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经济新闻

“北参南养”获成功 李美娟养殖海参养出一片新天地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一线访民情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6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记者 董少芬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金乡镇石砰办事处的海鑫海参养殖有限公司的刺参苗种繁育基地,这里200万头首次成功培育的“海参宝宝”在一个个整齐排列的方形海参养殖池里慢慢长大。海鑫海参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美娟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才半年时间,稚苗从肉眼看不见到现在的10厘米长,这些“小家伙”虽然挪了个窝,但长势比“祖籍”山东的那些还要好。

家乡也能养海参

金乡镇石砰办事处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人口1.4万人,渔业捕捞是传统的支柱产业。养殖海参对于当时的石砰人来说近乎天方夜谭,而他们观念的转变源于远嫁山东的村民李美娟。

说起自己创业的历程,李美娟笑称自己是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她从小在石砰长大,父亲和亲属都是渔民,早出晚归,冒着风险赚钱,那时她就梦想着有一天亲人都能不出远门就有收入。

2002年,李美娟凭借丈夫的家族在山东从事海参养殖的经验,把海参幼苗带回石砰海域试验。从2002年小号苗到2004年的中号苗,再到2005年的大号苗,最后到2006年的大、中、小三种苗大混合,眼看收成在望了,“桑美”台风让她颗粒无收,投入的20多万元打了水漂。

自古以来有一个说法,海参不能在南方养。虽然失败了,但李美娟看到了希望:家乡的水质也能养海参。2006年底,李美娟夫妇俩又从山东陆续拉来海参幼苗开始投放。经过科技人员精心指导和培育,投入的5万只海参,经过4个多月的养殖,分量翻了一倍,单只海参约有250克,获利数十万元。“北参南养”的成功,为我县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和增收提供了新的渠道。”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叔森说,海参养殖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去年养殖户投入1块钱就是5毛钱的利润,这让他们看到转产转业的新希望。这几年我县养殖海参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养殖数量达到150万头,预计今年养殖数量将达到500万头。

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吴正林也告诉记者,这几年我县海参养殖的效益十分可观,一亩海域最高产值可达18万元,少的也有5万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以100万元投入为例,5个月时间,技术好的养殖户们可达到200万元,甚至300万元的收入。”

攻克育苗难关

目前我县虽然已形成了养殖到加工一条龙体系,但唯独不能自己繁育海参幼苗,随着这两年海参供不应求,效益可观,海参幼苗的进价也是水涨船高。因为石砰本地没有繁育海参幼苗,养殖成本提高后,让养殖户们头疼。

“以往北方海参不能在南方海域生长,因为南方水温太高。”李美娟告诉记者,度夏问题是海参在南方难以迈过的一道坎。今年6月,李美娟投资近500多万元,在石砰建成了800多方水体的种苗繁育基地,从山东购进规格为每斤30头的刺参2000头进行度夏试验,目前规格已达到每斤10头左右,成活率达到98%。这一试验的成功,填补了我县乃至我省刺参苗种的空白,可以直接为养殖户提供优质苗种,也大大节省了养殖户的养殖成本。吴正林说:“自已繁育的海参苗采购价只需每斤80多元左右,而养殖户们去山东采购,往返运费不说,仅苗种就要每斤130元。”

看着苗种一天天长大,李美娟的心里是乐开了花。她说,才半年,稚苗就长到了10厘米长左右,因为水温高,水质肥,海参幼苗比在山东长得至少快半年,等明年开春预计有七八十万只海参幼苗将彻底成熟投入市场。

因为养海参,李美娟富了,但她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她接下来还计划扩建基地,将生产规模扩大三到五倍,让“海参宝宝”真正在石砰“安家落户”,让更多养殖户受益。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