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瑞应寺的观音信仰与孝文化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5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瑞应寺后的观音像
 
泗溪墓志
 
墓前有林则徐的五世孙凌青的题字
 
墓前的石翁仲
 
柳孝妇墓
 
重建的瑞应寺一角

林子周/文 陈剑秋 章少华/摄

农历的六月十九,是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传救苦救难的观音,是这一天修行得道的。在本县的观音信仰中,与孝文化结合在一起,也有了悠久的历史。

本县藻溪镇九堡东南面的山上,有个始建于周代的瑞应寺。瑞应寺的后边有一个著名的柳孝妇墓。在瑞应寺与柳孝妇墓之间,有一尊观音像,面带笑容仿佛正在向人们讲述着传承千年的柳孝妇的故事。

现在的苍南人,知道柳孝妇的传说已经不多了。但在南宋时期,柳孝妇作为“孝文化”的代表,闻名全国。宋高宗皇帝亲为旌表,一代名臣礼部侍郎陈桷,专门为林季仲撰写的柳氏墓志铭书写了碑文。据考察,在这个地方,先有柳孝妇像,后才有观音像。观音信仰与柳孝妇崇拜融为一体。

一、感天动地的“孝妇”传说

笔者于上世纪90年代在莒溪采风,听到了一个动听的民间故事。后来编入《遇仙桥》一书中,内容大致如下:

南宋时期,莒溪有一份姓柳的人家,娶了一个儿媳妇,儿媳妇非常敬孝公婆。公公背部生了一个痈,久治不瘉。儿媳妇每天都赶在晨露未干之前,上山采草药为公公治病。有一天早上,去采草药时,不小心摔落桥下,桥下正好有一个乞丐在睡觉。柳孝妇不小心,脚碰到了这个乞丐的头。乞丐开口大骂,柳孝妇向他道歉之后,说明了自己这么早出门,是为了草采药给公公治背痈的病。乞丐对她说,你公公生了背痈,毒脓已经攻心,这样用药不对,不久就会死的。我要看看你是真的孝顺,还是假的孝顺。如果是真的孝顺,就要趴在公公的背上,用口连吸三大口,把背痈中的毒脓吸出,再上药就会好。

儿媳妇回家之后,果然这样做。她在公公的伤痛处,连吸了三口,吐出了两口。后来,公公的背痈果然很快就好了。

儿媳妇后来生了三个儿子,都高中了进士,都在朝廷中都做了大官。成了莒溪有名的 “柳氏一门三进士”。

当初,教她这样做的人是谁?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乞丐一定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因为儿媳妇吸了三口,生了三个进士;吐出了两口,这两个口正好是“吕洞宾”的“吕”字。柳孝妇碰到仙人的这个桥,当地人至今还叫它《遇仙桥》。

二、柳孝妇的相关记载

真实的柳孝妇是怎样一个人?《温州文献丛书· 弘治温州府志》第389页记载如下:

林孝妇柳氏,平阳人,居莒溪,毗泗溪,柳氏善事舅姑。姑先殁,舅年高,奉养弥谨,属苦足疮,躬为洗濯,敷剂痛甚,手不可近。三年羸甚,忽遇异人语之曰:汝舅所患,第吸醋和药吮之可愈,否则必死,孝妇如其言,数月无厌,果验……

泰顺县道光庚子年重修的《济南林氏宗乘》卷八墓志《孝妇柳夫人墓志铭》,有如下记载:

余少闻横阳有柳孝妇者,善事舅姑。姑殁,舅年高被疾,奉养弥谨,属苦足疮,躬为洗濯敷剂。痛甚,手不可近。亲舐之如是者,数月无厌色。孺人年未及笄而孤,抚幼弟而须其成立面后嫁。盖年三十有一,始归于通直郎为林氏农家妇……”

林氏宗谱中的《孝妇柳夫人墓志铭》,与十多年前出土的陈桷书写碑文的《宋故孺人柳氏墓志铭》内容基本一样,只是个别字眼有所出入。

上述记载与民间传说相比较,故事内容大体相同。主要不同的地方,是柳孝妇的公公生的是足疮不是背痈;柳孝妇后来生了三个儿子,林侍聘、林侍举、林侍问确实都做了大官,是林家不是柳家。故事的核心价值没有变化,体现了下一辈人的孝敬之心。文章还说到她 “母因子贵,今封孺人”、“终于临安府官舍,享年八十五”等内容。查地方志及泗溪各版本的《林氏宗谱》,提到柳孝妇后裔共有进士29人。在封建社会,人们自然会把泗溪林氏后裔“人才辈出”,与柳孝妇的“孝感天地”联系起来。

三、柳孝妇墓与瑞应寺

柳孝妇葬于藻溪镇九堡村瑞应寺(原瑞应院)后的半山之上,此墓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墓地坐西面东,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为石构靠椅式墓葬。墓前还有石马、石羊、石翁仲等文物。

