……温州正在全面“开嗓”,用不同的音色,共同唱响城市形象的“好声音”。温州之名,将愈加响亮。

“市民系列”亮点>>>

  市民参与,城市更温馨

市民监督团大型督查出征仪式现场

 【活动剪影】

黄色T恤、黑色马甲,走在温州街头巷尾,总能看到这样的一抹亮色。“刚栽下的含笑,竟然枯萎了50%!”“牛山北路拥堵不堪,到底为何拓宽难?”……一年365天,时时会有新发现,43个市民监督团分团分工协作,用笔和镜头围绕着“六城联创”、 “破难攻坚七大行动”等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监督活动。

市民宣讲团也是“市民系列”的成员。今年5月以来,市民宣讲团深入乡镇、社区,用普通百姓的语言讲述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在鹿城区七枫巷70号的小庭院里,市民宣讲员陈永锡用温州方言宣讲《中国梦》,温州民俗学会会长金文平用生动的事例、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市民孙舞舞听了后说:“平常我们只能看看报纸、听听新闻,经过宣讲员的讲解我们对中国梦的理解就具体化了。”

市民艺术团是“市民系列”的新生力量。本月14日,市民艺术团把首场演出送进永嘉一所文化礼堂。合奏、歌舞、魔术、时装表演……11个节目相继登台,台下不时有人举起手机相机来一张,有人赞叹“确实精彩、有味道”。草根文艺精英登台献艺,给当地老百姓送上了有滋有味的文化大餐。

【亮点概述】

市民监督团、市民宣讲团、市民艺术团,共同形成温州“市民系列”活动品牌。

市民监督团去年成立,目前成员已达6000多人,开展了1200多次监督活动,参与人数达2万多人次,90%以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或推动。

市民宣讲团今年成立,目前全市已建立各个层面的市民宣讲团(分团)200余个,成员达1500多人。

市民艺术团现已完成首批招聘,72名个人和19个团体被聘为首批成员。今后该团将面向社会全年招募,老百姓想看什么演出还可以上网“点单”。

“最美系列”亮点>>>

  传递最美,塑道德高地

“红日亭”新址落成

【活动剪影】

大锅架起来,小菜摆摆好,白色的水蒸气蒸腾着,粥的香味弥漫在早晨的空气中,红日亭的一天开始了。

红日亭是什么?红日亭是温州的“慈善地标”,得过“最美浙江人”、第四届温州市“道德模范”等种种荣誉,在全国也颇具名气。

对更多熟悉它的人而言,红日亭是一碗温暖的粥,是一杯解暑的茶,是老人们起早贪黑日复一日的付出,是不知名的市民奉献的一笔笔善款……

前不久,“最美浙江人”巡讲团来到红日亭,和同是“最美浙江人”的红日亭老人一起送茶,体验红日亭里的善与美。一幕“最美”看“最美”的情景出现在这里。

最近,红日亭“新家”落成,送温暖有了更多方式。除了施粥送茶,红日亭还开始供应免费午餐。每周三次,周二和周五供应米饭,菜品为两荤两素,周日供应面条,每次都有300多人去用餐。为了做好午餐供应,红日亭专门增聘了一名厨师,还安排义工团队为弱势群体服务。

红日亭是温州“最美系列”里的一分子。最近一段时间,温州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影响全国、感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典型人物,如“诚信老爹”吴乃宜、四十年做慈善如一日的“红日亭”老人、拾金不昧的环卫工人张红军、舍身救人的沈阿婆等。“最美”在温州已演化成一种现象。宛如蝴蝶效应不断扩展,种种“最美”汇集成暖流,温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亮点概述】

“最美”最早源于网民表达认同的一个修辞,而温州的“最美系列”独具特色。最美军人、最美消防员、最美少年、最美乡村医生、最美护士、最美教师……温州人的道德力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最美系列”的“催化剂”是“最美温州人”主题活动。除此之外,舆论发挥着塑造典型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多平台、多形式宣传“最美”人物,使“最美”精神进农村、进企业、进头脑、进民心。

“文明系列”亮点>>>

  倡导文明,树礼让新风

  市民艺术团首场演出

【活动剪影】

一大早,路上人还不太多,小张就拿着一面小旗子站到了大南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旁。

在市区许多十字路口,都有小张这样的交通劝导员。他们每天早上当3小时“临时交警”,学习如何做一名文明出行的参与者。

文明出行,见证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近几年来,温州推出一系列倡导文明出行的活动。从倡导1公里步行、2公里骑车、3公里乘车的出行方式,到开展文明礼让宣教;从深化交通秩序整治,到推进交通设施建设;从建立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队伍,到组织交通劝导员……文明正在融入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种种细节。

