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漏帮”:以车为家的城市游牧族



记者 陈薇拉 王姿
不知从何时起,在苍南的大街小巷,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每次的经过都会带来一阵高频的“民俗”音乐,他们的“家”是一辆辆柳州五菱小面包车,县城灵溪移动大楼周围的停车场是他们的“公司总部”,电信大楼前的空地是他们的“住宅小区”。他们从县城到村镇,每天走街串巷,过着“游牧”般的生活,他们就是——“补漏一族”。
“专业补漏”是安徽北部亳州、阜阳一带的“劳务品牌”。从上世纪90年代起,吃苦耐劳的皖北人操此职业,以车为家,逐着雨季,游走于多雨的南方各城市。网络上,他们则被称作“安徽补漏帮”。有人喜欢他们率性自由的生活,像吉卜赛人一样;也有人骂他们,是行走江湖的骗子。但“补漏帮”不管这些,他们追逐着一个又一个城市的雨季,在不知名的下一站落脚,体味着人世冷暖。
以车为家
靠天吃饭
3月15日,记者在中国移动塘北路营业厅前遇到柳大姐一家时,他们刚吃完饭在休息。带着孩子玩耍的柳燕(化名)看见有人过来,急忙招呼,得知并非是生意上门,她有些失望:“过年到现在一直没接到生意,日子越发的难过,我们也就混口饭吃,没什么好写的。”得知记者要采访她,柳燕显得有点腼腆。
柳燕告诉记者,她随丈夫来苍南谋生已有两个年头,一直从事着房屋补漏工作。“在这边(苍南)做房屋补漏工作的大多是我们同村人,我们是从安徽过来的。生意好的时候有二十多辆车,做我们这行看天吃饭,夏天雨下的大,需要补漏的地方多,生意好些。最近虽然有雨,可是下不停,不好补漏,也便没了生意。老乡们都出去想法子兜活儿了,现在停在这的只有三四辆车。”
闲聊中,柳燕向记者描述起她的“家”:这是一辆安徽牌照的面包车,车顶上照例挂着“专修楼房漏水”的醒目“招牌”。小面包车经过改装,后排的坐椅全部拆掉了,换成一张铁制的小床,床上放着枕头被褥和一些衣物,车窗还挂着窗帘。车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还有煤气罐子和水桶。需要时,就把这些拿出来,放在空地上做饭。最麻烦的就是用水和洗澡,柳燕说,他们一般都到旁边的店家或雇主家里去取水,用老家带来的炉子烧着。记者了解到,像柳燕这样的“补漏帮”,一般一家一车,丈夫、妻子、孩子三个人住在一辆车里,几辆车聚集在一起,过“群居”的生活。白天,丈夫们出去揽活,妻子就和孩子留在车里,或者在附近的公园闲聊、玩耍。
“和打工差不多,也就是勉强糊口,但是我们干这个比较自由,农忙时还能回趟家,帮着家里插秧、收稻谷。再者也方便照看孩子。”柳燕告诉记者。没活的时候他们一般会去载载货,发发传单,或者在一两个固定的地方等待生意上门,像移动大楼附近就是他们经常聚集的地点。采访中,柳燕一岁半的儿子玩累了就在车厢内的“床”上睡着了,而坐在副驾驶室的丈夫则透过车窗看着远处发呆。原来,由于连续阴雨,他们已经有十余天没有揽到活了。“现在油价大涨,我们没去干活的时候,基本上把车停着,毕竟开着车到处跑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夏天更难熬,车里车外都热。不过我们还是更喜欢夏季,多些活,可以多挣一点钱。我也经常想着改行不做这个,但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有这样一门手艺勉强可以混口饭吃的。我们家里还有个8岁大的女儿,跟着爷爷奶奶,平时多挣些钱寄回去,这个月看来是无能为力了。” 说起现状,柳燕的丈夫有点无奈。
“热乎乎”的手艺
“红火火”的生活
记者在一辆货车后车斗中看到一口黑黑的大锅和一个不大的火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补漏工”向记者介绍,这些是他们用来烧“胶水”的,也就是他们平常用来修房补漏的材料。如果说面包车是他们的“房子”,那么这辆小货车就是他们生产补漏材料的“工厂”。而在这位补漏工的手臂上,记者看到了许多伤口和疤痕。“干我们这行,主要是和粘补的材料打交道,经常会沾到胶水,所以手上会有些伤,也比普通人枯黄些。”这位补漏工见记者盯着他的手,有些不好意思。“其实,我们这个行业跟别人一样,都是靠劳动挣钱。收入不比一般打工的差,少的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生意好的时候,一年能收入三四万元。我们有车就住在车上,能省下好大一笔房租钱,而且很自由,家里万一有什么事,我们随时都可以走。”
