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外媒看苍南  -> 正文外媒看苍南

失去儿子的痛,化为替儿还债的愿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3日 来源:解放日报
吴乃宜在编织渔网。

 

儿媳田晓玲在后院喂鸡。 刘璐 摄

 

 
吴乃宜拿出孙女的户口本感叹,好好的一个家现在只剩下孩子一人了。

 

采写/本报记者 刘璐 实习生 陈霜

在浙江省最南部的东海小渔村,有一位耄耋老人吴乃宜。

5年前的一场台风,夺去了他三个儿子的生命,留下却是80多万元的债务。

失去儿子的痛,化为替子还债的愿。5年来,他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清苦生活,以风烛残年的孱弱之躯,坚定而倔强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他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诚信”的含义。

■细软的网线在他手中来回穿梭,他是如此聚精会神,丝毫没有察觉到我们的到来

列车驶出温州南站后再坐两站,这才抵达苍南。此时已过晌午。出苍南火车站换上汽车,我们马不停蹄地继续赶路,因为从县城灵溪到我们要去的马站镇,还有近40公里。

一道道路转峰回,一条条短长隧道。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后,车子沿着曲曲弯弯的盘山路爬上了一个名叫柳垄的山岙。这里就是此行的目的地——海拔150米的三澳村。

被网友亲切称为“诚信老爹”的吴乃宜,就住在这个浙江最南部的小渔村里。这里地处玉苍山环抱,东临东海,南面与福建省福鼎市沙埕港隔海相望。

顺着石板台阶走下去,只见几处老旧的房屋分散在坡面,山上零星的几垄田地冷冷清清。因为太过偏远,这里的人家近年来陆续搬走。拐一个弯,小路尽头便是老人的家。几间老砖房在这僻静的山岙之中,显得孤单而倔强。

院子虽小,却干净整洁。墙头上的竹箩里晒着金黄的豆角和鲜红的辣椒,一群小鸡叽叽喳喳地啄着米粒。畚箕、笤帚和一支拧干的拖把静静躲在壁角。

82岁的吴乃宜正坐在面向院子的房间门口低头织渔网。昏暗的光线下,细软的网线在他手中来回穿梭。他是如此聚精会神,丝毫没有察觉到我们的到来。

很不忍,以一声问好打破了这份宁静。

老人立刻放下手中的渔网,笑着站起身。他穿着深蓝布衫、黑色长裤,破旧的拖鞋里露出老树皮般粗糙的脚趾。驼了背的个头儿不到1.6米,黧黑的脸上挂满皱纹。

除了两张旧床、一口老木橱,屋里再没啥像样的家具。这是吴乃宜和老伴、孙女的卧室。一会儿,老人的儿子吴秀全夫妇俩从田里割完草回来了。儿媳田晓玲刚要和我们握手,突然缩回手去,一面摘下手套一面红着脸说:“手脏着呢!”刚刚40岁的她,长长的麻花辫里夹杂着银丝,透露着不该属于这个年龄的苍老。嫁到苍南近20年,她已能说一口熟练的本地闽语。而吴乃宜不会讲普通话。我们的采访就在田晓玲的“翻译”下开始。

■四兄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买一条钢质渔船!为此,他们投下所有家当,四处借款,筹足近110万元

田晓玲的丈夫吴秀全并不是老人唯一的儿子。

吴乃宜和老伴膝下本有四个儿子,老实本分的吴秀全排行老二。老大吴秀柱最能干,兄弟们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儿,都是他拍板;三弟吴秀本内向稳重;小弟吴秀远个性随和,做什么都爱跟在哥哥们后面。因为孩子多,家境一向比较窘迫。小时候,兄弟四个淘气、疯玩总是在一块儿。靠海吃海,父亲给他们立了一条规矩:一满15岁就要跟着大人出海打渔。于是从大哥开始,兄弟们陆续向大海讨生活。日子仍不宽裕,倒也不愁吃不愁穿。此后,兄弟四个先后娶妻生子,可依然结伴出海打渔。村里人都知道吴家四兄弟心儿齐、感情好,一大家子和和睦睦。

