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工做席到网上卖席 苍南席草人的40年编织路
温州市苍南观美有着“席草之乡”的美誉。有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当地已开始草席编织生产,这归功于先辈培育的野生兰草人工种植技术,使这种编织席草的原材料能大面积种植。传统的席草由于编织致密、纹路美观、防潮隔湿、抗折耐磨等特性,在牛皮席、玉石席等新品不断出现的今天,依然备受欢迎。
杨勤碧是一位与席草相伴了40余年的行家,听闻记者的来意,他带着记者来到当地的岭脚村,指着各家各户门前堆放的晒成杏黄色的草茎说:“这里有100多户席草家庭作坊,生产出来的席草,都交由合作社出售。”
杨勤碧现在的身份,是观美宏发席草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从手工做席草到现在经营合作社卖席草,他已经跟席草打了近半辈子交道。
上世纪70年代,十多岁的杨勤碧是公社织席厂的一名工人。那时候,老辈织席人常把草晒到溪滩的鹅卵石上,干后整理成捆,用稻草覆盖收藏备用,这样晒出来的草制席最好,而编织席草则全由手工完成,“两个人一个拿扣具,一个拿着晒好的草来回编,做得比较慢,一天就只能做两床席子。”杨勤碧双手比划着回忆当时的编织工艺。后来工艺进行了改进,一个人手脚并用编织,一天能编上10床席子。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手工织席时代所用的器具,现在都已难以寻觅。
80年代中期,观美出现了第一台电力驱动的机械织席机,一下子把织席的速度提高到了一天100多床,因为这样的高效率,第二年当地就有人陆续购入了4台,杨勤碧也参与其中。“那时候买一台织机要3000至4000元,而且还是使用过将要淘汰的旧机器。”。
90年代和20世纪初,是观美席草最红火的岁月,当时就有人以“草木成金”来形容。2006年,观美的席草行业年产值上亿元,产品远销全球十几个国家。这时候的杨勤碧,逐渐从席草产业的制作阶段脱离出来,因为放开了眼界,他开始关注席草的销售。“虽然有各种产品出口,但都是通过外贸公司,生意虽大,我们的利润却没有增加多少。”
杨勤碧想过种种经营策略,有几年他还尝试生产日式的榻榻米,然而由于制作工艺要求高,而且销路有限,最终停掉了。后来,苍南一家席草公司在网上叫卖,通过网络平台,席草远销至日本、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销售方式吸引了杨勤碧,他主动参加了苍南县农办组织的农民培训班,学习网络营销模式,还在儿子的帮助下,开出了自己的第一家淘宝网店。
“有市场,就会有效益,有效益,就会有传承。”这是杨勤碧对40年席草生涯的总结!
相关链接>>>
席草的制作器具有手工木席机、梭板(机筘)、黄麻线、棉纱线、纺车、添草钩、切刀、剪刀等。基本流程:一选草,根据席草长度确定织席规格大小;二挂筋,即织席经绳,根据草席幅宽均匀排布席经;三编织,把梳理好的席草置机旁,一人掌机,一人递草,依次编织到规定长度后从机上脱下;四整修,草席离机转入锁边,及时置阳光下晒干;五压平,现用热压机械熨压席面使光滑平整;六包装,按30-50条(或按客户要求数)卷成一捆打包。
记者 沙默 陈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