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创作  -> 正文创作

横阳支江畔随想

“盛宇杯”我与建县30周年征文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0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陈 燕

青青凰浦山,浓浓绿茵岸,悠悠横阳支江水,不知不觉,我从青龙江畔的湖前嫁到横阳支江畔已六年。春去冬来,依山傍水而居,清晨享受着无比清新的空气,傍晚欣赏现代的“渔舟晚唱”, 时时感受着小农村新建设的时代气息。

三十在人,为“而立”;三十在县府,为“发展”;三十在记忆,为“变化”。

三十年的岁月年轮,将我的记忆化为梦里时常萦绕的片段,从孩童滑到少年,从少女翻到为人母,片片记忆,有质朴中的快乐,有致富中的满足,有美丽后的无限遐想……

“木船”

改革春风吹拂着江南小镇,顺着春风,我出生在苍南湖前老街的一户人家。当年老街,是宜山区的商品自发交易地,记忆中,每天天未亮,门口便有各地商贾往来,卖自家产大米的,卖手工而成番薯丝的,卖山上砍来木柴的,自觉的一一摆开。而来自东西南北的商贩仅靠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木船”,早早将当天要卖的货物一筐筐或一捆捆的运来,停靠在木桥街河埠头,将货卸下就近摆放在市场里,等待着各地的农户过来购买。

在木桥街的河埠头,各式各样的木船有序的停靠着,或等人,或卸货,其中大船船沿边放横板可以坐人,小船只能中间船板坐人,便有条件好点,就在船沿上漆上红漆边。而我每每经过河埠头,看到人工摇的小船,总担心它经不住风,经不住浪,祈祷着船工要小心掌舵。

幼时很少出行,对于坐“木船”的记忆,更多的是坐船渡鳌江。喜欢坐“木船”, 源于外公家在平阳钱仓,当年苍平之间无大桥相通,只能到湖前直夹河渡口坐“木船”渡江。喜欢坐“木船”,源于从小会背的唐诗,羡慕小人书上诗人李白置身“木船”迎风赋诗的画面;更是因为偶有风浪时,“木船”荡漾在宽宽的鳌江上,白茫茫的江水一路欢唱,放眼望去,对岸绿树一排排挺直而立,微风拂面,心旷神怡,闭上眼睛犹在摇篮中。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年清明节去钱仓山扫墓,和爸爸、妈妈及家人坐车经过世纪大道时,看见动车一晃而过,妈妈不禁感叹:“以前扫墓的时候没有车只有船,只有到了钱仓才能看到车,现在我们苍南都可以看见动车了。”

“木制房子”

“正月灯,二月龙,三月麦秆做吹箫……”在没有电视、网络的年月,背背童谣是孩童极大的乐趣。

当梦想走进人们的大脑,那离实现就不远了。“露天电影”便是人们梦想的产物。每到湖前喜庆的日子,黑白“露天电影”就应时而来,男女老少人人兴奋,万人空巷。可是爸爸却有点担心家门口放“露天电影”,因为当年房子还是“木制房子”,没有墙,只有粗粗的木柱子顶梁。每放“露天电影”时,爸爸就用很粗的扁担或木棍子顶住门板,以防外面拥挤的人群将门板挤坏。

老街的“木制房子”,一般六根大柱子顶梁,由木柱子、木地板和板壁组合而成,前面的窗户有的是落地板门,前加一栅栏,有的是居中隔断,上边做窗户,下面是板壁。而我家的落地板门,让我在看“露天电影”时占了地利,从来不用像其他儿童一样早早搬凳子去抢座位,只要电影开放了,我就悠哉悠哉的坐在栅栏边,伸出小腿,边看电影边晃小腿。

老街的乡亲都知道,“木制房子”最怕经常光顾苍南的台风。小时候,每次台风来临,飕飕风声,直觉房子上下在摇晃,害怕的我躲在奶奶那十七扇木板床里,哪儿都不敢去。有时外面下大雨,里面还飘着毛毛雨。于是,篷布、脸盆就成了台风天必备的用具。

三十年,时光荏苒。如今,苍南处处高楼林立,老街的木制房子也已陆续翻建,所剩不多,留下的几处木制房子已原非旧貌,前排和板壁早改为砖墙,再也不用担心台风的肆虐。

今日苍南

苍南从农村、小镇到中心城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几何时,燃气灶、自来水、智能手机代替了黄泥灶、大水缸、收音机,老百姓住上楼房,看上了数字电视;曾几何时,公路、国道、高速公路取代田间阡陌,纵横交错在苍南的大地,私人小车拥挤了街道;曾几何时,印刷包装、塑料制品、商务礼品、仪器仪表、食品加工等多个产业成为苍南的工业支柱,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曾几何时,“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 中国四季柚之乡”、“ 中国矿山井巷业之乡”等10多张国字号金名片带着“苍南”走遍中国的各大小城市,并享誉全国。

三十年风雨兼程,今天,苍南正和着时代的脉搏,站在新的起点上,转型集聚,科学发展,迈向宜商宜居,走向新型化城市。祝福苍南!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