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万字传递历史讯息
《苍南金石志》:49万字传递历史讯息



《苍南金石志》、《永嘉金石志》分别于今年7月、11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今天,市社科联和市方志办联合各界专家学者,就这两部志书的出版召开座谈会。
金石是传承文化、记载历史的重要载体之一。《墨子》中有“古者圣王……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语。因此,有人说金石铭文、墓志碑刻是人类历史上仅次于纸质文献的另一种文字记录和保存形式,是中华民族自己创造的独具风采的一种文化形式。
《苍南金石志》、《永嘉金石志》这两部志书各有特色,一以文取胜,一以图见长,在温州目前所见金石志书中可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金石碑刻中的瓯越文化
杨思好
《苍南县金石志》一书是苍南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所取得重要成果之一,也是苍南县博物馆全体同志辛勤劳动所付出的结晶。
全书跨度由晋代至民国
这本书的内容部分来源于对苍南县文物部门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之后所录的《苍南碑刻》一书内容的复查,亦有部分内容辑自民国《平阳县志》《横塘集》《水心集》《霁山集》《省斋文集》金乡《清河郡张氏大宗谱》等民间宗谱,但占一半以上的篇章来自于苍南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新发现。
全书依墓志铭、碑记、摩崖题刻、铭文为题分设四个章节,共收录苍南县地域范围内的墓志铭112方,碑记199方,摩崖题刻18处,铭文211则,所录内容的历史跨度为晋代至民国时期。辑自历史文献和民间宗谱的文字的原金石质,或未出土,或因历时久远,实物现已佚失,但不可否认,这些文字均是苍南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是苍南人文精神和文明发展的重要佐证。
《苍南金石志》所录的金石质文献,既有纪事的内容,又有记人的内容,既有官府颁布的各种禁令、告示,又有民间的村规民约。文字表述的方式,有叙事亦有抒情、议论。内容涉及宗教信仰、民间祭祀、工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和商业、交通、军事、教育等领域,研究领域可延伸至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地名学、文字学、建筑学、图书学、民俗学、文学及书法艺术等学科,对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认识。
解读历史细节的重要物证
《苍南金石志》收录的金石质文献,共约49万字,毋庸置疑,其中大部分的内容是研究封建社会的官制、婚姻与门阀世系、阶级结构与阶级斗争、历史人物和苍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历史事件等重要社会状况的史料。可以说,这49万字,传递出多种历史讯息。
首先可以了解到地理环境、地名的变化。《苍南金石志》收录了上百条桥梁上的铭文和一些记载建桥及建陡门等水利设施的碑刻。这些碑(题)刻,虽然有的只有一句话,或者只记录捐款人和捐数,但细心地去分析这些碑(题)刻所处的地理位置、建筑的年代和庞大的总量及集中分布等情况,就可让人察觉到苍南这块土地的沧海桑田变化。如苍南龙港镇新兰村的新陡门桥题字,虽然只有短短两句话,却能让人明白这个陡门原为一孔,始建于1484年,1930年重修,设有专人管理。
其次可以了解人口的迁徙。《苍南金石志》所收录的金石质文献中,有不少的篇章蕴藏着人口迁徙的信息,如,《朱曼妻地莂》是温州已发现的碑刻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一方,立于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设横阳县后五十六年。
仔细分析《苍南金石志》所录的文字,有不少篇章还透露着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如《大同创业记》在记述殷大同号艰苦创业的同时,侧面反映了自甲午海战之后,日本侵略者霸占中国市场、肆无忌惮地掠夺中国的史实。
不同时代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生活习惯,产生了不同的民间习俗。这种民间习俗,往往是某一特定时期所产生的文化特质。《苍南金石志》所录桥梁上的题刻,也展现了当地不同时期的这种风俗习惯。而书中所收录的墓志、碑刻,当年或随葬埋之地下,或公开立于山野,少有再修改重刻的可能,因此,其可信度很高,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载具有补充、修正甚至否定正史的作用,往往是解开历史疑案的重要物证。
书中碑碣的艺术价值
《苍南金石志》所录碑碣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学、书法、镌刻三个方面。
《苍南金石志》所录的碑碣,有不少篇章出自古代学者、古文高手或仕宦显达之手,如《宋故孺人柳氏墓志铭》、《朝散大夫直显谟阁黄公石墓志铭》、《许君墓志铭》、《竹西楼记》等等,其中所含的文学性及其艺术品质是不言而喻的。
金石质文献的文化内涵依托文字得以凸现,而文字的魅力又需借助形象语言和书法的意境、意趣才能得以展现。因此,金石质文献往往是集碑质、碑文和书法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研究金石质文献中的书法艺术,对于金石质文献本身的研究亦具有重大的意义。
《苍南金石志》所录的墓志碑碣,有不少的书丹者为古代学者、书法高手、达官贵人。如《平阳州重作阴均水门记》由温州知府汤逊誊书,《贡元萧桂芬墓偈》由孙锵鸣、黄体立等人撰并书。
纵观这些金石质文献留下的真迹,或方峻奇伟,或清朗流畅,或平和含蓄,或浑厚质朴,或灵秀妩媚,或苍劲古拙,展示了一些历史人物的书法风格,展现了苍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与受外界的影响,也让今人得以欣赏、品评各家各体之风格,得到审美享受。
《苍南金石志》所录碑刻,有单一刻字、刻图加标识文字、刻字又加图案纹饰三种类型。
刻石者往往要根据刻石的特点,在刻划誊抄稿时发挥刀在点画中所起的作用,或斩头或切尾,刀锋所至,并非完全忠实地体现出原先的笔迹,但又要保存誊抄书法的基本艺术特征,这就要求刻石者对书法艺术要有所感悟。因此,可以说刻字是书法艺术的二道创作。
碑刻纹饰、图案的镌刻,一般由刻石者根据师承技法独立创作,图纹的线条变化、结构造型等,均具相应的艺术特质。
本文图片选自《苍南金石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