据民国《泰顺林氏大宗谱》“永年”条,对柳孝妇墓有非常明确的记载:

……柳氏,行三,宋微宗政和间钦旌孝妇,累赠平字郡夫人……葬平阳亲仁乡澡溪瑞应山,坐戌向辰加辛乙。飞凰山形下创建墓庵曰“瑞应院”。其墓上至山峰分水,下至面前双溪。左至凰尾窟水沟,右至龙头坑直下溪滩为界,以四水归内之山场园圃,舍入瑞应院,以作奉直香灯之资……

这个“瑞应院”有可能是柳孝妇还活着时,从墓庵衍变而来的,并将“四水归内之山场园圃,舍入瑞应院,以作奉直香灯之资”。当中还供奉有佛像,什么佛像没有提明,并供有香灯。柳孝妇去世安葬之后。从这段文字之中,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出,先有这个墓之后,才有墓后的“瑞应院”。

《弘治温州府志》载:

瑞应院在亲仁乡燥溪,始建溪东。周广顺间(951—954年)为洪水所漂,香炉逆流至溪西,显德二年,莘氏舍地建,后倾圮。

瑞应院虽然建得早,原址在溪的东面,之后虽然换了地点重建,又年久失修而坍塌,柳孝妇先创建墓庵,并在此地重建瑞应院。

四、台海两岸的一段情思

《族谱》记载着柳孝妇“孝感天地”,“精光不散”因而经常“夜放毫光”,乡人以为此墓必有“奇珍异宝”。 也因为此墓名气比较大,而多次被偷盗过。1946年的一天,盗墓者竟然后裔修墓的名义,光天化日之下,经过几天的挖掘,最后全部拆开了墓圹,并细细查找,所幸偷盗不识宝,其中文探花、礼部侍郎陈桷亲手书写的碑文没有被偷走。

时任藻溪某保保长的林逎同(1919.11~2004.12),觉得自己在没有保护好此墓,就主动担任起修复此墓的任务。因此墓损坏严重,修缮工程比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他一边与泰顺县泗溪、本县江南洋、赤溪等地的墓主后裔联系,一边开始集资修建。解放前夕,林逎到南麂岛,被国民党带到了台湾。但他远远没有想到没有想到自己在台湾一住就是30年多年。他离开大陆时,柳孝妇的墓还没有修好。这件事一直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心头大事。

上世纪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之后,海峡两岸的政策有了很大的变化,两岸允许民间通航、通商、通邮“三通”。当老人第一个电话打回家时,就问起瑞应寺后柳孝妇墓的情况。不久后,两岸又允许可以互往探望亲属。1986年春天,年近古稀的林逎同(台湾名字:林佐)老人,经香港飞到上海,再从上海回到老家藻溪镇。他与家人团聚之后,第一个愿望,就是上山看看这个30年还没有修好的柳孝妇墓。最后,他用自己在台湾屏东县社会局工作的退休金,继续修理好这个墓,圆了他30年的梦。今天,他的儿子林招茂在谈到他的父亲的这件事,还感到非常地激动。老人没有忘记家乡的事业,没有忘记家乡的山水。他去世之后,交代亲属将骨灰从台湾送回家乡,安葬于离柳孝妇墓不远的藻溪镇矴步头。他修缮孝妇墓的做法,与柳孝妇一样,至今成为美谈。

五、柳孝妇像与观音像

《泰顺林氏大宗谱》还特地提到:“塑柳孝妇像祀瑞应院”。 塑像放在瑞应院的具体位置没有说清楚。又说到,“其永年公塑像于前仓宝胜寺,宋末被胡元残兵所坏,石像、墓坊、墓碑等,后七世孙文炳等修葺……”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柳孝妇塑像,可能是一尊比当前石将军翁仲还要大得多的石头塑像。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柳孝妇的塑像,只有一座观音像高高的竖在瑞音寺的后边。为什么观音像不放在宽阔的寺前,而是把她放在寺后呢?因为塑像放在寺后,是与柳孝妇的墓连接为一体。今天放观音像的地方,应该是当年放柳孝妇的塑像的地方。

由于南宋被元所灭,前朝的有代表性的塑像,均有可能受到破坏。

为了保护柳孝妇的文物,当地人将原来就供有佛像的墓庵改为寺院,将柳孝妇的塑像改为观音像。

在《观音大士救劫经·回龙师尊劝孝歌》中写道:

日月有明 容光必照 人畜两途 皆由自造 天最恶逆 天最喜孝 百行之先 万善之妙 孝者成仙 孝者了道 ……天榜标名 宴赴蟠桃 上超玄祖 下荫儿孙

经文中的“天榜标名”、“下荫儿孙”、“宴赴蟠桃”,与柳孝妇“孝感天地”、“荣华富贵”、“人才辈出”异曲同工。

说是柳孝妇塑像也好,说是观音塑像也好,无论是哪一种答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孝文化的认可,并把柳孝妇的孝文化融进了观音信仰文化之中,丰富了观音信仰文化的内涵。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