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艺苑  -> 正文艺苑

和剧“台柱”陈美娟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9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陈美娟剧照
 
年轻演员演出和剧《断桥》选段(翁卿仑/摄)

 

■徐宏图

励志习艺 随班卖唱

陈美娟(1934- 2007),女,我县宜山陈家寺村人,出身书局小职员家庭。因家境窘迫,为生计所迫,1943年9岁时随父入“胜福连”和剧班习艺,攻青衣花旦。从此,开始了艰苦的艺徒生涯。旧时提倡“严师出高徒”,师傅对徒弟动不动就要惩罚。有一次,师傅见美娟拿顶时眼角挂着泪珠,就朝她左臂猛踢一脚,立刻致其肘窝脱臼,疼痛难忍,美娟不敢吭声,只得咬牙强忍。耽搁了一夜之后,次日师傅见其左臂肿得像发酵的面团似的,才送医院治疗,由于错过了时间,骨臼已经淤血,虽然接上了,却不能痊愈,导致终生留下后遗症。只是由于她具有无比坚强的毅力与崇高的敬业精神,在舞台上观众丝毫也看不出她曾有过骨伤的痕迹。

出科后,陈美娟依然留在“胜福连”,过着四处卖艺生涯,常年巡演出于乡村庙台或广场。陈美娟的歌唱天赋并不好,唱戏常跑调,人家讥她像“猫叫”,所以师傅开始时并不喜欢她,从小就很倔强的陈美娟,虽然一时也会感到非常委屈,但很快就抛开它,她知道学徒未出师之前总是要受点气的。因此,她不但不低头丧气,反而更增强了她的进取心,更加刻苦地练功学戏,争取早日出头。于是,她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或在庙台角落,或房前屋后,练习台步、身段、指法、眼神等等,尤其是嗓子与唱腔,如同着魔似的反复练唱。功夫不负有心人,久而久之,终于在包括唱腔在内的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也改变了师傅对她的看法。

因为戏曲是一门“身授口传”、“世代相授”的艺术,所有的艺术均藏在师傅的肚子里。在那时,师傅肚子里的戏,就是他的“饭碗”,要借此养家糊口,是不会轻易传授给徒弟的,对此,陈美娟在领教之余,始终有些不能理解。艺徒们要想得到真传,就非得另想办法不可。这个办法曾被称作“偷戏”。陈美娟即利用一切机会偷学老师的戏,例如:凡老师在台上演戏,她就站在舞台的角落全神贯注的观摩;一旦轮到她跑龙套,那更是她偷戏的好机会。有一次因注意力太集中了,别的“龙套”均下场了,只有她一个人还站着,令观众捧腹大笑。她白天“偷”到的技艺,待夜深人静时,就独自一人在月光下反复琢磨练习,化为己有。就这样,“悟性”出众的陈美娟,不仅从老艺人那里“偷”到了一本本好戏,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演戏务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唱戏犹如做人,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假戏真做,才能感动观众。

由于刻苦学习,陈美娟会演的戏越来越多,演技也日趋成熟,越来越受班主的重视,凡与别班斗台,常常让她出演。一次,在名叫大山的地方,与温州赫赫有名的京班“大三庆”相遇,按当时的惯例必须来一场斗台,这对于名声不大的“胜福连”和调班来说,不能不是一次极大的挑战,“胜福连”演出《百两金》、《断桥》和《破腹验花》,陈美娟系主演之一,由于大家积极应对,最后以感情逼真吸引了多数观众,赢得斗台的胜利。还有一次,斗台的形势更加严峻,将舞台分为两半,中间有网幕(即渔网)隔开,两班同时演出,观众可同时观看两台戏,哪一台戏好看就向那边聚拢,连演三昼夜,难分输赢,和剧则凭最后一场《磨盘记》压倒了京班。《磨盘记》,又名《扫雪打碗》,唱徽调二簧,陈美娟饰演廷新,由于她的年龄与剧中人相近,表演情真意切,不时催人泪下,无疑为斗台取胜立下大功。而更值得一提是,陈美娟的出色表演,还为和剧女子登台唱戏开了先河。众所周知,和剧与高、昆等许多剧种一样,原先均为男伶的天下,女子不得登场。虽然于上世纪30年代个别和剧团也曾接纳过女性演员,可充其量只是扮演台上不开口的“拜堂旦”之类的所谓“超龙套”角色,还谈不上塑造舞台形象,直至40年代初,陈美娟、陈娟弟等入班学艺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演员,由于她们年经貌美,嗓子清脆,加上技艺精湛,一开口一亮相就征服了观众。随之而来的便是男扮女性的逐步衰微,不得不转入其他行当。

迎接解放 一举成名

1948年,剧团在丽水碧湖演出,正好遇到我游击队浙闽支队在当地发动群众召开公审罪大恶极伪保长大会。伪警察局立刻就找到剧团,说他们“通匪”,将全团人关押起来,进行逐个审讯,最后强令停演散班。从此,陈美娟只好跟随老艺人庄碎坤、刘碎苟等结伴讨饭谋生。

