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延安当学员










记者 陈革新 文/摄
从这片多汁的江南绿地,跑到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坡,说是组织一次“学习培训”,你不相信那是肯定的。正如这年头人们不大相信许多“外出考察”是真正考察。
如果干脆反过来实话实说,说这次游山玩水恰恰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奔赴圣地延安,是热血沸腾的行动。我们这代人没有直接体验,但宝塔山,延河水,窑洞灯光一串意象,同样融进我们的血液里。当读读“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信天游风味的诗句,或者听听“我要去延安”沧桑感十足的嗓音,你没有理由不激动。
这是一次由县工商联组织的“非公经济代表人士革命圣地延安行”活动。让企业家放松一下心情是应该的,但到达第二天却要把他们关进教室上课,这事还真有些新鲜了。
关机、戒烟三小时
5月28日,在西安咸阳机场,会合了从青岛飞来的倪总、张总等“团员”,我们一行30人坐上大巴,在高速公路呼呼北上,直奔延安。一路上当地导游喋喋不休,游客自顾自嘻嘻哈哈。看着窗外沟沟坎坎和土坡上的破旧窑洞,王总不停地感叹,早该来这些地方走走看看啦。黄总说,我回去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你们猜猜?——下个月就要放暑假了,我要带孩子再来。
临近目的地,朱总拿过导游的话筒向团员宣布起纪律:“今晚不准喝醉酒。明早8点发车不准迟到。到了学院大门口,就不得大声喧哗。我在这个学院学习过,很严肃的,真的不是开玩笑的。”他似乎要制造“恐怖”气氛。
朱总说的学院,叫“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次日上午8时30分,真的准时上课。真的一个也不少。真的在进门后就没有了讲话声。
赵教授讲课的内容是“延安精神及其现实启示”。他的开场白,先讲这个学院从未有过接待来自县一级单位的先例。今天这个教室就是全国工商系统培训班学员外出参观间隙挤出来的。接着又说,你们来自温州,温州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正是延安精神在当代的最好发扬。说得老板们一个个都像好学生,端端正正坐着。赵教授阐述了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和启示,其间穿插些伟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故事细节,除了一次课间休息,整整讲了3小时。
今天的“好学生”称号不假,表现在静悄悄的教室内,手机铃声不响,课桌前没人点烟。教室不是机仓或者动车车厢,能做到关机、戒烟,对于散漫的老板真算奇迹。我身边的项总悄悄说:“这句讲得好,我要把它贴到我工厂的墙上。”他举起相机,不时拍下投影屏上课件的提示内容,当做笔记。
此时此地,课堂的主持人,即“团长”胡部长借小结之机,向企业家提出几点要求,也让大家觉得特别亲切。
真的是真的
行程中,我们应在外企业家陈总的邀请,绕道去通业公司做客。那一天,早餐在陕西,中餐在山西,晚餐在河南。一路颠簸,旅途劳顿,但“热烈欢迎家乡亲人”出现在电子显示屏上,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
通业建设工程公司是矿山工程施工企业,下辖8个分公司,10个工程处,50多个项目部和3个自主产权矿山企业,年生产能力5亿元。在灵宝主要开采黄金。陈总、朱总和林总都曾是省市人民代表,一见面戏称“老会友”,言谈甚欢。
告别时,在车上,大家每人分到一枚陈总赠送的纪念章。车厢里对话如下:
林总说:这是真金的。
王总说:别逗了,你想要,我这枚给你。
林总说:是真的,不骗你。
王总说:谁信。
林总说:你说话算数,不过不用你白送,我给你800元,你卖给我。
王总手指捏着这枚纪念章瞧来瞧去。
这时有人插话说,陈总他们公司光赠送纪念章这项开支每年就要几百万元,还是特地在上海订制的。
这让我想起四年前来灵宝采访陈总时听到的一个小故事——有次陈总在贵州某火车站,一个小孩向他丐讨,他摸出一百元给他。谁知过了一会,他被人包围住了。身上几千元分光了,还笑着向同伴借钱分。
王总拿着纪念章,再不提送人了。他自言自语,这是真的啊,想不到,难得啊。这是王总对陈总的评价,他是外地来龙港投资的企业家,他认识了一位豪爽的苍南企业家,这豪爽的性格里,包藏着一颗爱心。
买狗头枣与捡桃核
延安满大街在卖狗头枣。赵书记什么时候买了两包上车分给大家品尝。大家都嫌枣干瘪不好吃。赵书记说,这枣价钱不贵,自己买的时候亲口尝过的,怎么装进袋子就变成这样了?车厢里笑声一片。这阵笑声,我的理解有几层含意,其一当然是便宜没好货,另外也可解释为个别陕北老乡做生意这招,说不定还是学了车上在坐的某位老板创业之初的招数呢!怨不得别人。
于是到了枣园,在狗头枣专卖店里,赵书记告诉营业员:“拿你们最贵的,最好吃的来。”他买了30多包,每人分送一包让我们带回家。
途经西安,西安的温州商会也发出盛情邀请。这个在外同乡人的家已有自己办公楼,会员也从之前的印刷等行业为主,逐步拓展到工业制造、矿山开采、隧道工程等20多类行业,现有会员800多人,年产值超过180亿元。新一届会长姓吴,咱钱库人。
本地企业家与在外企业家相聚,共叙乡谊,共谋发展,浓浓乡音,是一份亲情。胡部长不忘“情感外交”的好时机,在座谈会上讲了“三感”即感谢、感动和感想。鼓励在外企业家饮水思源不忘根,回乡投资建设家园。
座谈会后,在西安的一个公共场合,有人去买门票,大家站在路边等待。这条路在修建人行道,地面并不干净。不知是谁买了一袋桃子分给同伴品尝。正要离开时,不知哪位随意说了一句:“总不能让人说我们温州人没素质吧!”他看了看路边的桃核。刚才吃过桃的人也相互看了看。这时,有个老板弯下腰用手把刚啃过的桃核捡了起来。接着,一个个弯腰捡起了刚才丢弃的桃核,集中起来放进一个塑料袋,再把它送到垃圾桶里。
这是真实的一幕,发生在公元2012年6月2日的西安街头。这些平时很讲体面的老板们,干了一件真正体面的事。
也许,这就是来延安上一堂课的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