为了深化文明出行相关活动,我市还推行每月11日为“排队日”,开展“排队快乐,礼让文明”活动;每月22日为“让座日”,开展“文明让座,关爱他人”活动;9月22日世界“无车日”,开展“绿色交通,低碳生活”活动;12月2日全国“交通安全日”,开展“文明出行,告别陋习”活动。

如今,横穿马路、闯红灯的人少了,坐前排的人会自觉系上安全带,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公共自行车完成短途交通,开车不文明现象也有较好改善。

从每天跨出门的第一步开始,温州人在践行讲文明、树新风。

【亮点概述】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温州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从2000年开始,我市坚持不懈地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特别是近三年来,将之作为“六城九市”联创的龙头来抓,城市面貌明显改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从文明交通到文明引导,从文明餐桌到文明传播活动,从文明单位到文明社区,从公益广告到形式多样的文明宣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正在整座城市里蔚然成风。

“文化惠民系列”亮点>>>

  文化惠民,筑精神家园

文化礼堂活动现场

【活动剪影】

这一头,有孩子们在乡村少年宫里跟着老师津津有味地学做麦饼、学捏米塑;那一头,有诗词吟诵社成员在让·平祖居里深情吟诗,开展别开生面的庭院诗词会。鹿城区藤桥镇驿头社区文化礼堂正在成为社区百姓获得文化、享受文化的精神家园。

驿头社区文化礼堂是鹿城区文化礼堂建设试点,社区百姓既可以在礼堂里办道德礼仪活动、开村民大会、看文艺表演,也可以在家门口的学堂里听专题讲课、学养生养老。

文化礼堂建设是我市“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项内容。放眼全城,“文化惠民工程”带来诸多变化:

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好;

“送戏下乡”走进山区、老区,送出“政府买单,群众免费看戏”的精彩文艺演出;

“汽车图书馆”开进鹿城、龙湾、瓯海的多个社区,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借还书;

“寻找温州城市千年记忆”系列文化活动、“美丽中国”——2013年温州市经典歌曲合唱大赛活动、温州书画大展等各类赛事火热开展;

《文化周刊》专刊、《文化温州》栏目“面世”,送出高品质、多品类的文化信息……

一系列举措惠及市民,为当代温州人构筑精神家园,让文化润泽瓯越大地。

【亮点概述】

到2015年,全市60%以上社区将率先建成“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今年,各县(市、区)计划建成文化礼堂12家以上,全市共建成249所以上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礼堂。

与此同时,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服务输送、文化产品供给等“文化惠民工程”涵盖的各项工作也将大力推进,给这座城市增添文化气息。

“文化繁荣系列”亮点>>>

  文化元素,让生活美好

汽车图书馆

 【活动剪影】

一户普通温州家庭的原生态纪实,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转型变化的大历史交汇同构,书写一代温州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精神——十八大献礼剧《温州一家人》的热播,引起各界关注,连获“白玉兰”、“山茶花”、“飞天奖”等多项大奖。

和《温州一家人》的火热景象交相辉映的是:

市瓯剧团全才小生方汝将成功摘取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瓯剧史上首位梅花奖得主,越剧《大梦长安》列入省第八批文化精品;

王手小说《温州小店生意经》获第十届人民文学奖,东君小说《听洪素手弹琴》获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

林剑丹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邱朝剑获佳作奖;金周益获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本报摄影记者郑晓群摘得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自然类二等奖,成为4名获奖中国摄影师之一、温州首位荷赛得主,而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上,温州摄影人更是一举夺得23个奖项,其中包括金奖一枚、银奖两枚、铜奖一枚;

瓯剧《东瓯王》、动漫剧《郁离子》、电影《请勿靠近》、昆曲《谢灵运》、木偶戏《白蛇传》和歌曲《粗茶淡饭》等各个文艺领域的精品酝酿、推出;

文学的“温州现象”、摄影的“温州现象”、合唱的“温州现象”、书法的“温州现象”等诸多“温州现象”纷纷涌现……

这些文化大繁荣里的“温州元素”,共同促成建设文化强市的强劲势头。

【亮点概述】

近年来,温州不仅影视方面连获佳绩,文学、书法、摄影、美术、音乐、民间文艺、曲艺等方面也成绩不俗,多个艺术门类的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产业逆势上扬。近三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保持在19%左右,呈现发展增速快、产业转型快、政策跟进快、消费需求高的态势。

秋天,收获的季节。瓯越大地收获着丰硕的物质,也收获着丰盈温厚的精神世界。

循迹这座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你会看到,一张张“最美”名片,一个个文艺精品,一处处竞相绽放的“文明之花”……

这些收获,悄然润育心灵,让梦想照进现实;

这些收获,是温州对时代、对发展沉稳而自信的回应。

作者: 姜巽林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