1949年,陈美娟年满16岁,她跟随“胜福连”(一说是“新大顺”)班一起迎来了温州的解放。由于遭受过国民党的摧残与抗日战火的影响,和剧几乎湮没,剧团已破烂不堪,全团只剩下20多人。而这时的陈美娟正值豆蔻之年,她体态轻盈,扮相俊雅,在刘碎苟、董巨春等老艺人的精心培育下,饰演《二度梅》之陈杏元、《游四门》之刁刘氏等,观众交口称赞,戏班则将她称作“救命旦”。

1952年,和剧团经过集中整顿学习,“平阳和剧团”的前身“平阳人民地方戏剧团”,在平阳县正式成立了,团长为余贤光。陈美娟成为担纲主演,与她搭裆的有正生庄碎坤、小生杨锡星、小旦陈娟弟、老生吴阿焕、武生乐洪娒、大面黄志祥、青衣王秀文等。常演剧目有《白蛇传》、《双狮图》、《百两金》、《樊梨花》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断桥》、《托钵》两个折子戏,陈美娟饰白娘子,陈娟弟饰青蛇,由于扮相俊美,唱腔委婉,身段婀娜,动作神形兼备,观众报以极大的热情与欢迎。从此,和剧不仅获得新生,且以更大的步伐迈向新的征途。

好运终于降临到了陈美娟的头上。1954年8月,陈美娟代表温州携带《断桥》、《五台会兄》等剧目,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获得好评,她饰演白素贞一角,荣获演员二等奖,饰演青蛇的陈娟弟荣获三等奖,饰演杨五郎的黄志祥获三等奖。

好运有时会接踵而至,省会演之后,浙江省文化局决定将《断桥》剧组留在杭州,请昆剧“传”字辈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等继续加工提高,准备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作展览演出。这对陈美娟来说,又是一次百年难遇的好机会。9月25日,剧组随浙江代表团抵达上海时,正逢国庆五周年,这座世界大都市早己穿上节日的盛装,展览演出的当天,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著名戏剧活动家、剧作家田汉,以及苏联等国的专家都来观看她们的演出,他们一致称赞陈美娟主演的《断桥》太好了,认为这样好的戏,不应该只作展览演出,而应该作为正式演出剧目,并向大会提出建议。大会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临时研究决定,将和剧《断桥》作为会演正式节目演出。这是大会对和剧的莫大关心与支持,也是对陈美娟的莫大信任!

10月3日,《断桥》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了!陈美娟与剧组的全体成员没有辜负大会及大师专家们的期望,陈美娟成功塑造的白素贞,以妩媚的容貌、优美的身段、动人的舞姿、独特的蛇步、清亮的唱腔,把白娘子与许仙这一对恩、怨相生的夫妻情缘表演得淋漓尽致。整场演出,不时地爆出满座掌声,反响极为强烈。经过评奖,终于给予很高的荣誉,其中饰演白素贞的陈美娟荣获演员一等奖,饰演青蛇的陈娟弟荣获演员三等奖,饰演许仙的杨锡星获荣誉奖。一个不知名的剧种,一位不知名的演员,居然获得如此高的奖项,这是陈美娟做梦也想不到的.她在万分惊喜之余,感到无限幸福,深感只有新中国才会有今天!

10月6日,领奖的时刻到了,陈美娟心里异常激动,她还是穿着她临行前母亲特意为她赶做的一套蓝色洋布列宁装和一双洁白纯净的力士鞋上台领了奖。这件事感动了很多人,也感动了大会组委会,会后他们特意破例地买了一副头面、一条呢裤、一件呢大衣赠给陈美娟。

颁奖之后,田汉、梅兰芳、周信芳、白云生等领导与大师们,在浙江省文化局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剧组的住处看望了大家。梅先生一进门就既亲切又笑容可掬地赞扬陈美娟说:“你演的《断桥》比我演的好,这(蛇)步子我不会走。”面对着梅先生如此谦虚态度,陈美娟手脚无措,一时窘迫得无言以对,什么话也答不上,大师们边询问,边鼓励指导,使陈美娟获益极深。其间,梅先生要陈美娟谈谈白娘子“兵败金山”这个特定情境下上场时的心理,并深情而关切地说:“你才21岁,还很年轻,条件很好,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以后靠你们了,要好好学习。”田汉说:“你那一点一抱(指白素贞用右手食指点许仙脑门,许仙往后一仰,白娘子上前一抱)演得不错,想抱又未抱,把白蛇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意在不言中。”陈美娟或许一时尚未能完全领会田老此话的全部含意,只是点点头,周信芳则补充说:“你年龄那么轻,演得那么好,长年活动在山区,很不容易,要很好地向传统学习,也要改革,把地方戏搞上去,我国的地方剧种很了不起的!”临别时,大师们与大伙一一握手,使大家倍感亲切。

