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外媒看苍南  -> 正文外媒看苍南

父子两代“领头雁”哺育浙南“梅家坞”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3日 来源:温州都市报

苍南桥墩,素以月饼出名,而对桥墩茶叶,市民知之甚少。其实,该镇五凤办事处被誉为浙南的“梅家坞”,拥有万亩无公害茶园。本月19日起,桥墩茶叶将代表我市参加在重庆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

上个世纪70年代起,原五凤乡八亩后村党支部书记李孔宗带领村干部,以五把锄头开垦出了千亩茶园。如今,李孔宗的儿子李圣廷接过父亲的班,成为该村新一任党支部书记。与父辈不同的是,他减少茶叶产量,走精加工之路,将小茶叶卖出了大价钱。

用手摸得到雾的村庄

桥墩镇位于苍南县西部,总面积179.9平方公里,人口8万多。桥墩镇委书记陈健介绍,桥墩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2010年,桥墩镇已拥有茶园1.2万亩。该镇90%以上的茶叶都产自五凤办事处。

11月3日下午,记者从桥墩出发,经过1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来到了当地茶叶的核心产区八亩后村。该村共有三四千亩茶园,村里的小山包“缠绕”着一排排规整的茶树。当天下午,村里起了大雾,桌椅都湿漉漉的。

“我们这里的云雾特别多和浓,有时候能见度只有3米到4米。”李圣廷介绍,按村民的话说,茶园里的雾用手都要摸到了。茶园在海拔300米至600米之间,昼夜温差大,土壤则是茶树偏爱的红色酸性土。

据介绍,五凤曾被列为国家级生态乡,环境保护得非常好。“五凤近30平方公里内没有一家污染型工业企业。”

同样的坚守,不同的选择

在“领头雁”李孔宗的带动下,到1992年,五凤茶园面积已由最初的8亩发展到了1570亩,茶叶亩产达到135公斤,是1979年的5倍。

“我父亲今年73岁了,自从退下来后,每天他总要去村里的茶园看看,没工资也开心。”李圣廷说,父亲对茶园的感情,让他有了坚守家乡茶园的使命感。但守着同一片茶园的李圣廷走出了自己的种茶路子。“这要感谢来支农的浙大教授。”

2003年,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骆耀平被派驻到五凤扶贫。这位茶叶专家为五凤种植了几十年的茶叶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五凤香茗”。“五凤香茗”的最大特点是香气浓,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在骆教授的推荐下,“五凤香茗”的名声开始传了出去,并屡屡获奖。

“父辈种茶,埋头苦干,只求产量。而骆教授的精品意识让我们看到了家乡茶叶的‘含金量’。”李圣廷建立了苍南绿信茶叶专业合作社,把茶园的面积控制在500亩左右,并注册了商标,到淘宝上卖茶叶。

“我们的茶园只采摘最好的春季茶叶,夏秋季就不再采摘。”李圣廷说,这点一开始父亲很不理解,觉得夏秋茶产量不少,“白白不摘多可惜。”

李圣廷的茶园还坚持这样几点:“雨天不采摘茶叶,因为湿度大,影响茶叶的晾干。不施化肥,使用太阳能抓虫灯除害虫。”

这些讲究,让李圣廷最好的茶叶卖出了六七千元一公斤的好价钱。这让他的父亲李孔宗吃了一惊。“原来茶叶可以卖出这么高的价格。”老父亲慢慢接受了他的做法。

在浙大教授和李圣廷等年轻人的努力下,近年来桥墩全力提升茶叶质量,3年时间改造茶园3000多亩,培植名优茶种,良种率提升了35%,还建立了五凤茶文化中心。现桥墩拥有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1万多亩,其中535亩是有机茶认证基地,全年产茶叶527吨,产值达4000万元。

“父亲是老共产党员,总叮嘱我要让村民都挣到钱,别荒废了茶园。”李圣廷说,希望高效益的茶业能吸引外出的年轻村民回到家乡,坚守父辈开垦的茶园,把茶的事业发扬光大。温州都市报记者 尤豆豆 见习记者 敖夏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