霞关一带盛产海产品。近几年,随着冷冻技术的改进和海产资源的逐步减少,捕捞虾皮很能赚钱。但吴家兄弟的木船马力太小,捕捞起来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2006年初,经过一番商议,四兄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买一条钢质渔船!说“大胆”,是因为造价昂贵、配备先进捕捞工具的钢质渔船当时在镇上还十分罕见。这一决定,足见吴家兄弟的雄心与魄力。

他们卖掉了原先的木质渔船,投下了所有的家当,又四处借款,终于筹足近110万元,买回一条32米长、127吨位的钢板渔船。他们成了镇上第一批拥有钢质渔船的渔民。

过完春节,这条船在喜庆的鞭炮声中,满载着四兄弟的美好希冀起航了。

吴秀全给我们算了一笔:用小船打渔的时候,一年每家能挣三四万元都算好的了。有了钢船,在上半年非旺季时,仅捕捞一种当地人称为“水果鱼”的小鱼,就赚到了1万多元。“收入翻一番,肯定有!”在吴家兄弟看来,这么大的投资是值得的,因为按照他们的预期,四个人只要苦干两年左右,买船、买工具的成本就能够收回。到那时还清了外债,接下来的就都是好日子了。

未曾想,船买来半年多,一场台风无情地摧毁了兄弟们的愿景,也让吴乃宜老人一夜之间失去了三个生龙活虎的儿子。

■一见到妻子,吴秀全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大哥和弟弟们都没了……”

那是2006年8月10日。建国以来最大的超强台风“桑美”正面登陆苍南县,中心最大风力超过了17级。

天还没黑,“桑美”开始登陆。第一波狂风过后,吴秀全打电话回家,告诉妻子他们的船已停进邻近的福建沙埕港避风,“船没事,你们别担心,我们兄弟正在吃晚饭呢!”家人的心稍稍放下。

吃过晚饭,狂风暴雨突然升级,来势极为凶猛。眼见周围乡亲的一些房屋被台风刮倒、整个村子陷入一片狼藉,田晓玲急忙给丈夫打电话。但这一次,电话接不通了。

听到电话里一遍遍播报的 “无法接通”,她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她不知道,丈夫吴秀全和他的三个兄弟,此时正处于生死边缘。

死里逃生的吴秀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心有余悸:“那次台风太猛烈了……谁也没想到,躲在这样的避风良港,这么大的钢船竟也会被掀翻沉没……”

那一晚,被吹翻的小船横七竖八地漂浮在水面。狂风中,老三被迎面飞来的一片木船板击中头部,当场晕了过去,兄弟们合力把他抬到船舱里。见老三略微苏醒,吴秀全和老四又跑到船尾,那里搁置着500多个铁质渔笼,每个都有几十斤重。为了减轻渔船的自重避免倾覆,他俩准备把这些渔笼扔到海里。然而,肆虐的台风掀起几十米高的巨浪,渔笼被掀翻,重重地砸在了两人的身上。吴秀全忍着腿上的伤痛,拼了命地去拉老四,却怎么也拉不出来。倒下来的渔笼把老四压沉在海里,他随即消失在风浪之中。又一个巨浪打来,钢船被打翻了,船舱里的老三也没能逃出来。

来不及哭喊,吴秀全只听到大哥唤他:“不要管船了,我们两个游水逃命吧!”吴秀全和大哥一前一后紧紧抓住船上的绳索,准备爬到尚未完全沉没的一边船舷上。可是大哥渐渐体力不支。吴秀全嘶声大喊:“哥,你怎么样,怎么样啊?”大哥没有回答,只是双手抓着绳索。不一会儿,他就被海水冲走了。