然而,所有这一切,陈美娟从没有把它归功于自己,而是归功于前辈艺人的心血与身边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晶。会后不久,上海文艺出版社把和剧《断桥》及陈美娟的唱段以单行本出版并在全国发行。

误入婺剧 回归挑梁

解放后,陈美娟的艺术道路并不一帆风顺。华东会演后,继此前戏剧界个别领导主观主义思想澎涨,发现平阳和剧团所演大多为徽调戏,与金华婺剧中的徽调戏有相似之处,温州方言的“和”又与“婺”字同音,于是不顾和剧艺人的反对,把“和剧”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剧种给取消了,硬冠以“婺剧”之名,把“平阳人民地方戏剧团”改名为“平阳人民婺剧团”之后,又于1954年11月,通过省文化局把该团的台柱陈美娟调入金华浙江婺剧团。由于和剧唱腔及表演与婺剧很不相同,陈美娟调入之后竟无戏可演,几乎要断送了她的艺术生命,而平阳方面却因去了台柱,剧团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几乎不能自保。尽管如此,陈美娟在金华期间依然千方百计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最拿手的剧目《断桥》的表演特技“蛇步”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浙江婺剧团,致使后来婺剧《断桥》进京演出获得“天下第一桥”的美称,其实,婺剧郑兰香主演的《断桥》,正是和剧陈美娟《断桥》的翻版,巧合的是郑兰香也是出自和剧故乡温州的演员。

“和剧”被砍及陈美娟被调之事,在文艺界曾一度引起争论与关注,中山大学温籍教授董每戡和“平阳人民地方戏剧团”编导杨志雄等均撰文发表意见,希望迅速恢复和剧与调回陈美娟。经过温州文化部门领导的再三呼吁交涉,才于1956年秋将陈美娟从金华调回。次年6月,省文化厅也明确表态,同意“平阳人民婺剧团”退出“浙江婺剧改进会”,正式改名为“平阳和剧团”,陈美娟出任团长。

陈美娟任团长期间,得到省地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先是省里派剧作家金松、谭德慧等来温州为和剧编写整理剧本,后来上海戏剧学院书记杨进、副院长著名导演吴仞之等领导及顾仲彝、孙浩然、陈绍周等知名教授相继来温州视察指导。平阳和剧出现一派繁荣景象。陈美娟带头响应党的号召,常年带领剧团下农村、海岛,为农民、渔民演出,并积极搞戏曲改革,为振兴和剧作出贡献。1957年秋,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以优异的成绩出席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1961年,还一度进上海戏剧学院进修深造,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水平。从此,这个从旧社会过来的戏曲艺人,终于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的文艺战士。

永不止步 死而后已

陈美娟的艺术追求从不停步,继《断桥》一举成名之后,再接再厉,又以《双金印》一剧再度获得广泛赞誉。这是剧作家金松据流传于温州民间的故事及和剧传统剧目《玉麟图》整理改编的,后又经由郑绍训执笔的上海戏剧学院剧作家们集体加工。全剧共10场,演巡按杜竹龙来温州察访被宰相之子恶棍王成明所害,新科状元徐青奉旨查案,私访时因失落金印亦被打入水牢;后赖义妹张美英冒死救出徐青,才使本案告破。陈美娟饰张美英,在“打水牢”一场,模拟在水牢中滑倒、挣扎、摸印、投绳、攀缘等身段与动作,惊心动魄,形神相得;“窥窗思兄”一场,演张美英初窥才貌双才的义兄徐青时顿生的爱慕之情及少女朦胧的初恋心理,也刻划得惟妙惟肖。1957年,该剧在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中演出获剧目奖,陈美娟再度荣获一等奖,此外还同时获得《梨花斩子》表演一等奖。

“文革”十年,剧团解散,陈美娟以和剧权威受到批判。文革结束后,和剧一度并入瓯剧,她多次呼吁社会拯救和剧。为此,1980年她在温州剧院亲自上演了和剧《混天珠》,连演三个月,场场爆满。

陈美娟的最后一场演出是1994年,温州文艺界为长江洪灾举行了一次赈灾义演。年已花甲的陈美娟登台演出《断桥》折子戏,其精湛的表演依然折服了在场所有的观众。

2007年12月19日,陈美娟走完74岁的艺术人生。中华全国总工会发来唁电,向陈美娟的亲属表达亲切慰问,无数戏迷给陈美娟送去悼念花篮和花圈。

陈美娟自九岁随班习艺,毕生献身于和剧事业,在长达65年演艺生涯中向观众奉献了数不清的优秀剧目,塑造了众多光彩夺目的舞台形象。堪称是温州和剧的中流砥柱!独树一帜的表演艺术家!

(本文有删节)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