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诚信” 人人可以接力
50年前,为救儿子,父亲欠医院18元医药费,从此念念不忘;50年后,儿子为父亲解开心结,加倍偿还3万元。平阳县慈善总会昨天透露,医院收下这笔钱后,又将钱转赠给了该会,让这份情转变为爱心(详见21日瑞安网)。
“父债子还”,自古有之。但是,林先生加倍偿还医院半个世纪前父亲欠下的18元医药费一事,却颇耐人寻味。尽管这是一份“迟到的还债”,尽管参照物价估算,1963年的18元相当于现在的3000元,可林先生却以10倍还之。这不仅仅是解了其父多年的“心结”,更折射出人性道德的光芒。正如林先生所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能只拿3000元。”
虽说如今社会道德与诚信普遍下滑,但是我想说,普通人的人性道德一直不曾泯灭。林先生一家“迟到的诚信”确实让人感动,但比之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比如:苍南的“诚信老爹”吴乃宜,6年前在一场超强台风袭击中痛失3个儿子,留下80多万元债务,可这位孱弱多病的渔村老汉,仍驼着背坚强地走在“子债父还”的诚信路上。还有:拾荒替病故儿子还39万元医疗费债务的安徽八旬“信义老太”、荆州替车祸死亡的儿子还50余万元债务的“信义老爹”……从这些感人肺腑的德行善举中,我们看到底层人身上流着的是道德血液。
父债子还,子债父还,发光的是社会普通人的一种美德。但是,与之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在我们这个经济迅速发展中的社会里,却有不少人缺乏应有的人性与道德,良心与诚信。在商务往来领域中,有很多纷争甚至血案都是欠债不还引起的。去年有媒体报道,我国每年签订合同40亿份,履行率只有50%;10多年来,由于诚信缺失,银行损失4万亿元,财政损失5000亿元。道德的严重失范,不但表现在一些有钱人甘当老赖,连一些知名企业也成了老赖。
正是这些上流社会的“上层人”,一次次突破道德与诚信的底线,才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造成核心价值体系畸形或异变。但庆幸的是,普通人的人性道德一直不曾泯灭,他们的德行善举弘扬着社会正气,支撑与维系着我们主流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他们的德行善举,就像一部部鲜活的道德模范教科书,具体而生动。
林先生加倍归还的3万元,最终由医院转交给平阳县慈善总会,作为“护肾净血”项目资金,这时已不在于钱多钱少,它的意义远大于债务本身,这份“迟到的诚信”,成了慈善的爱心传递,人人可以接力。
(王国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