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外媒看苍南  -> 正文外媒看苍南

听,碗窑古村的脉搏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8日 来源:温州日报

碗窑村的古建筑颇有皇家气派。杨冰杰/摄

制作中的窑器。杨冰杰/摄

坐落在苍南县桥墩镇玉苍山麓南坡的碗窑古村,得名于曾经兴旺发达的瓷器窑窖业。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村子,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被一些古建筑研究学者称之“活生生的博物馆”。

窑起而村兴盛

一座古村落的兴起,源于人们的定居和繁衍,村落因何而建,村民因何而居,常常也关系着一座村落的兴和衰。

碗窑村因瓷窑而兴,“窑”就是这座村子的灵魂。

村支书江新余说,碗窑村最早是由福建迁居而来的制瓷工匠兴建起来的,建村的先人有江、胡、华、余等几个姓氏,他们正是发现村落附近有丰富的高岭土,才选择在此定居下来。

碗窑村所制作的瓷器,属于民间使用的粗瓷,至今村中仍保存着各种碗、碟、盆、壶,虽然造型工艺质朴,艺术价值不高,但在古时候却属于生活必需品。当地流传着一句老话:“吃鱼吃肉碗窑地,穿丝穿绸水头街。”可以想象,这里曾是人们所向往的地方。清末民初,这里贩瓷的客商云集。江新余说,最鼎盛时期的碗窑古村,共有龙窑18条,从事这项营生的工匠就有数千人,来往的客商带着这里烧制的瓷器销往各地,最远销往台湾、东南亚等地。

窑窖兴盛了村子,碗窑村中至今保存着一座始建于清同治年的古戏台,为木构斗拱结构,斗形与弓形横木相互卯榫嵌合衔接,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纵横交错,逐层挑出,共有16旋,造型典雅精致。有人惊讶,在这偏僻的山村中,居然能找到这种显示皇家气派的古建筑。殊不知,这座戏台正是为当年许多暂住村中、等待瓷器出窑的各地富商兴建的。遥想当年,村中窄窄的石板小路上,来往客商络绎不绝,戏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古调,好一番喧闹景象。

窑衰是否村消

如今,沿着碗窑村依坡而筑的石板路拾级而上,看两侧的吊脚楼,错落地倚靠在小山脚下, 吱吱呀呀的水碓转动声,和着缓慢而有节奏的“砰嘭、砰嘭”声,仿佛是从久远年代传来的回声,让人恍如隔世。

事实上,随着碗窑制作的粗瓷销售市场萎缩,村里的龙窑也随之停止,如今村中仅存一条完整的龙窑。窑工们的后人搬离村落,留下一座座沉默的老宅。

“窑”是这个村子的灵魂,那么,窑停了,这个村子还能活下去吗?

碗窑村人并没有忘记这座古村的魂,2009年,村里的朱氏族人将自家的朱氏故宅,改建成为碗窑瓷器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就在碗窑村口,两层小楼结构,包括了瓷器产品、制瓷工艺等方面的展示。在瓷器产品展示厅中,各种瓷杯、瓷瓶、瓷碗有数百件。兴建这座瓷器博物馆,共花去120多万元,主持兴建的朱修乃老人说,修建资金有八成是村民们集资的,而展示的物品,也大多是村民们捐出的“老物件”。

在碗窑瓷器博物馆,还有一个小房间是朱氏族人的纪念馆,朱氏的家族史,就是一部缩小的碗窑村史。

在村子里,60多岁的余师傅饶有兴致地向记者展示这里的传统制瓷工艺,只见他熟练地把泥摔在旋转的车头盘上,一双粗糙干裂的大手几分钟里,就魔术般变出了数件酒杯、酒壶、点心碗……他说,现在的碗窑村,已经成了旅游景区,窑虽然不产瓷器,却吸引着游客前来访古,而他这一手制瓷的手艺,作为碗窑景区一个特色的表演环节,重新有了用武之地。“只要有游客,我就会表演给他们看。”他笑着说。而恰恰是这句话,让人能感觉到这座古村虽然微弱却依然跳动的脉搏!

记者手记>>>

因窑而建,因窑而兴,是否也因窑而衰?碗窑古村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不能把窑与村形成简单的关联,只要赋予窑全新的内涵,仍然可以老树新花,窑依然可以是村子的灵魂,带领着古村继续兴旺。

如今,碗窑村人自筹资金建起瓷器博物馆,窑工们重新捡起技艺,不是制器,而是传播文化,古村日益充满人气。这样的转化,是古村落得以保护的基础。很多的古村都留存着前辈们追求幸福辛苦劳作的印记,如果能准确定位,适度开发利用,那么,碗窑的今天,就可以成为很多古村落值得借鉴的明天。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沙默 报道组:陈仁想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