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生命的“种子”——“5.8”造血干细胞集中采样侧记

李士明/摄
记者 简宁静
殷殷鲜血涌入针管,浓浓爱意激荡心间。
在今天的世界红十字日,可为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行动,得到了众多爱心志愿者的响应。截至今天下午3时,已有67名志愿者参与了血液采样,希望用爱心和行动让这些“生命种子”在那些处于绝境的生命里发芽。
填表、登记、体检、采血、领证……家住龙港镇金钗街的王小仙已经献血10多年了,今天上午,她手持无偿献血证,早早地来到金河广场,但因两次献血时间间隔还不到半年,当天她只能完成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这一个愿望。
当记者询问为何如此“执着”时,王小仙轻声说了句:“这是有原因的。”她告诉记者,8岁那年,她母亲就因患了类风湿病,长年忍受病痛折磨。而当她20岁时,姐姐又不幸得了血小板减小症,在陪护姐姐治病的几年间,王小仙辗转于杭州、上海等地的各大医院,这让她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因此萌生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想法。
“我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如同献血一样,不会影响人体健康,我的一点付出对他人来说也许是个新生命的开始。”她激动地说,“这次从报纸上获悉有这个活动就赶来了,自己一直想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已经等了三年,家人也很支持,今天终于如愿了。”
“妈妈,不要!不要打针!”就在记者采访时,一个小女孩的哭声,将记者的目光引了过去。原来,今年35岁的吕苏骄带着6岁的女儿经过这里,见现场有造血干细胞采样活动就当场决定留样。不料,女儿一看到护士手里的一次性抽血针就大哭了起来,硬是不让妈妈抽血。于是,吕苏骄只好先把女儿带到一边“做工作”,耐心地跟她解释:“妈妈是在做好事,是可以帮助别人的。”女儿这才懂事地点头答应。当吕苏骄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中华骨髓库的荣誉证书时,她微微露出笑意,平静地说:“早就听说白血病病人需要大量骨髓,而目前骨髓配对成功仍然较少,只有更多人的资料进入中华骨髓库,配对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