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沟走出名校大学生

编者按:在苍南县西北部深山的尽头,有一个被称为“苍南西藏”的村庄:桥墩镇天井村,那里的天井小学只有2名老师、8个学生。
就是这所被高山环绕的村级小学,飞出了一只只“金凤凰”,上演着“学生成才后回来当老师”的传承故事。在这里,8个学生编织一条用知识从深山走出的天井之路。在当地乡亲的眼中,这所学校撑起的是山区的希望。
近日,记者走进了这所苍南最偏远的小学。
桥墩镇天井村是苍南县最西北的一个行政村,海拔一千多米,被称为“苍南的西藏”。通往天井沿路都是盘山公路,蜿蜒陡峭。据了解,天井村有1200多名村民,其中一半在外打工。留守的人大多以毛竹加工为生。
“别看天井落后人少,这地方的孩子读书特别上进,近几年都有人考上名牌大学。”带路的乡镇干部林克奖说,当地村民很重视教育。天井小学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成立,山多地少的村民无偿提供了1300多平方米的耕地,还自发集资了5000元,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而这所小学走出的孩子也很争气,不少孩子都考上了重点高中、名牌大学。
包瑶瑶是从天井小学毕业的学生。3年前,他以高出重点线60多分的成绩考上华南理工大学。“天井的孩子读书很艰苦,那时有个女同学每天要走1小时的山路去上学。” 包瑶瑶说,艰苦的条件更激发了天井村学生走出大山的渴望。
因为村子闭塞,村民互相熟络,学校师生的感情也很融洽。天井学子陈志快4年前考上浙江大学,是全村人的骄傲。“村里的老师从小看着我长大,像亲戚一样关照我。”陈志快说,当时家里条件不好,老师总是奖励他许多文具,甚至和其他村民一起出钱资助他读书。天井的师生情透着浓浓的邻里情。
对于天井的学生来说,贫穷让他们更懂事。村民陈成感的女儿毕业于天井小学,因为成绩优异,如今在龙湾一所高中免费就读。“孩子知道家里困难,读书很认真。”陈成感说。
采访中,记者被这些学子的努力深深感动,他们一步步从天井小学走向外面的世界,每个人的身后都承载着父辈们走出大山的渴望。然而,一些从这所小学走出去的学子又重新回到这片土地,从老师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守望在这所小学里。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关注温州都市报系列报道之二。温州都市报记者 尤豆豆 见习记者 宋赛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