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兴趣因何“枯萎”
杨聪
朋友的孩子刚上二年级,对绘画特有兴趣,画得如痴如醉,每次学校举办画展也都有他的作品。美术老师时常表扬,说这孩子想象力不错,用笔用色都很大胆。朋友听了,不免高兴,于是天天关注着孩子的发展。过了两个月,再碰见朋友时,朋友却忧心忡忡向我诉苦:孩子不知怎么了,现在却害怕画画了。
原来两个月前朋友替孩子报了美术培训班了。执教老师要求严格,训练更是环环相扣。孩子不但学得手忙脚乱,而且暴露了许多“缺点”。朋友就三番五次地督促,甚至陪着孩子画,恨不得孩子马上变成画家。可是,半个月下来孩子画起画来不在再像以往那样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了,反而变得犹豫不决,迟疑不定,有时还焦虑不安,干脆找借口不画了。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家庭教育中依然存在“拔苗助长”的误区,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抑制了孩子天性的正常发挥。有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一旦发现孩子有某种兴趣就紧抓不放,而社会上的某些培训班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以求在短期内获得一些表面效果,讨得这些家长的喜欢与承认,往往有意无意造成教学模式的“成人化”。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方法,都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孩子产生厌倦情绪,甚至畏惧心理。因而朋友孩子绘画兴趣的骤然淡化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兴趣就好比幼苗,能否开花结果还有待于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与“护养”,假使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或百般呵护操之过急都会让幼苗枯萎。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包括学前教育),只要在任课老师的潜移默化与合理指导下,让孩子自由发展就可以了,作为家长除了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持与精神鼓励之外,无须为孩子过度操心。只有顺乎孩子的天性,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才能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否则,难免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