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社会新闻

殷兴朗:致富带头人 百姓贴心人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3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赶在中秋节前,殷兴朗看望患病村民。方耀星/摄
 

记者 叶晔

在马站镇鲂鱼山村有这样一只“领头雁”,他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在倾情回报乡亲、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克尽所能,默默付出,让鲂鱼山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们都交口称赞。他不仅是发家致富的带头人,也是老百姓的贴心人。他就是鲂鱼山村党支部书记殷兴朗。

山高路远村穷人穷,用这样的词来形容曾经的鲂鱼山村一点都不过分。1996年,面对这样一个“空壳村”和烂摊子,刚刚接任村主任的殷兴朗深知肩上责任重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殷兴朗提出,鲂鱼山村要走出大山,搬到马站镇上去,走下山移民之路。

然而,让全村700多名村民搬离祖祖辈辈留下的矮墙房谈何容易,农户重重的思想顾虑考验着殷兴朗的决心。殷兴朗说,村民认为各地出生各地安,我们山清水秀为什么要搬到下面去。他们这个思想观念转变不过来。于是,他走村窜山,挨家挨户,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并承诺村民如果没钱买地基,自己愿意出钱垫付。这艰巨的思想工作,殷兴朗一做就是六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02年,殷兴朗的诚意打动了乡亲们,首批20户下山了。通过村两委先带头,再扩大到党员干部下山,再扩大到村民代表,通过干部来带动全村的老百姓,现在通过七期的下山移民脱贫以后,现在全村已经全部下山。

村民陈瑞玲是首批20户之一,见到记者,她就禁不住向记者表达对殷书记的感谢。当时买地基时,花了一万多块钱,这是她家所有的积蓄。盖房子也没什么钱了,是殷书记帮她垫上去的。现在她家的房子已经值70多万了。据了解,殷兴朗带领村民下山脱贫,建起了移民新村,为村民增值资产1亿多元。

村民们终于搬下来了,可是光把家安到城镇,没有收入怎么办?于是,以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为己任的殷兴朗又开始四处奔走,通过向马站镇政府申请,出资100多万元盖起了70万方的蘑菇园区,帮助村民解决就业问题。为提高蘑菇产量,增加村民收入,去年,殷兴朗又带领村民对蘑菇棚进行了改造,建成了温州市特色农业精品园。村民周传爱说:自从殷书记带领我们下山以后种蘑菇,以前都是茅草房,现在改成了钢架大棚,保温方面比较好,抗台风方面也比较好,产量增加了20%左右,我们农户收益大大地提升了。

眼下,走进下山后的鲂鱼山村,气派整齐的楼房,崭新整齐的蓝色蘑菇棚一派欣欣向荣。下山脱贫致富的村民们深刻感受到“山上几百年,不如下山三五年”,这一切都离不开老殷书记。村民殷传萍说,以前是住在山上,一年收入只有二三千块,到镇上后一年是二三万,这几年是五六万了。生活好起来了,我们当然要感谢殷书记。

虽然山下的新村朝气蓬勃,但原来的小山村还住着一些老人,这也一直牵动着殷兴朗的心。有空的时候他经常会上山转转,碰到的村民都热忱地跟殷兴朗打招呼、拉家常,看见有困难的老人,殷兴朗总是不动声色地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一点钱塞给他们。70岁的殷彬珍是一位脑瘤患者,为了给老人治病,殷兴朗每次都自掏腰包帮助老人就医买药。

从最初的村民人均收入只有几千元到现在的一年五六万,从偏僻的后进村到远近闻名的小康村,鲂鱼山村已经逐渐走上了小康之路,但殷兴朗的脚步却依然没有停歇,眼下他正谋划着在村里建设水果园区,还要搞个活动中心,既可当党员活动室,也可开发增加村集体收入。他说,套用城里人的一句时髦话,他现在就琢磨着怎样提高乡亲们的“幸福指数”。

殷兴朗成为村民致富带头人,也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他是温州市十二届人大代表、苍南县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马站镇连续五届人大代表,先后获得县奔小康带头人、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镇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