眼看着自己至亲的人一个个在眼前消失而无能为力,自己的境遇也是生死未卜,吴秀全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这时,远处漂过来一个圆圆的东西,他定睛一看——竟然是一个救生圈!他慌忙腾出一只手去够,却够不着。救生圈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一会儿漂近,一会儿漂远,在这生死攸关的节骨眼上,还要和吴秀全开玩笑。

一次、两次……吴秀全终于抓住了救生圈!他把救生圈套在身上,顺水在海上漂起来。哪里是岸,也不知道了。“听天由命”的念头在吴秀全脑中闪过。

在苍南的家中,左顾右盼等不到丈夫消息的田晓玲,坐立不安。

晚上10点左右,一个和兄弟们一起出海的亲戚打来电话:“你家的船好像翻了……”犹如晴天霹雳,田晓玲脑中顿时一片空白。

她慌忙打电话到霞关、福鼎等地的派出所询问情况,却一无所获。她又拨通了沙埕派出所的电话,当值班干警告诉她“这里已有五具尸体,要不明天过来认一下”时,田晓玲崩溃了。她叫上大嫂和两个弟媳,匆匆赶到兄弟们出发的码头。码头对岸就是福建,她们多想飞奔过去寻找丈夫的下落,但码头上找不到一条船,通往沙埕的山路也因山体滑坡而中断。万般无奈之下,几个无助的女人只能在码头上焦急地等待。

凄风苦雨,一夜无眠。

天亮了。哭累了的四妯娌还在苦等。

子夜时分,在海里漂了4个多小时的吴秀全终于看到了一艘没被掀翻的渔船,奋力游了上去。船上的人又将他转移到一艘更安全的军艇上,那里还有几十名和他一样侥幸活下来的渔民。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爬上岸,在当地村民家里借宿了后半夜。巧的是,第二天一早,吴秀全在那里碰到了大哥的一个朋友。听说了吴家的遭遇后,这个朋友二话不说,把吴秀全带到对岸,那里有公路直通沙埕。在沙埕,归心似箭的吴秀全借了辆旧自行车,一口气骑了三四个小时,总算在中午12点回到了家。

绝望的田晓玲在码头上从夜里守到中午,正打算坐快艇出海去寻找丈夫的踪影,恍惚中,也不知谁跑来报信:“晓玲,你丈夫回来了,你赶快去看看!”她一下子跳起来,飞奔回家。

吴秀全身上只剩条裤衩,到处是被刮破的伤痕。一见到妻子,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大哥和弟弟们都没了……”

■ “是我儿子的欠条我都认,我一定会想办法还钱!”

吴乃宜从柜子里捧出一个鞋盒,取出三个儿子的照片给我们看。“这是老大,今年是46岁;这是老三,今年40岁;还有老四,今年36岁。”老人边说边抚摩着照片,眼神里满是慈爱。一声声“今年”,仿佛他们并不曾离去。

老人说,他天天都在想儿子,每天一睡醒就开始想。“要是不出那样的事,我们家还不算坏,我八十多了,也不用这么可怜,也不用你们这么麻烦了……”

他缓缓说起5年前那个不堪回首的夏天。

那时候,听到三个儿子去世的噩耗,77岁的吴乃宜一下子懵了。

两个年轻的儿媳难以承受打击,一个改嫁,一个回了北方的老家,留下了老三11岁的女儿婷婷和老四8个月大的女儿思慧。大儿媳也招了一个上门女婿,带着一双儿女另立门户。

吴老太太整日以泪洗面,差点哭瞎了眼睛,神智恍惚。她天天都去村头的理发店门口傻傻站着,说是要等儿子们回家。

吴乃宜则把泪水流到了心里。毕竟,家虽然破了,总还得有人撑起。他最忧心的是,家里失去了大部分的经济来源,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儿子们留下的80多万元的借款和赊账要怎么还?