“我们村的人大多出来干这行。我和表哥学了一年多房屋补漏的手艺之后才过来,从事这个行业有五六年了。到苍南前也去过不少城市,但在这儿待的时间最久。这几年下来我不但能供家里爹妈生活,还自己攒钱讨了媳妇,日子过的还算安稳。”这位“补漏工”说起自己生活上的变化,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们开车出去,把喇叭打开,要修的人远远的听到我们的吆喝,循着声音就能找到我们,也有来我们常呆的地方找。”当记者问到他们如何和客户联系时,补漏工这样解释。
“我们挣的是个辛苦钱,补漏,可是个高温活,现在天冷还好,如果是夏天,爬到顶楼,地面温度起码40多摄氏度,再加一点火枪,每操作一次,脸部都会褪一层皮。价格这东西也是说不准的,有些渗水的地方不明显但是里面缝隙很大,有的真的就只是一条小豁口,我们都要去现场看了才知道的。因为补漏要根据范围大小和用料多少来算钱,几百也有上千也有。不过一个活我们都要好几个人搭手,这样一来也就没多少了。”
在一列 “房车”中,补漏工周大哥的“家”是最新的。他向记者介绍,这车是去年结婚时买的,卖了原先用了多年的农用三轮车,又添上了老婆的3万元才买了现在的车子,目前,他们家最值钱的就是它了。周大哥的妻子在一旁边收拾边回答记者的提问,“晚上收工,我们一般把车开到电信大楼这边,这块空地人比较少,而且也比较安全。我们从‘家里’取出锅碗瓢盆,在路边生火做饭。今天我做了面条,面粉是年后从家里带来的,在菜场买了两根小葱。最近活少,得省着点花。对我来说‘车子在哪,家就在哪’。”
周边居民
有人理解有人反对
近日记者就补漏工这一话题随机采访了当地一些居民。有的对他们的生活表示理解,但有的对他们在路边安家的做法表示反对。
“我听说这些外地人(补漏工)有些会偷东西的,我们住在附近都要小心提防,出门的时候都要把门窗锁好。”一位家住明珠苑的王大伯如是说,“前年,不就有个什么黄金偷盗案,就是外地人开这种房屋补漏车去行窃的嘛!”
同住明珠苑的林女士对于在移动营业厅附近安家的补漏一族还有另一个困扰,“我们这个小区平时停车的位置就少,附近咖啡厅、海鲜楼的客人很多又把车停在这一带,再加上这些修房补漏车辆跟我们‘抢车位’,晚上回家车都无处停放,很是烦人。但看看他们背井离乡来我们这讨生活,还带着小孩子,租不起房子,只能住车里,也是不容易。”
家住怡和家园的董小姐告诉记者,“站前大道是新区的主干道,怡和家园也算得上比较高档的小区,即使是马路对面的地块也是比较规范的。他们这些补漏工的车集中停放在这里,特别是晚上就在路边烧饭,甚至洗澡,吃喝拉撒全在这里,这与县城新区的建设很不和谐。”
制度空白
管理部门“左右为难”
对于如此“高调”的“补漏帮”,相关部门如何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国家是否有相关政策法规对他们进行规范?记者为此致电多个部门进行了解。
◆灵溪镇城市综合管理局
灵溪镇城市综合管理局有关人员表示,对这类“房车族”一直有所关注。特别是近年来,他们会不定期上街巡逻,对长时间聚集、招牌不规范、随处晾晒衣物等影响市容市貌的行为进行劝解,并建议补漏车车主将栖息地转移到稍偏远的郊区。由于这类“补漏族”以车代房,正常生活,并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对他们的管理多是以劝解为主,并没有采取其他强制手段。而且“这类‘补漏族’流动性比较强,给他们的管理造成较大困难。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去规范这类行为。”
◆县交警大队
交警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这类补漏车都是合法车辆、证件齐全,车辆停放也没有违反规定,因此,交警无权对车辆查扣。
◆县住建局
县住建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我县各类重大项目、工程等要求正规建筑公司建设和维修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我局审批。但是小修小补、分散、无资质的维修个人,目前也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
◆县新居民服务管理局
在新居民服务管理局,记者了解到,目前,新居民管理局下属的各镇流管所已经对部分补漏人员进行了信息登记。若此类人员在居住期间发生矛盾、纠纷等问题,该局可以联合司法部门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