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创作  -> 正文创作

一个老农的三十年

“盛宇杯”我与建县30周年征文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9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杨常

老汉今年六十二岁,初中辍学在家务农。这儿原本是穷乡僻壤,跌倒一把泥,爬起一捧土,不知“富”字咋写?孰知苍南建县,却给我带来了财运,踏上发家致富之路。三十年来,步步促我实现小少时的三个愿望。

由于当年农作的日日夜夜地辛苦劳累,生活贫穷潦倒,老汉曾多么渴望:让种田人劳作稍微减轻一点,稍得喘息;让子女不再像我一样,跳出“农门”;让我的老年能赶上好年景,享受清福。

说起农作的极度劳累,老汉至今刻骨铭心。直至建县初期,在咱田野上,除了老掉牙的碾米机,“突突”冒烟的抽水机与摇摇摆摆的三匹马力的小船外,没见过别的机械。绝大多数农活都是重体力劳动,既紧张又辛苦,特别是在夏天抢收抢种期间,那干活真个是“拚命”:头顶炎炎烈日,脚踩滚烫泥土,疯狂地挥动镰刀,累得差一点趴下,有时双膝不得不跪在烂泥里,连拖带爬地继续割稻。若遇上天气突变,狂风骤雨里还得淌水捞那“救命的稻草”!那时候谷子金贵啊!如不紧收抢晒,谷子在田里发芽或在家中霉烂,收成减少,难以活命!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从播种到收成的种种重活,都可用机器——全程机械化。笨重的老式柴油机早已淘汰,国家电力网普惠城乡。农忙期间,抢收时刻,工企业让电,国家帮扶,能让路的统统让路,让农业先行。再也不怕骄阳,不怕风雨,不会有劳损与心焦。要是谷子无法爆晒,只要把那湿淋淋的谷子,倾入热呼呼的烘干机,用电力轻松地转动,一台机器,一天时间,可烘干上万斤的湿谷,手捧金灿灿谷粒,咱农民心中真是乐开了花!

至于让子女跳出“农门”,这也与苍南建县密切关连。在这座城镇扩建之初,咱这儿离中心区还远着哪,做梦也想不到城镇会发展这样快!没几年时间后,咱这儿竟成了中心的边缘,还在这儿建大医院,建中学,建购物中心,建各种各类的企业厂房。咱家的田地有一部分受国家征用。由于土地征用或其他途径,咱家三个伢儿全都受了招工:大儿子到中学,二儿子上企业,小女儿入医院。这三人本已是高中或职技校毕业的,如今如鱼得水,工作干得像模像样。他们得意,我也算是了却心愿!

实际上,我当年的心愿现在讲来有些方面也该是“背时”了!当年,我曾是多么多么地羡慕那“居民户”,羡慕那些领取粮票与工资的人员,羡慕那些“城”里的人!在建城之初,有好些农户办了“自理户口”变作“城里人”,有些先富起来的还花了上万或数万元办理了“居民户籍”。我也曾“蠢蠢欲动”,只是钱还不到数,没办成。今日怎样?办“自理”的纷纷归还原籍,有些“居民户”也想方设法甚至极度钻营,想要回到出生时的“农业户”,真个是“风水轮流转”,咱农户也有“吃香”之时啊!

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着新建勃起的苍南,编织、印刷等行业几年时间就蹿红全国,咱乡下也有好多人跑业务,揽生意,大把大把的人民币就像流水一样淌进来。更好的,就是自己办工厂、开企业、创公司,赚几百万、上千万的“怪事”时有所闻。那时我正值壮年,为何不奔四方,而窝在农田上?这儿有我的一个小秘密,一个潜愿望!

读初中时,我曾多么敬仰前苏联的园艺学家米丘林,至今还保存着一本杜甫仁科著的《米丘林》,那是一分一分攒下的钱购置的。我的潜意识就是想当一个小小的“中国米丘林”,我想在园艺上弄一手。我不失时机地承包了二亩地,试验着种瓜果、蔬菜、花木,引进新品种,改良老品种,采用了大棚、喷灌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好几年,蔬菜、瓜果等获得大丰收,又正好赶上了城镇扩建时对它大量的需求,结果是“中国米丘林”当然没当上,而手底下却挖出了“一桶金”——赚了数万元。又逢农业的连年丰收,城镇的再次扩建,我与村里好多农民一样,盖起了高楼,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如今不愁吃不愁穿,劳作适度,精神愉悦,初步达到那时对老年的愿望。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