台风过后不久,有不少债主上门讨债。当他们看到老人的境遇时,反生恻隐之心,开不了口。很多人觉得,这笔债是要不回来了。

然而吴乃宜的反应出人意料。他郑重地对每一个债主承诺:“是我儿子的欠条我都认,我一定会想办法还钱!”

保险赔付24万元,变卖打捞起来的渔船30万元,扣除打捞渔船和雇人清理泥沙的费用,这些钱他先是偿还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和数额较大的个人借款,自己一分未留。债主们惊讶不已。

“老人家,你把儿子的卖命钱都给了我们,以后你们的日子怎么过呀?”有债主这样问。老人倔强地回答:“我还有双手!”

■织一万个网眼,有时卖3元,有时卖4元,这样的收入实在微薄,老两口却经常织到深夜

剩下的26万元债务,重重地压在老人孱弱的身上。

攒钱、还债,成了吴乃宜生活的唯一目标。从儿子出事至今,他一直过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清苦生活。

5年来,他每天只吃两顿稀饭。菜是自家园子里摘的,有时好心人送来一点肉,才能开个荤。

5年来,全家没添置过一件新衣裳。袖口和裤脚磨出了毛边,还在继续穿。两个小孙女的衣服也是亲戚朋友送来的。

尽管把开支降到最低,但靠吴乃宜每月不到300元的低保,还债还是杯水车薪。于是他和老伴商量,用多做活儿来挣点钱。

吴乃宜给我们看他织了一半的渔网,墨绿或白色的塑料线上密密匝匝地打满了均匀的结,每个网眼大约如指甲盖大小,已经织好的渔网在地上集成一大堆。这虽不算重活,却相当费神费时。吴乃宜和老伴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织得腰酸背痛、手酸眼花。有时坐久了起不来,吴乃宜就抽几口廉价的旱烟,强打精神。吴乃宜告诉我们,“工钱按网眼的数量计算,织一万个眼,有时卖3元,有时卖4元。”这样的收入实在微薄,老两口却经常织到深夜才休息。

山脚下的村子面朝大海。有时,吴乃宜也会迈着蹒跚的脚步到沙滩上捡拾饮料瓶。他说,一只饮料瓶卖几分钱,捡满一箩筐就是4元钱。

在自家地里,吴乃宜起早摸黑地种上了番薯、青菜、花菜、茄子、大蒜和葱。为了多挣一点钱,他又养了十多只鸭子。

赚来的钱,只有一个用处,就是还债。他把自己和老伴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钱小心存好,时常凑成50元、100元,让儿子和儿媳拿去还债。

曾有人劝他:“你都八十来岁了,还不起债,别人也不能怪你。”吴乃宜却说:“做人要讲信用。儿子已经死了,我不能丢儿子的脸!”

也有人告诉他:“法律上像你这种情况,‘子债不用父还’。”吴乃宜回答:“人家的钱也是辛辛苦苦赚的,有的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换来的,一定要还!”

前几年,吴乃宜常常半夜就从梦魇中惊醒,躺在床上不住念叨:“还债,还债……”

没读过多少书的吴乃宜只认一个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我快无能为力了,家里的债,你要接着还!”

岁月不饶人。年迈的吴乃宜越来越觉得干活力不从心了,他打心眼里着急。有一天,他对二儿子吴秀全说:“我快无能为力了,家里的债,你要接着还。”

吴秀全也不忍心让老父亲一个人承担沉重的债务。那年天灾吴秀全虽说捡回一条命,但左腿在台风中受伤,又在冰冷的海水中泡了太久,落下了病根。船没有了,要出海是不可能了,他和妻子商量,干脆出去打工吧。出事当年,他便拖着病弱的身躯和妻子一起去了福建石狮,不久后又到泉州,这样一待就是两年。吴秀全踩三轮、开机床,什么活儿都接;田晓玲则在鞋厂里做工,两个人一月能挣3000元。为了省钱,夫妻俩整整两年没回过家。田晓玲说:“哪有不想家的?只是来回一趟得花费400元,够我们一个月的开销了,想想实在舍不得。”

