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美实验”孵出桥墩品牌

如今,苍南县共有来料加工点257个,从业人员达1.5万名,年发放加工工资超过1亿元。
一把电动螺丝刀,一个线路板及外盒,随着“咔嚓”几声,一台家用电表装搭完毕,五角钱“到手”了。一名“打工嫂”抬头微笑着说:“干这个活蛮简单的,每月能赚1000多块钱。”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沈海高速观美互通口附近的岩联村,发现“观美实验”的第一个启动点——晴雨伞加工点,已于两年前变身为苍南县众人工艺礼品加工厂。
该加工厂的负责人,正是当年岩联村晴雨伞加工点的管理人员苏如切。“晴雨伞加工利润微薄,现在已经基本不做了。”他说,最近接到一笔订单,每月要加工2万多个电表,6名“打工嫂”每天都要干到晚上9点才下班。
2006年初,苍南县观美镇在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指导下,建立晴雨伞、圆珠笔、礼品和鞋帮等4个来料加工实验点,帮助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探索一条嫁接富土穷乡的扶贫新路径。
如今,“观美实验”的4个样本,在当地已催生出44个,全县总数达到257个,涉及20多个欠发达乡镇及办事处。其中,距观美仅10分钟车程的桥墩镇共有55家,其来料加工数量与规模位居全县之首,声名远播广东等地。
苏如切怎么也没有想到,5年前他参与的那场“观美实验”,竟然孵出了一个来料加工的桥墩品牌。他既感欣慰也在反思,“邻居”为何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徒弟”本事超过“师傅”
“阿坤,最近又发了吧!”在桥墩镇云仙村一间老厂房二楼,苏如切一见许明坤就开起玩笑。2006年底,许明坤与哥哥许明赞合伙在村里创办了这个皮鞋来料加工点,目前已成为桥墩镇规模最大的一家。
许明坤今年32岁,村里不少人戏称他为“加工头”。在这间约280平方米的厂房里,他拥有35台皮鞋加工设备,以及60多名员工。
提起当初为啥要创办皮鞋来料加工点,许明坤实话实说:“这是从观美学过来的。”原来,5年前他去观美看望一个朋友时,发现那里成立了一个皮鞋加工点,仔细一瞧就看出了门道。“我在温州鞋厂打过10年工,一直都是从事皮鞋鞋帮加工,他们能干我为啥不能干呢?”
说干就干,许明坤很快就筹集资金“招兵买马”,租借了桥墩镇茶厂一间老厂房,从过去打工的“老东家”那里揽来业务,像模像样地办起了皮鞋加工点。
苏如切说,观美创立的皮鞋加工实验样本,曾经风光了3年时间,后来因管理不善屡出质量问题,导致业务量逐渐萎缩最终停产。许明坤兄弟俩创办的加工点却越来越红火。
“业务量增加后,一定要下功夫抓好质量管理。”许明坤说,他找出观美皮鞋加工点停产原因后,专门花高薪聘请了3名技术工,分别负责质量检测、仓库管理和包装业务。虽然为此增加了一笔额外开支,但他并不心疼而且能摆出一套理论:“钱要靠大家一起赚,还要舍得花钱。”
许明坤算了一笔账:去年加工点产值为120多万元,但发给员工的工资就达100万元,人均每月2000多元。除去厂房租金等开支,自己只赚五六万元。
“其实他还有一笔额外收入。”苏如切笑着说,近年来县扶贫办根据各个加工点发放工资数额大小,分别给予奖励5000元至3万元。他认为,桥墩不少加工点负责人都很聪明,既懂得精打细算又善于抓生产管理,这是之所以能打响来料加工品牌的一个重要因素。
走访了桥墩数个来料加工点,再反观最初创立的4个“观美实验”样本,苏如切略有感悟。他说,晴雨伞加工点转产,礼品加工点保持长盛不衰,而圆珠笔和鞋帮加工点先后走向消亡,这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他们成功与否,都为后来者起到了宝贵的借鉴作用,这就不难理解桥墩何以能成为“后起之秀”了。
45天创下“吞天”奇迹
对于当地人称他为“加工头”,许明坤感到受之有愧。在他以及众多加工点老板眼里,李步清才是真正的“老大哥”,在桥墩打响来料加工品牌过程中功不可没。
李步清是苍南县勤进工艺品加工厂老板,拥有8个加工点和200多名员工,专业加工笔类、手提袋等工艺礼品。2009年4月,在他积极发动下,苍南县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村来料加工专业协会,他和苏如切、许明坤等人分别被选为会长、副会长。
许明坤特别感到钦佩的是,去年10月,李步清曾发动桥墩、莒溪两地3000多名妇女和老人,在45天内如期加工150万个无纺布挂历,此举被广东老板誉为“吞天”奇迹。
当时,广东一位姓杨的老板签订了这笔大订单,但珠三角地区无人敢接手生产业务,原因是虽有印制能力却无法在短期内组织大量人手加工。杨老板着急之下跑到龙港召开投标会,李步清与龙港一名生产商决定接过这个“烫手山芋”。
李步清说,当时他安排了两名司机,半成品挂历一到,就派送到家家户户进行加工,再由两名管理人员负责验货、统计。在他的统筹调度下,平均每天加工3万个挂历并发往目的地。
“那段时间,杨老板几乎天天请我吃饭,感谢我帮了个大忙。”李步清颇为自豪地说,后来深圳电视台获悉此事,派记者蹲点拍摄了一个星期制成专题片。对方告诉他,深圳乃至广东是全国著名的加工基地,没想到苍南一个乡下地方居然有这么大的能量,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业务。
“断奶”之后仍需照料
作为“观美实验”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苏如切认为,来料加工业最大的贡献在于增加了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但自身还是一个“断奶”不久的孩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尚需有关方面悉心“照料”。
苏如切说,观美来料加工名声在外,这些年来不少客户纷纷主动找上门来,但难以留住一些大客户。对方认为,他的加工场所比较小,担心分散到户加工不利于管理,容易影响产品质量。目前,这种情况在观美比较普遍。
相比之下,许明坤并不缺乏场地。桥墩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古镇,目前遗留下较多的国有企业老厂房,稍加改造就是一个不错的来料加工车间。因此,一些皮鞋企业纷纷通过协会来桥墩寻找合作对象,“温州地区规模最大的鞋帮加工基地”的名声逐渐传开。
令许明坤烦恼的是,加工点每月要按时发放10来万元工资,而客户大多要等完成订单才结算加工费,为此他经常陷入资金周转不顺的窘境。今年4月,苍南农村合作银行桥墩支行及时伸出了援手。他通过协会担保,获得了周转期为1年的10万元贷款。
缓解了老难题又添新问题。最近,由于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影响,我市一些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个别客户提出延迟结算加工费,许明坤担心类似客户多了,恐怕难以招架。他说,媒体报道政府已经出台扶持小微企业的措施,希望有关部门在关键时刻能帮上一把。
“对于来料加工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正在商讨如何再添上一把‘火’。”苍南县扶贫办副主任吴世隆说,“观美实验”最初的受益农户只有400多人,现在已扩大到1.5万人,今年1月至9月全县已发放加工工资1.2亿元。事实证明,来料加工已经成为帮助全县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一条重要扶贫路径。今后在桥墩品牌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打响“苍南来料加工基地”这个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