2008年,他们又辗转去了浙江台州一家玻璃厂打工,中途两人才顺道回了一趟家。去年,夫妇俩回到苍南,田晓玲种地、养鸡鸭;吴秀全蹬三轮,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100元。但好景不长,腿上的老伤犯了,剧烈的疼痛使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为了未还完的债务,今年吴秀全向岳母借了些钱,买了一只小船,重操捕鱼旧业。“身体大不如前了,只能在近海小打小闹。”他自嘲道。

吴乃宜拿出大孙女吴婷婷的户口本给我们看:“现在户口本上面只剩她一个人的名字了……我和老伴年纪大了,也不知道能陪两个孙女几年……”言语间,忍不住用手拭去眼角的泪花。

所幸,两个女孩还有胜似父母的二伯和伯母。为了抚养老三和老四留下来的两个女儿,吴秀全无力供自己的儿子吴巍巍继续上学。初中毕业后,儿子就出门打工了。如今,18岁的吴巍巍正在学做厨师。懂事的他深知家人还债的不易,每个月也能省吃俭用省下三四百元钱,塞给爸爸妈妈。

说起小侄女吴思慧,田晓玲一脸愧疚:“这孩子7岁了,本来该读一年级的,现在还在上幼儿园大班,都是跟着我们打工给耽误了。”好在孩子跟夫妇俩特别亲,“现在,她叫我妈妈!”田晓玲欣慰地笑着说。

■“借钱还债的事我听过很多,但像吴家父子这样诚上加诚、信中有信的,我从没见过”

吴乃宜“替儿还债”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被700多家网站转载,访问量达上百万人次,转帖跟帖、网评网议上万条,网民们敬称他为“诚信老爹”。

吴乃宜父子的举动,也感染着身边的人。

家住邻村的谢月娥,当年曾借了5万元给吴家,其实这钱也是她从别人手中借来的。事情发生后,她没跟老人提还钱的事情,默默地替老人还上了这5万元债务。

霞关镇上卖渔船绳索的黄敬瑞,当年吴家兄弟在他店里赊了7万元的绳索。5年里,黄敬瑞从来不跟老人提这笔赊账,反而是吴乃宜主动先还了两万元。黄敬瑞说:“这位老人厚道,守信,我敬佩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债主说:“借钱还债的事我听过很多,但像吴家父子这样诚上加诚、信中有信的,我从没见过!”

吴秀全夫妇外出打工时,一些乡邻经常帮忙照顾两位老人,有时还为老人送菜送饭。

当地政府也十分关心吴乃宜的情况。在征求了老人的意见后,苍南县委、县政府决定为吴乃宜夫妇在马站镇南坪村购买一间房屋(折合人民币约8万元),让老人下山安度晚年,并方便在那里照顾上学的孙女。团县委牵头县青年企业家协会,通过慈善途径募集了16.6万元爱心款。

采访中,吴乃宜一次次爬上吱呀作响的木头楼梯,把他获得的“温州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苍南县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等各种荣誉证书和纪念品拿给我们看。他说:“我们一家不想欠乡亲的情,社会给我的太多了,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谢谢那些帮助我们的人。”他告诉我们,有一笔来自广东中山的2000元汇款,嘱咐他收到钱后去个电话,电话打通了,对方说“你们收到我就放心了”,却不肯留下姓名。还有人从遥远的地方专门寄来10元钱,钱虽不多,情意却重。

如今,吴家还剩下外债约5万元。对此,老人如释重负:“快了快了,总有一天会还完的!”

今年上半年,吴乃宜高票当选“2010·感动温州十大人物”。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失去儿子的痛,化为替子还债的愿。他用老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诚信”的含义。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是支撑人性的基石。他很贫穷,也很富有。诚信,就是他最大的财富。

本文栏目:国内 作者:刘璐/陈霜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